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9
記者手記:愛笑的趙勇沒有太多豪言壯語,採訪中嘴裡不時蹦出幾句當地方言。看到村民們臉上的笑,他覺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1日6時訊(記者 劉豔/文 石濤/圖 主持/林楠)提起趙勇,重慶城口縣北屏鄉蒼坪村村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愛笑。上門走訪遇村民冷眼,他溫和一笑化解尷尬;有村民為用電、用水發愁,他想著辦法解決讓人破愁為笑;村裡中蜂產業擴大村民增收,他眉舒眼笑。這個微笑掛在臉上,說起話來斯斯文文的駐村第一書記,仿佛是個慢性子,但實際上他幹起事來一點都不「含糊」,他總微笑著說:「莫著急,我來想辦法!」
溫和一笑:「犟拐拐」改了灶臺旱廁
「趙書記來了,快進來坐!」傍晚時候,記者跟隨趙勇去村民家走訪,遠遠聽見我們來了,67歲的農婦趙祥祿熱情地出門相迎。「進來,進來!」她抓著趙勇的手臂,把我們領進了「火房」。
趙勇是重慶高速集團派駐到重慶城口縣北屏鄉蒼坪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蒼坪村地處高山地帶,平均海拔高度1400米。冬季寒冷,氣溫常在0℃以下,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這樣的一個「火房」,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一邊烤火取暖,一邊嗑著瓜子閒聊。
「火房」中間燒著柴,上面吊著一口大鍋,鮮筍在鍋裡翻滾,冒著熱氣。「今天上山剛摘的,新鮮得很吶,等下你帶回去嘗嘗!」趙祥祿一邊操著大勺忙著在鍋裡攪拌,一邊對趙勇說。「摘了好多喲?」趙勇笑著坐下,和她拉起家常。
其實一開始,趙祥祿對趙勇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去年3月,趙勇剛到蒼坪村,初次上門走訪,就遭遇了趙祥祿幾番「冷臉」。
趙祥祿的兩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多年來,她獨自在家,性格孤僻,說話直接。得知村裡搞人居環境整治,老人不樂意了。
「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生活的,為什麼非改不可?」習慣了土灶、旱廁的趙祥祿,一見村幹部上門,火氣就上來,沒說幾句,不歡而散。大家知道了趙祥祿的脾氣,是個「犟拐拐」,都不願去啃這塊「硬骨頭」。趙祥祿家改造的事卡住了。
得知情況,趙勇主動提出上門去做工作。
「我不聽,也不得改,你說撒子都沒用!」初次上門,趙勇還沒說上幾句,趙祥祿就扯著嗓門喊道。
「老人家,你莫趕我嘛。」見老人態度堅決,趙勇改變策略,和老人拉起家常,從老人生活到兩個兒子,慢慢打開了話匣子。
趙祥祿瞅了眼這個新來的駐村第一書記:戴著眼鏡,笑起來眼睛彎彎,說起話來慢條斯理,一副斯斯文文的樣子,不管她說什麼,他都耐心地聽,不時問上幾句,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她心想:「這小夥子人還可以呢。」
幾天時間,趙勇先後三次上門,趙祥祿臉上也慢慢起變化:嘴角先是耷拉著,後來翹起來,再後來偶爾忍不住咧嘴笑出聲。老人終於有些鬆口,趁鐵打熱,趙勇跑前跑後,幫著老人把土灶改成磚砌,鋪上瓷磚,裝上淘菜盆,旱廁改為了水衝。
「改造了還是好,乾淨、衛生。」如今,趙祥祿的廚房裡,灶臺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屋內衛生也乾乾淨淨,她覺得日子和以往確實有了變化。說起這段經歷,趙祥祿笑了:「第一次和他(趙勇)沒混熟,只覺得他態度很溫和,沒好意思趕。也多虧了這,才知道趙書記心裡是真有我們老百姓。」
趙祥祿記得,去年自己摔傷了腰,趙勇知道後馬上買了牛奶來看她。如今腰傷偶爾發作,趙勇也一直記在心裡,叮囑她及時就醫、少乾重活。
「和村民打交道是個『細緻活』,得走近才能行,情況要問清楚,有時候多跑幾趟,用心做就好做了。」趙勇說。
破愁為笑:安路燈換水管解了村民憂
大山深處的蒼坪村,隨著夜幕降臨,路邊沒有路燈,伸手不見五指,村民夜晚出行只能用手電筒照明。多年來,村民們一直盼著能在居住相對集中的城嵐路邊安上路燈。
村民提出這件事情的第一個晚上,這件事就在趙勇心裡扎了根:一定要儘快讓村民們實現這個願望!
說幹就幹,趙勇一邊思考如何解決資金難題,一邊和村支兩委著手進行實地查看,預估數量、測算經費。
為解決資金難題,趙勇找到娘家「化緣」,多次向單位匯報安裝路燈方案,得到重慶高速集團大力支持,解決了資金20萬元。
施工中,趙勇又組織部分貧困戶參與路燈安裝,幫助他們增收同時,也讓村民參與其中,見證村裡的美好變化。
「這麼多年,一直盼著安路燈,沒想到趙書記來了後裝上了。」去年8月,當52盞太陽能路燈投用,村民龍世偉和鄰居們,搬著小板凳,圍坐家門口,擺起龍門陣。看著燈影灼灼下,一群孩子奔跑,嬉笑著你踩著我的影子,我牽著你的衣角——有時候幸福就是這麼簡單而平凡。
在蒼坪村,有了路燈的夜晚,變得不一樣。而破損水管的更換,也讓村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
「趙書記,能不能解決下我們的用水問題呀?」看到趙勇來村辦的幾件事,在院壩會上村民陳邦宣提了意見。原來,長期以來村裡一社多數人用的是水池集中供水,供水主管道破損老化嚴重,跑冒滴漏,水壓變小,擰開水龍頭出水像條線,包括陳邦宣在內的10多戶村民備受用水難困擾。
經趙勇多方聯繫,很快一條嶄新的主水管安裝好了,水壓足足的,陳邦宣覺得,用這個水煮的粥也香,泡的茶也甜。
正是幫村民們解決了這些難事,讓大家對趙勇刮目相看——這個看起文質彬彬的小夥子幹起事來風風火火,真不錯!
有村民想感謝趙勇,遇到他到家走訪,塞上自家的臘肉、土豆、白菜,推脫不過,趙勇收下後,又買來米、油給村民送去。
不久前,趙祥祿編了一個順口溜:蒼坪來個趙書記、他為群眾出了力,灶臺廁所都修好、路燈安得整整齊,雙河死了兩個人、他就貼了二千幾,昨年我把跟頭摔、他還給我送東西,村上要把三樓起、還要叫他找經濟,若是改天調起走、我要給他送錦旗……
「我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他(趙勇)幹了事,我心頭有數!」趙祥祿說。
眉舒眼笑:「甜蜜」事業帶動村民增收
6月的一個傍晚,55歲的吳應豪還在山坡上忙個不停,打開箱蓋,查看箱裡的蜂窩狀況,再過兩三個月就要迎來採蜜期。
在蒼坪村,養蜂算是少有的產業。吳應豪子承父業,是老資歷的養蜂人,他養的城口中蜂,蜂蜜純甜,還有特殊中藥材香氣,但在大山深處,因規模小,蜂蜜產量不夠,銷路也不廣,多靠親朋推廣,經濟效益一直上不去。「就是怕父親經營一輩子的事情在我這裡斷了,心頭著急得很咯!」吳應豪對趙勇說。
「莫著急,我來想辦法。」趙勇還是一貫笑眯眯的模樣,看起來好似漫不經心似的,安慰著吳應豪,他心裡其實已經開始有了盤算:擴大規模、打開銷路是當務之急。
趙勇一邊鼓勵吳應豪擴大養殖規模,發揮帶頭效應,一邊將村內農戶的純天然蜂蜜進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通過微信朋友圈等進行廣泛宣傳,並通過電商平臺和幫扶單位愛心購等方式進行銷售。去年,在趙勇的牽頭銜接下,吳應豪和部分農戶的蜂蜜被重慶高速集團以消費扶貧的形式收購1000斤。
嘗到了甜頭的吳應豪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今年他的蜂蜜產量有望達到3000斤。而在1年多前,他的蜂蜜產量只有600餘斤。談及擴大產業的底氣,吳應豪直言:「趙書記來村幹的事,我們都看得到,我相信他。」
在趙勇看來,激發村民發展的內生動力更重要。養蜂在這裡有基礎,趙勇大力宣傳產業獎補政策、發動在家的農戶參與養蜂,動員養蜂致富帶頭人傳授經驗,持續做大全村養殖規模,激勵農戶勤勞致富。去年,全村蜂蜜銷售額達百萬元,不少貧困戶因此脫貧,貧困戶從84戶317人減少到4戶9人。
笑看前路:謀發展鄉村有詩也有遠方
從城口縣城出發,前往蒼坪村,一路上,車子轉過一道道急彎,滿目的峻岭青山、高峽深谷,正應了當地人說的「九山半水半分田」。
重慶高速集團城開高速項目的建設,將結束城口不通高速的歷史。按設計,城開高速將經過蒼坪村,在這裡將設有一個服務區、一個互通,趙勇思考著如何抓住高速公路施工建設的契機,尋找突破口,做好高速路經濟文章。
山高路險、水深坡急,從村委會所在地到大山深處裡的雙河、深埡子、小河等居民點,常常要走三四個小時。近兩個月時間裡,趙勇走訪了全村所有貧困戶,也默默留意著村裡的資源。
「這裡有界梁紅葉、神田草原、綠缸洞景點……」如今,走在村道上,四周環繞的青山都成了趙勇眼裡的「寶貝」。他和村支兩委計劃著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文旅產業的發展作為未來村裡規劃的重要內容,把蒼坪村建成城口的「後花園」:將高速路建設紅線內的杜鵑花集中移栽至綠缸洞景區內,打造杜鵑花觀賞區;將緊挨服務區的二社打造成農家樂集中片區;力爭高速露營地落地蒼坪;將經過綠缸洞的高速建設施工便道永久利用……這一切將為蒼坪村實施鄉村振興打好基礎。
「最初看到這個文質彬彬的駐村第一書記,以為待不了多久就要走,沒想到一幹就是一年多。」蒼坪村村支書袁其明坦言,趙勇是個實在人,工作認真、吃得苦,平時吃在村、住在村,圍著村裡大事小事轉,晚上空閒時才有時間在手機上輔導孩子功課,說上一會兒話。
提及孩子,趙勇坦言,初到村裡,最難熬的就是想家,想孩子,一到周末孩子就打著電話追問爸爸好久回家。
「這裡有山、有水,有勤勞的村民。」沒有回家的周末,趙勇和孩子連通視頻,帶他感受著蒼坪村的風土人情。在他看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曾經貧困的小山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望著滿山蔥綠,山花爛漫,趙勇眼前出現了恬靜絢爛的田園風光。他微笑著告訴我們,在這裡,有詩也將有遠方。
【來源:華龍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