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昊昱)轉眼間,新學期已過去了半個月。今天,上城區秋假時間公布,爸爸媽媽看過來!
上城區中小學秋假時間為10月9日至10月11日,各校可根據本校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組織學生秋遊、運動會或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等。
新學期,經過了開學的興奮和新鮮後,熱情消失殆盡,此時,進入疲倦,也許很多同學自己也會覺得苦惱徘徊。為什麼我總是事與願違,為什麼開學我總是有很多美好憧憬,最後卻以失敗告終,熱情也消失殆盡了呢?
開學警惕——我們會出現哪些現象
1.我本想認真學習,最後卻懶惰走神
開學第一周,說好的,要專心聽講,想好的不胡思亂想,可是一到課堂,一會兒進入神遊世界,眼神遊弋,心不在焉。聽到鈴聲就犯困,聽到下課就興奮,一堂課下來就是昏昏欲睡。打開書,什麼都瞭然,關上書一切都茫然,這樣下去,就怕考試會戚戚然。
2.我本想學會自控,最後手機實在誘惑
開學時,信誓旦旦讓自己進入自控模式,不玩手機,不打遊戲。可是因為假期過於放鬆,開學後,還無法轉換,仍然對手機愛不釋手。拿起容易放下難,甚至玩手機到深夜,雖然知道這樣不對卻仍然無法自拔。
3.我本想執行計劃,最後卻屢屢變卦
新學期,新氣象,總少不了完美計劃。大家一個個摩拳擦掌,情緒調整到最佳,「這學期我要逆襲到底」,「這學期我要認真預習,認真上課」,「這學期我要查漏補缺」。可是只有三分鐘熱情,多是有始無終,一會兒被臨時的事情耽擱,一會兒被同學拉去聊天,計劃落空,手足無措,內心發慌。
4.我本想直接超車,最後卻彎道「翻車」
新學期,本想大幹一場,可因為突然變得緊張,不適應開學節奏。手忙腳亂,晚睡早起,患了「作息混亂症」;背個單詞身心勞累,拿起作業當成累贅,患了「得過且過症」;不想上課,不想作業,想起假期就興奮,患了「重返假期症」。
開學效應——我們為什麼會這樣?
1.近因效應:假期放鬆模式的影響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最後末尾部分的記憶效果,優於前面的現象,這種現象,信息前後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同理,因為同學們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假期,適應了假期的放鬆懶散的方式,所以,到了開學,暫時還無法轉換過來。因此,還停留在假期的作息方式和生活方式。
2.溫水效應:生活太安逸,缺乏憂患意識
因為假期生活太過安逸,特別是我們對自己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沒有預知到:放鬆對未來產生的惡果。因此,當我們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的時候,容易沉迷於眼前的安逸,最後,就會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坐以待斃,活活被自己的惰性「燙死」。
3.成就動機:一切決定於自己的內心
「成就動機」是指:當個體在追求自認為在做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的時候,這種內在的驅動力,會促使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並且願意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為目標努力。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所以,決定我們開學是否努力,是否適應,不在於外在環境,而在於,我們內在對自我的要求有多高,我們渴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期待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因此,成就動機強的同學,對學習更積極主動,對自己更懂得自律,對外界更不容易受幹擾,最後。才能把開學真正做成了「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
4.餓老鼠效應:懂節制才能收穫真正的快樂
科學家麥凱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剛剛斷奶的幼鼠分成兩組,甲組享受「優惠待遇」每日給它們充足的食物;乙組遭受「歧視待遇」,每天只給60%的食物,故意讓它們餓著。可實驗的結果是:甲組老鼠的壽命不長,沒到中年便「英年早逝」。而乙組因為經常餓肚皮,壽命卻還翻了一倍,而且,免疫力遠遠高於甲組的老鼠,最後還「壽終正寢」。這個實驗證明了一個關鍵:節制的重要性。
同理,面對新學期,如果我們沒有節制,放縱慾望,最後就會玩火自焚。而懂得約束自我,能克服不良欲望的同學,最後能順利走過開學疲憊期的概率會更高。節制是給心靈加一個閥門,給大腦裝一個警鐘,是一種抵制誘惑的強大力量,如此,才能在新學期疲憊時,能保持心靈的寧靜,自身的篤定。能清醒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能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
開學行動——如何做才能為新學期做加法?
新學期,目標是方向,規劃是架構,心態是基礎,方法是路徑,放鬆是調節,行動是關鍵,如此,長期自律,堅持下來,形成良性循環,最後形成習慣,才能根本解決。所以,要相信,能駕馭自律的人,才是真正掌控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