在生物學如此發達的今天,雖然我們已經攻克了很多疾病,可以在細胞甚至是分子的層面上對人體進行研究,甚至能夠利用基因編輯的手段來改變一個生物體的性狀,但是對於人體來說依舊有很多的未解之謎。
例如我們人類最關心的衰老問題,癌症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但是最近荷蘭科學家的一個新發現可能有助於減少某些癌症治療的副作用。
人類的器官,大家都是可以通過相關書籍了解到的,而且器官有多少個,都是已經有結論的。但是,近日荷蘭的科學家在研究男性前列腺癌的時候,在人體中發現了一組從未被描述和記錄過的頸部唾液腺。
這個「器官」,位於喉嚨深處上部的唾液腺中的一塊叫做咽鼓管圓枕的軟骨上,由黏液腺組織和流入鼻咽部的導管構成,只有在顯微鏡下、瀰漫性唾液腺中有宿主。
這個科學家將發現的未知腺體命名為「咽鼓管唾液腺」,並將研究結果發布在《放射治療與腫瘤學》(Radiotherapy & Oncology)這個雜誌上。
這些唾液腺很可能是潤滑和溼潤鼻和口腔後面的上咽喉部的。而此次發現也對於頭頸部癌症患者化療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為於頭頸部的解剖關係複雜,傳統的放療技術會帶來多種急慢性併發症,唾液腺損傷導致的口乾是頭頸部癌傳統放療的最常見併發症之一。
尤其是鼻咽癌及口咽癌患者,由於需要行全程雙側對穿野照射,使雙側唾液腺大部分或全部受高劑量照射而不可逆損傷,帶來放療後不同程度口乾的發生率高達75%~100%,而且中重度的唾液腺功能損害常繼發齲齒,口腔黴菌感染,並發咀嚼、吞咽、講話等重要功能障礙。
但在放射治療過程中,當患者的這個未知腺體部位受到的輻射越多,他們在治療報告中收到的副作用越多。可以把新發現的這個器官,簡單看做是一個癌症的判斷器,只要減少對這個「器官」的輻射,患者身體上出現的副作用就能減輕,對以後的生活質量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報導稱這一發現對於癌症的治療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頭頸部癌症患者,因為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時候,放射性療法不僅會損傷癌細胞還會殺死正常的細胞,尤其是會損害唾液腺,造成很嚴重的併發症。
例如唾液腺受到放射性損害以後,會造成癌症患者進食、吞咽甚至說話方面出現困難,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是一個痛苦的負擔。
研究人員也分析了以往723名接受放療的患者數據,以前在不知道這個新器官存在的時候,對這個部位進行的放療越多, 以上的併發症就越嚴重,但是,由於沒有人知道有隆凸唾液腺,所以,沒有人試圖去避免照射這一部位。
而如今知道了咽鼓管腺的存在,醫生會設法避免對唾液腺進行照射,因此,這一新發現可轉化為使癌症患者較少地產生副作用。
這次的發現也充分說明了,人體非常複雜,儘管人類的研究以及深入到微觀世界,可以對人體的細胞、基因進行操作,但是科學家對於人類器官的作用機制,依然了解不夠全面,到現在為止,人體依然充滿了許多的未知。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