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群體怎麼看待新冠疫情?25000份問卷給出部分答案

2020-12-03 知社學術圈

開放獲取學術出版商Frontiers在今年5月至6月間對來自152個國家/地區的25000多名科研工作者進行了問卷調查,以評估新冠疫情對他們及其工作的最初影響,調查報告於近期正式發布。

圖源:CC0 Public Domain


Frontiers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卡米拉·馬克拉姆(Kamila Markram)表示:「考察COVID-19如何影響科學界的表現非常重要,因為科學是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科學家們要面對公眾期待答案的緊迫壓力,這和疫情的爆發一樣讓他們措手不及,毫無準備。再加上嚴峻的政治和社會壓力,讓這段時期對他們來說成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時期。同時,世界上大多數人口所面臨的問題,如遠程工作、生活不便以及切斷社交帶來的孤立和焦慮也同樣是科學家要面對的問題。


受訪者來自Frontiers的作者,編輯和審稿人學術團體,分別代表不同的國家,職位和研究領域。調查通過在線方式進行,來自152個國家的25,307名受訪者至少回答了一個問題,其中17,644份問卷回答了所有問題。



防疫措施



研究人員對各國政府的抗疫措施的看法存在較大分歧。在新冠疫情期間,對決策者是否採納了科學建議從而有效控制疫情,美國,巴西,智利和英國受訪者滿意度最低,而紐西蘭,中國和希臘的受訪者滿意度最高。



調查顯示,80%科研人員認為新冠疫情對他們的工作影響不太大,通過努力可以克服困難。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職業生涯有重大的改變。來自南美國家的科研人員受到影響的比例最高。



「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的決策過程,但這些數據表明,在那些應付得當的國家中,那些做出過早期封鎖決定的國家更讓他們放心,曾有過應對SARS病毒經驗的國家對科學建議更加重視。」政府科學諮詢國際網絡主席Peter Gluckman教授說。



科研經費



2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所處的研究領域的經費已經被削減;只有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經費有所增加。33%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變化。



人們已經看到了第一波浪潮—對病毒學,流行病學,疫苗和特效藥的新增投資。第二波浪潮正在支持對疫情更廣泛的影響的研究。但是,之後的事情就不那麼確定了,這取決於廣泛的經濟前景以及研究領域優先排名的權衡變化。


環境科學與地質領域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最擔心自身領域的經費問題,分別有54%和53%的人表示資金很有可能從這兩個領域被轉移走。對此卡米拉·馬克蘭表示:「 COVID-19的影響已在整個科研領域中顯現出來。我們目前正在竭盡所能與病毒作鬥爭,這很重要,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從其他領域挪用資金不是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例如,環境問題是我們根本無法忽視的領域,這樣做可能會產生不可逆轉的後果。我們必須採取更加整體,跨學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開放共享



病毒傳播不分國界,科學界也更傾向於共享研究成果。大多數研究人員希望抗擊疫情作出貢獻,主要是通過對病毒本身的研究或通過跨學科的知識共享來作出貢獻。有44%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文章,有29%的受訪者更有可能將其工作存放在預印本伺服器上。數據顯示,文化差異可能是研究人員是否選擇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原因之一。



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主席Faith Osier教授說:「如果我們要在疫情期間做出快速反應,科學界需要獲得準確、經過驗證的信息和數據。穩健的科學解決方案需要大量可靠的整體證據,而在社會和公眾對給出解決方案的期待非常急迫時,可能沒有時間按照常規方式進行研究。因此同行評議是驗證科學研究的當務之急。由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表了如此多的研究,預印本出版物迅速增長。但是,速度很可能影響質量,進而也威脅著公眾對科學的信心。


儘管提供答案的壓力很大,但科學界必須始終如一地、徹底而嚴格地進行下去。新冠疫情使公眾對科學研究的運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是一件好事。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沒有任何一篇研究論文能夠在一夜之間提供一個神奇的答案。」



應對未來



幾乎一半的科研人員表示了對未來經費的擔憂。即將到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和用於新冠疫情相關研究的資金傾斜,給許多其他研究領域帶了極大地不確定性。 即使在全球危機時期,科研人員也非常希望讓決策者知道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都需要更多且更穩定的資金。



儘管新冠疫情是目前最大的挑戰,但是科研人員認為必須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其他各種危機做好更多的準備。新的傳染病流行和氣候變化被更多研究人員認為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威脅,進而對社會經濟和公共衛生系統帶來新的挑戰。因此暫時的資源傾斜應該是暫時的,基礎科學研究的所有方面都不應該被過分忽視,就像人們不知道下次危機是發生在哪個領域,解決問題的希望會在哪個領域也同樣不確定。


同時在這次疫情當中,政府和社會對於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機制顯示出嚴重的問題。政府並沒有把科學建議作為決策的第一考量因素,公眾對於這些建議也並不太信任,假新聞和不實信息的快速傳播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對於是否存在危機和如何正確應對危機都無法取得共識,很多有力的舉措可能根本無法展開,而這有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因此總結這次疫情中暴露出的相關問題,作出必要的改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early-impact-covid-scientists-revealed.html

2.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ubh.2020.621563/full

相關焦點

  • 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信行實證調查
    疫情期間除了必要的生活和醫療援助之外,更應該重視及時向留學生傳遞正確的抗「疫」知識、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做好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關鍵詞: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思想教育;實證調查本研究聚焦我國高校中的外國留學生這一群體,通過實證調查探討留學生應對疫情的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
  • 最新研究,美國至少已有4700萬人已感染新冠,但距群體免疫仍很遠
    這是由於,全球幾乎所有國家並沒有像我國一樣做到「應檢盡檢」,而是僅僅針對部分有症狀的病例進行檢測。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感染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存在高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據估計這部分感染者佔總感染人數的40%以上;加之,部分人即使有症狀也未必接受檢測。這樣,大部分感染者實際上並沒有接受檢測,而是在未經確診的情況下自愈了。
  • 「新冠疫情」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為了將來能找份好工作,為了能過上富足的生活,為了......」我們的答案都顯的那麼的蒼白,而這次「新冠疫情」卻給了孩子們最好的答案。當各大媒體把「新冠疫情」情況公布於眾的時候,我們開始慌張,家家戶戶大門緊閉,昔日喧鬧的街道變得冷冷清清。孩子們巴望著窗外,渴望著早日結束寒假,早日走出家門。
  • 浩華管理:香港酒店新冠疫情影響調查報告
    在此次香港酒店市場景氣調查中,問卷設計主要是針對新冠疫情影響下香港酒店從業者對未來業績和前景的預判。除此之外,我們也對2019年酒店市場表現展開了分析,包括2019年下半年持續的暴力事件對市場表現的負面影響。本次問卷中的6條問題都聚焦在新冠疫情爆發對香港酒店市場的影響,包括了2020年上半年的出租率、平均房價和總收入。
  • 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曉情況及教育效果評價研究「疫情與教育」成果...
    了解大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知曉情況、對生活學習心理的影響以及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評價。採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收集了7719名大學生的相關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軟體分析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知曉情況及對學校開展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教育效果評價。
  • 美國新冠疫情「新階段」有何特徵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9日上午,美國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5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6萬例;確診病例從400萬例飆升至500萬例僅耗時17天。美國流行病學家認為,美國當前處於應對新冠疫情的「新階段」,疫情正在「極其廣泛地蔓延」。
  • 貓可能會被感染新冠,但沒什麼好慌的
    他們對疫情爆發前(2019年3-5月)的39份和疫情爆發後的102份貓血清樣本做研究發現,疫情爆發前的樣本均未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但疫情爆發後的102份樣本中有15份呈現抗體陽性(ELISA實驗)。其中,有11份在病毒中和實驗中顯示滴度較高,尤其是主人為新冠患者的3隻貓的中和滴度最高(與其他結果有顯著性差異)。那麼,這項研究到底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英國決定讓60%民眾感染新冠!此次「群體免疫」,超10w民眾急了!
    今天蒙特內哥羅共和國檢測出第一例新冠感染病例,自此歐洲全境淪陷,所有歐洲國家都出現了新冠病毒。 當歐洲國家紛紛開始採取封國、停課、停學等等措施來控制新冠疫情時,只有頭最鐵的英國依舊我行我素,憑藉「群體免疫」的大膽防疫策略引起了全球熱議!
  • 企業問卷調查|關於海關應對新冠疫情系列措施實施情況的調查問卷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海關總署相繼印發了《關於應對疫情影響 促進外貿穩增長的十條措施》《海關支持中歐班列發展的措施》《海關支持綜合保稅區發展的措施》等文件,實施了一系列促進通關便利化、降低進出口環節成本以及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的政策措施。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弄清楚新冠病毒源頭和傳播途徑,對於當前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至關重要,對於防止同類疾病再次發生意義重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外科學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展病毒溯源等相關研究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一定共識,為早日找到新冠病毒源頭、有針對性地做好防控工作,奠定了科學基礎。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對新冠疫情控制意味著什麼?哪些因素會...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這一疫情控制策略再次走入公眾視野並受到持續關注。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一篇來自耶魯專家團隊對「群體免疫」的綜述,文章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解釋了影響群體免疫效果的多個重要指標和因素,包括阻斷傳播所需達到的閾值、保護期限、人群接觸特點、T細胞免疫反應,以及疫苗的作用和自然感染的風險;進而探討了群體免疫對於新冠疫情控制的意義。
  • 梁曉峰呼籲:「儘快接種疫苗,達到群體免疫,阻斷新冠病毒傳播」
    1月7日,中華預防醫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原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曉峰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時做出如上表述。對於近期出現的變異病毒,新冠疫苗對它有效嗎?梁曉峰又如何看待新冠疫苗的安全性?以下是中新經緯專訪梁曉峰實錄(略有編輯):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曉峰 中新經緯 張燕徵 攝「病毒變異程度還在觀察」中新經緯:近日上海、山東等地相繼發現新冠變異毒株感染確診患者。那麼已研發出的新冠疫苗對變異病毒是否有效?梁曉峰:自從英國出現新冠變異病毒以來,全球陸陸續續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感染新冠變異病毒的病例。
  • 英國新冠抗體攜帶人群比例不增反降,群體免疫徹底破滅?
    記者 | 肖恩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接近4400萬例,即將進入冬季的歐洲再次成為疫情中心。當確診和治癒人數持續滾動,人群中的抗體水平是否也隨之提高?答案是否定的。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截至9月英國有4.4%的人口攜帶新冠抗體,較6月下降了1.6個百分點,降幅達到26%。這意味著,第一波疫情中治癒患者體內的新冠抗體水平很可能在數個月內迅速下降,要通過自然感染實現群體免疫基本不可能。研究表明,人體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的反應與流感病毒和其他能引起感冒的冠狀病毒類似,即無法產生永久抗體。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弄清楚新冠病毒源頭和傳播途徑,對於當前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至關重要,對於防止同類疾病再次發生意義重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外科學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展病毒溯源等相關研究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一定共識,為早日找到新冠病毒源頭、有針對性地做好防控工作,奠定了科學基礎。
  •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新冠疫苗與群體免疫
    目前我們在臨床中已經總結出了一套針對新冠病毒的治療方法,如Dwek教授所認為的那樣,藥物可能是抑制新冠病毒更好的方法。對於疫苗來說難以攻克的糖基化問題,卻正好能夠成為我們研發針對新冠病毒藥物的靶點之一。通過藥物對糖基化過程進行幹預,從而破壞蛋白質外殼的形成,阻斷病毒的複製。 在醫療科學如此發達的2020年,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實現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藥物雙管齊下!
  • 俄科學家故意二次感染新冠:「群體免疫」沒用
    而就近日就有這麼一位硬核俄羅斯科學家針對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進行了一場令人驚訝的實驗。據英國媒體《每日郵報》在10月28的消息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切普爾諾夫的科學家竟然讓自己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接近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故意自己二次感染上新冠病毒以研究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體內的抗體的行為方式等。
  • 新冠病毒溯源有新發現,武漢是第一個疫區不等於起源地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日,《Changing America》的一篇報導稱,美國研究人員回顧性地測試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之間捐贈給紅十字會的7389份血液樣本。研究人員發現,106個樣本顯示出有新冠感染的跡象。血清學數據顯示,在報告第一例新冠病例之前,美國人就已經接觸過新冠病毒。
  • 破500萬 美國新冠疫情「新階段」有何特徵
    確診病例增速有放緩跡象,死亡病例持續增加,病毒傳播範圍廣,年輕群體感染率上升,是近期美國疫情的一些新特徵。但疫情仍處於高位平臺期,防控仍困難重重。這是7月8日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前拍攝的「戴」口罩的石獅子。
  • 北京發現疫情病毒來源,英國也有新發現:新冠病毒影響腦力認知?
    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們帶了大半年的口罩,還好疫情在中國控制還算平穩,不過前段時間北京還是出了一些亂子。北京新出現的一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引起了全國的關注,雖然患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病毒從何而來呢?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重視。
  • 新冠疫苗解答!如何建立群體免疫屏障 專家給出答案
    央視網消息:疫苗開始大範圍接種了,大家也盼著能通過此舉建立群體免疫屏障。那麼接種率達到多少可以有這樣的效果呢?不同傳染病的傳染力不一樣,阻斷傳染病流行的人群免疫力水平也不一樣。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護效力和疫苗的接種率呈正比。傳染病的傳染力越強,則需要越高的人群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