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的傑出代表和最高、終身榮譽學術稱號,兩院院士數量是衡量科研機構、高校學術水平的關鍵因素。作為一所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巍巍學府,鄭州大學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他們分別是——
(按當選年份排序)
中國科學院院士
霍裕平,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鄭州大學教授。自1982年起,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的核聚變研究。領導和組織了我國大型超導託克馬克HT-7的建設,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HT-7U計劃的主要建議者。首次系統地解釋了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推動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高俊,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圖學家,現任鄭州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特聘教授。在理論地圖學、數字地圖及地理信息系統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參加我國多種大型地圖集和地圖的論證、設計工作。在明、清地圖史和世界近代基礎測繪史領域的研究亦有建樹。20世紀70年代末大力推進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數字製圖系統的開發,並將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方法引進地圖學,在地圖設計專家系統、空間數據可視化和認知地圖學等領域做了大量工作。
麥松威,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化學家,在超分子化學領域,首例確定主客分子間可以氫鍵相連,闡明三類b-氫醌包含物的結構異同,開闢了新型尿素/陰離子包合物的發展方向。無機化學方面,系統研究了甜菜鹼類配體與金屬離子的鍵合模式。在晶體工程領域,提出陰離子最高配位數的概念。
吳養潔,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研究了飽和碳原子上的均裂與親電取代反應機理,取得重要理論成果。自20世紀60-90年代,系統地研究了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質,主要證明在芳基汞化合物分子中,帶有p-或π-電子的鄰位取代基可與汞原子配位,在鄰位效應理論中增添了新的內容。
陳國良,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並行算法、高性能計算專家,主要從事並行算法、高性能計算及其應用等研究,在非數值並行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國際同期最好的成果。在高性能計算及其應用研究方面,開發了自主版權的國產曙光並行機"用戶開發環境"商用軟體。
劉嘉麒,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了中國新生代火山活動規律與地質特徵拓展中國瑪珥湖高解析度古氣候研究領域發現黃土中游離溫室氣體高異常,建立了渭南黃土剖面高解析度時間標尺參與了新疆和東北的資源探察和生態環境研究以及南、北極的科學考察,探討了南極火山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關係。
申長雨,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塑料成型及模具優化設計專家,鄭州大學教授。研究了塑料成型過程中微結構的生成和演化,以及對製品性能的影響;構建了基於靈敏度分析的注塑模冷卻系統優化設計方法,發展了高效實用的塑料成型工藝控制、塑料模具優化設計模型和算法;研製出了高抗衝擊性和高光譜透過率的"神七"出艙服面窗製品。
弗朗斯瓦·馬蒂(Francois Mathey),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化學家,主要從事有機磷化學研究,開創並深入進行了磷雜環化學、有機磷配合物和低配位磷化學等領域的研究。該研究加深和拓展了人類對有機磷化合物的認識,促進了有機磷化學的發展和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勝利,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技術專家,長期從事於基因工程在酶、發酵和製藥工業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在主持的青酶素醯化酶基因工程研究中建立了基因克隆、定位表達系統,並採用DNA體內重組提高質粒的穩定性,優化了宿主和表達的條件,構建了高穩定性、高表達的基因工程菌,主要技術指標優於國際同類基因工程菌。
何季麟,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冶金與材料工程專家,長期從事有色、稀有金屬冶煉與加工理論和工程化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在稀有金屬鉭、鈮、鈹新材料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研究開創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鉭鈮金屬冶煉、加工工藝、技術與方法並實現了工程化應用。
劉炯天,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礦物加工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分離過程強化與微細粒礦物分選、礦山廢水淨化與循環、低品質礦產資源開發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提出了旋流-靜態微泡分離方法,發明了微泡柱分選設備與工藝,開闢了我國微細柱分選技術體系,開發了煤脫硫與深度降灰工藝,建立了我國第一座超淨煤製備廠與廢棄煤泥利用工程。
王復明,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在基礎工程滲漏湧水防治和隱蔽病害診治方面取得系統創新成果。提出了構建土質堤壩柔性防滲體的新方法,建立了非水反應高聚物擴散理論,發明了堤壩及地下工程防滲堵湧高聚物注漿成套技術及裝備。
尼古拉斯·羅伯特·萊蒙,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醫學專家,研究方向是癌症的基因組學和分子病理學,以及癌症的生物治療和疫苗的研發,轉化科研項目涉及基因修飾的溶瘤病毒和重新靶向的免疫細胞在病人身上的早期臨床試驗。
鄭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承載著中原大地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呼喚,承載著河南億萬人民享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載著地方大學由大變強的重託,承載著中原崛起、民族復興的意志。全體鄭大人將堅持紮根中原大地辦大學,秉持求是,勇敢擔當,立足河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強力推動世界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建設,切實發揮文化引領、人才支撐、科技支持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關注"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百家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鄭州大學官網、鄭州大學高層次人才辦公室、中國工程院官網、中國科學院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