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論文查重率成為判斷畢業論文合格與否的重要依據,為了順利畢業,許多學生在提交學位論文前,會通過查重軟體購買查重服務。儘管多數學校在論文評審階段會提供免費論文查重,但是,有很多學生自費查重,而且不止一次。這看似奇怪,實則暗藏玄機。
在筆者讀書的2000年前後,沒有太在意查重這個問題。因為學位論文都是自己寫的,不擔心被查出抄襲。近年來,論文原創性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在翟天臨論文抄襲事件發生後,高校更加重視論文查重。一些導師為了避免學生論文問題引火燒身,也支持學生提前查重。
隨著需求量的增長,論文查重服務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一般查一次的價格在300-400元,學生如果查三次就要花1000多元。之所以學生還要自費查重,就是因為他們不放心,不知道論文軟體到底是怎麼運行的。而且,一些學生的確存在抄襲行為,想通過查重掩飾問題。很多學生先抄,抄完之後再查,查到哪個段落有問題,就改哪個地方,讓重複率滿足標準。
論文查重能否有效防止抄襲行為?如何規範查重服務存在的問題?
查重軟體是很「傻瓜」的工具,這也意味著它不夠人性化。目前查重只能查找字面上的抄襲,即逐字逐句的抄襲。如果稍微修改幾個詞的順序就查不出問題。所以,查重結果存在「假陰性」,即判定論文沒有抄襲,而實際上它可能抄襲或剽竊了。當然,對存在僥倖心理的人而言,查重軟體的確會有震懾作用。至於論文質量怎麼樣,那就另當別論了.
抄襲是情節嚴重的學術不端,應該對其零容忍。但是,查重為抄襲設定了一個量化標準。有趣的是,各個高校和不同學位的論文要求居然還不一樣,仿佛讓嚴肅的學術不端問題可以議價。比如,有些大學允許本科畢業論文30%的重複率,有的學校則劃定了10%的紅線。這樣一來,是不是有些學校可以多抄一點,有些學校可以少抄一點?
零抄襲是一個質的問題,如果把抄襲量化,就相當於把這個問題矮化和庸俗化了。向行將走入社會的畢業生發出這種信號,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查重軟體更多應該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使用,不是像現在這樣成為畢業論文的生死線。
論文查重的另一個問題是「一刀切」。實際上,學科之間是有差異的,比如法學論文要大量引用相關的法律條文,論文查出5%的重複率,可能並沒有抄襲。但是,數學主要是公式,重複率超過5%,都可能是嚴重抄襲。
論文查重也催生了龐大的新興產業。近幾年,每年畢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1000萬左右,如果查重一次的利潤是100元,全國就是10億元。這還不包括學院、學校、教育主管部門購買的包庫服務。
論文查重本應該由政府部門或者公共機構承擔,但是,商業查重軟體扮演了「學術警察」的角色。由於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普遍採用一款軟體,這使得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被嚴重擠壓。一個健康的產業要有充分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等都是人類知識的成果,要推動查重資料庫不斷開放,優化算法,並降低查重費用。
臨近畢業,很多學生都在找工作,就業壓力大。在這種雙重擠壓下,學位論文就容易出現問題。一些大學生很少注意課程作業的獨創性。有些學生將一份作業交給三個不同課程,或者借師兄師姐的論文交作業。因此,查重不應該在大學生畢業時只做一次,而是要將其貫徹在整個培養過程之中。如果沒有過程管理,學生就難以養成用誠信態度寫論文的習慣。
筆者之前在新加坡工作,美國、歐洲的大學普遍都有查重機制,大學之間形成了作業和論文的共享聯盟,歷年作業都會包括在監測系統內,不管是公開的還是非公開的,都可以查到,而且一查一個準。如果發現存在抄襲或剽竊,就會作出嚴肅處理,重則會被勒令退學。學生從第一次作業開始,就養成了學術誠信習慣,認識到「抄襲必死」。
論文查重應該持續進行,而不能急於求成。不管學生畢業多少年,只要查出來學位論文存在抄襲,哪怕不是逐字逐句的抄襲,而是思想觀點的剽竊,也應該嚴肅處理。只要設下這個不能觸碰的底線,就沒有人敢以身試法。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科普知識】查重軟體能否當得起「學術警察」角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