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針枯病又名松落葉病,是松樹的常見病害之一,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主要為害油松、華山松、馬尾松、黑松等松樹。從幼樹到大樹均可得病,以幼樹受害較重。受害後造成針葉枯紅脫落。
油松感病後針葉由暗綠變為灰綠,後變紅褐色而脫落;華山松感病早期針葉中上部呈現少量黃色小點,後變成橙黃色病斑並向下蔓延,當年秋天變成紅褐色;馬尾松初期症狀則在針葉上出現小黃斑點友段斑,至晚秋全葉變黃而脫落,在黑松上針葉黃色段斑較大,且有褐色斑紋.以後變黃脫落。
落下的病葉,以後都變為灰褐色或灰黃色,一般到次年春在各種病葉上都能產生典型症狀:即在病葉上出現纖細的橫線,將病葉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長出橢圓形小黑點,長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並逐漸產生較大的長橢圓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盤。條件適宜時中央有一縱裂縫,顯露出乳白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病菌以菌絲在病落葉上過冬。次年3、4月間形成子囊盤,4~5月遇雨或潮溼時,子囊盤吸水膨脹出子囊孢子,借風傳播,從針葉的氣孔侵入,5月中旬開始發生,一直延續至10月。高溫高溼有利於病害的侵染蔓延。土質差、水肥不足、管理粗放,樹木生長衰弱,易感病;連作松苗,苗木過密,病害易蔓延。
防治辦法:
1、及時清掃脫落的針葉並燒毀,消滅病原菌。
2、病害發生後及時噴藥防治,「葉病靈」或「枯斑醇」1000-1500倍液均勻噴霧,建議7-10天重噴一次。己唑醇,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復配成分對針枯病防控效果顯著,能快速殺滅病菌,阻斷病害傳播,根除病害。配合使用葉面肥或微生物菌肥可幫助樹勢儘快恢復。
松大蚜:松大蚜又名油松大蚜,屬同翅目大蚜科大蚜屬的一種昆蟲,國內分布於北京、遼寧、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山西、內蒙古和華南等地。
松大蚜寄生單一,主要在松柏科植物為害,以卵越冬,2月末孵化,3月出現無翅成蟲,並進行孤雌生殖。產生有翅或無翅後代,以後繼續繁殖為害,至10月上旬出現有翅胎生雄蟲,交尾後產卵過冬,從3月至10月中旬都能看到體形大小不同的若蟲
以成、若蟲刺吸乾、枝汁液。嚴重發生時,松針尖端發紅髮幹,針葉上也有黃紅色斑,枯針,落針明顯。盛夏,在松大蚜的為害下,松針上密露明顯,遠處可見明顯亮點,當密露較多時,可沾染大量煙塵和煤粉,當煤汙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松樹可得煤汙病,影響松樹生長。
防治辦法:
1.撫育管理,尤其幼齡林,冬季剪除著卵葉,集中燒毀,消滅蟲源。
2.危害期,噴灑5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用50%久效磷乳油、50%氧化樂果乳油5-10倍液在樹幹基部打孔注射或刮去老皮在樹幹上塗5-10cm寬的藥環,均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4、根部施藥防治:在樹根基部,距根莖部位0.5-1米範圍開環形溝澆施「根灌蚜蝨淨」或直接撒施藥肥「施蟲胺」,藥後澆水充分淋溶即可。蟲害發生前用藥,確保一年內樹體無蟲害發生。
根部施藥能很好的解決高大的樹冠難以噴藥的問題,層層密集的枝葉也使藥劑不到全面噴施到位,改用根部灌藥法,將根施藥劑澆灌於根部,經根系吸收向上傳導至樹體各個部位,進行全面殺蟲,不留死角。同時根部施藥法保護環境不受藥劑的汙染;保護食蚜虻、瓢蟲等天敵不受傷害。
文章來源:根據琳海植保在北京林木種苗產業協會微信群分享的內容整理,僅供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