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經常看到「未央」一詞,未央到底是啥意思呢?先查出處。
《詩經》
這個詞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庭燎》,有句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夜未央,夜很好理解,夜晚之意;未很好理解,沒有的意思;難點在於央。
現代漢語中,「央」多指中央,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把夜未央理解成,還沒有到半夜,查《說文解字》:
「中央也。從大在冂之內。大,人也。央旁同意。一曰久也。」
也是中間的意思,放在《詩經》這一段裡面,似乎也解釋得通。
但問題是,詩不能這樣讀,《詩經》的風格是段與段之間重章疊句、復沓迴環,雖然重複卻十分靈活,彼此之間互為補充,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單獨拿出一段或一句、甚至一個詞,是不得其意的。
這首《庭燎》,第一段「夜未央」、第二段「夜未艾」、第三段「夜鄉晨」,如果把第一段的「央」解釋成中央,夜未央解釋成半夜,後面兩段你根本沒法解釋。
《離騷》
再查《詩經》(中華書局全本全注全譯版),央和艾,都解釋為「盡頭,完結」,第三段中鄉同向,前兩段是說,夜晚還沒有到盡頭,最後一段說,夜色將盡晨光微露。
這樣一來邏輯就能解釋通了。
這首詩就是反映某為君王勤於朝政,每天天還沒亮,夜還未盡,就醒來等著大臣們來上朝。《詩經》裡還有一姊妹篇《雞鳴》,其義正好相反。搭配起來閱讀味道更好。
那麼問題來了,央作為動詞,解釋成「完結」,有沒有道理呢?
《詩經》不是孤例,屈原《離騷》有句云: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這句大意是,趁我年齡還不大,時機還未失盡……也有盡頭、完結的意思。
考慮到《詩經》和《楚辭》都是先秦詩歌,字義、詞義變化也不會很大,所以把未央解釋成沒有完結,夜未央就是黑夜還沒有到達盡頭,天還沒亮,是說得通的。
未央宮
屈原是楚人,劉邦也是楚人,漢高祖為自己的皇宮取名「未央」,未央宮作為大漢的權力中心,是一種象徵,很顯然劉邦是希望漢家天下永遠也不會走到盡頭的意思。
所謂江山永固。
長樂未央
這是漢代一句祝福語,就像今天說身體健康、天天開心一樣。
央本義是殃,指災禍,未央自然就是沒有災禍了。長樂就是長長久久的快樂。引申一下,長樂未央就是:祝你永遠開心,無病無災。
《漢書》說:「延壽命,永未央。」就是延長壽命,永遠不會停止,就是長命百歲的意思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