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近日荷蘭科學家發現了一組可能之前未被確認的器官:一對隱藏在鼻咽後部的唾液腺。如果該發現得到證實,就將意味著這是大約三個世紀以來首次發現這樣的腺體。
在任何一本現代解剖學書籍中,都會介紹唾液腺有三種主要類型:其一是位於耳朵附近的腮腺(parotid gland);其二是位於下頜下方的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第三種是位於舌頭下方的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參與研究的荷蘭癌症研究所研究員馬泰斯·瓦爾斯塔說:「現在,我們認為存在第四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放射治療與腫瘤學》(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雜誌上。
(新的唾液腺,圖片來自公開信息)
瓦爾斯塔團隊在對癌症患者進行放射治療時,會採取大量的預防措施,以避免損傷腺體。放療過程即使出現很小的差錯,就可能永久性地損傷脆弱的組織。
在仔細讀取一組掃描圖時,研究人員注意到頭部有兩個很不尋常的結構。這是兩個扁平、細長的腺體,長約4釐米,不顯眼地掛在連接耳朵和喉嚨的管狀結構上。
(新唾液腺位於頭骨底部,圖片來自公開信息)
研究人員對這些圖像感到十分困惑。他們首先查看了100份歷史上的掃描圖像,還對兩具屍體進行組織解剖,發現這些腺體與位於舌頭下方的已知唾液腺有相似之處。這些新腺體還連接著較大的引流管,可能暗示著它們正在將液體從一個地方輸送到另一個地方。
研究人員尚不完全清楚這些腺體是如何逃脫解剖學家的「法眼」。不過,參與研究的荷蘭癌症研究所放射腫瘤學家沃特·沃格爾說:「人體其他較大的唾液腺通常靠近皮膚表面,可以很容易通過解剖發現,但新的這組唾液腺隱藏在頭骨底部,就不那麼容易找到了。」
根據這組腺體所處的位置,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咽鼓管腺」,因為腺體十分靠近咽鼓管圓枕。
對研究腫瘤學的研究人員而言,唾液腺結構十分重要。瓦爾斯塔指出,每組唾液腺每天會分泌近1升的唾液,這能「讓你享受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唾液能潤滑口腔,使我們更容易說話和吞咽;唾液能將食物中美味的化學物質運送到能感覺到這些滋味的微小細胞中;唾液甚至具有原始的治療能力,能夠對抗細菌,加速傷口癒合。
沃格爾博士表示,這項新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接受頭頸部癌症放療的人,往往會出現口乾舌燥和吞咽問題。他指出,由於醫生對這些神秘的腺體並不了解,因此「沒有人試圖讓它們免於(化療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