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都經歷過被期末考試支配的恐懼,有人說大學就是17周的幼兒園加兩周的高三。大學專業選的好,年年期末賽高考。面對如此恐怖的期末考試,按理說接近考試周,我們就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早早的開始複習。但是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在距離考試還有一段時間的時候,我們總是無法靜下心來投入到複習中,要麼被手機綁架,三五好友一起開黑,抖音快手難以放下。要麼被電腦支配,擼啊擼從早到晚。只有到考前的前一天,尤其是考前的前一晚上,複習效率達到最佳,此時的我們仿佛回到了高三,找到了熟悉的感覺,發現了自己原來不是個廢人,原來自己的潛力這麼大。為什麼我只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才會有如此高的效率。
其實行為經濟學中早已給出了我們答案,首先我簡要介紹一下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狹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廣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把五類要素引入經濟分析框架:
(1)「認知不協調-C-D gap」;
(2)「身份-社會地位」;
(3)「人格-情緒定勢」;
(4)「個性-偏好演化」;
(5)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經紀人既會計算、有創造性並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進行一切經濟分析的基礎」(卡爾·布魯內),傳統西方經濟學由此展開其對於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規律的研究,可見理性人假設是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石。
而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始終陷入「瓶頸」以及在解釋及指導現實經濟生活時表現得欲振乏力,以理察·泰勒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為傳統理論對理論的立論根本的「理性人」假設提出質疑。他們嘗試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來,提出了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微觀研究的對象,從而開創了對微觀經濟主體非理性規律進行研究的先河,行為經濟學由此誕生。隨後大批學者對這一嶄新的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信心並積極投身於其研究中。一般認為行為經濟學正式創立於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rsky) ,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裡查德·薩勒(Richard H. Thaler) ,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 ,美籍華人奚愷元教授等是這一學科的開創性代表。以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維農·史密斯(V. Smith)因在行為經濟理論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傑出研究而獲得2002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為標誌,行為經濟學有力地展現了其存在價值、學術地位以及廣闊的研究前景。
總而言之,行為經濟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它是將心理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一門新學科,具有非常嚴謹的實驗論證和數學模型。生活中的好多事物都可以用行為經濟學來解釋。
對於本期的問題需要用到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叫做「當下享樂偏好」(present bias)要想理解當下享樂偏好,我們需要了解兩個概念「時間偏好」和「跨期決策」。時間偏好就是人們對現在的滿意程度與對將來的滿意程度的比值。如果一個人對現在越不滿意,那麼他的時間偏好就越低。所謂跨期決策,就是同樣的結果在不同的時間出現,會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而我們在這不同的感受和結果當中的選擇就叫做跨期決策。而我們在做跨期決策時會存在時間偏好,大量實驗研究表明,當我們在做跨期決策時,我們會過分誇大當下的作用,即存在所謂的「當下享樂偏好」,例如,臨近期末了,我們下定決心去圖書館複習,但是到了圖書館,又忘記了複習的初衷,情不自禁的掏出手機將考試忘在了腦後。這也就是為什麼考試複習前期效率低下的原因。而到了考試前一天我們自知已大禍臨頭,可以很好的消除「當下享樂偏好」,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提高複習效率。因此,當我們複習時效率低下時,也不能全怪自己是個廢物,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只是學霸他們能夠很好的認識到這一點,消除當下享樂偏好,做出了更好的決策。對於「當下享樂偏好」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很多很多。例如「拖延症」「選擇恐懼症」等等,感興趣的小夥伴不妨主動思考一下。歡迎隨時找小編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