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科研領域的最高頭銜就是院士,如果能評上院士就已經算是被官方認證為科學領域的最頂尖人。很多高校科研人都以院士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有的人甚至付出一生也未能得到這個頭銜。
除了985大學和一些211大學裡面存在幾個院士外,其他的普通大學根本是不太可能見到院士的。第一是因為院士太少,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分布在各頂級科研機構。第二是因為院士太難被評上,很多知名牛人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獲得美國頂級大學終身教授的施一公也曾落選過一次,而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卻始終沒有被選上。
一所高校能夠擁有院士至少說明一件事,院士所在的這個專業一定是最拔尖的,不僅僅是在學校內甚至在全國都能排上名次。有很多時候擁有院士的數量也是高校的實力的體現,院士數量越多往往代表學校實力越強,學校吸引力越大。

比如中國科學院大學,它是一所由研究生院改造而成的大學,是中國科學院的下屬單位。這所大學即使沒有任何顯耀的頭銜但卻在成立之初就迅速成為和清華、北大相提並論的一流大學。其中主要原因在於這所學校的辦學規模小、院士多,據說這所學校的院士多達240人之多,比清華、北大、華中五校加起來都多。
這所學校也成為教育部嚴禁新建高校以「中國」命名之後,10多年來唯一一所用中國字樣命名的高校。

不過院士的多少也並完全代表學校水平、實力的高低,下面就是例子。
深圳大學,這所大學位於中國經濟特區廣東省深圳市,是全國前百位大學(校友會排名全國86位)。同時也是廣東省科研經費最多的幾所高校之一(2017年科研經費廣東省第二)。在很多的高校排名中這所大學都是雙非大學的翹楚,基本上都位於前五名之列。它除了有很強的經濟實力還有超過10名的院士,全職院士都有6名之多。這樣的實力就算是中等985大學也難以企及,不過這樣的大學卻落選於雙一流,輸給了另外兩所雙非頂尖高校,即寧波大學和河南大學。

寧波大學和河南大學雖然也是雙非大學的頂級高校不過綜合實力和深圳大學相比卻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且深圳大學的院士也要遠遠多於這兩所大學,不過在雙一流的評選上深圳大學還是輸給了這兩所。
因為深圳大學雖然院士之多,綜合實力也不差,但是它的很多專業卻不是最頂尖的,和深圳大學相比的很多都是老牌985大學。因此在第一輪的雙一流評選上落選也是在意料之中。
這樣的一所雙非翹楚,惜敗雙一流確實是非常可惜!希望深圳大學再接再厲!早日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