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確實,在一些野生動物紀錄片中,我們常常看到瘦骨嶙峋的雄獅,但是很少看到瘦弱的老虎。但是,按照老虎和獅子的生存環境來看,獅子所處環境中獵物的密度比老虎要高很多,這一點從老虎、獅子的領地範圍就能看出來了。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個小型的獅群僅需要20-100平方公裡的領地即可生存,而在亞洲像獨居的東北虎的領地範圍竟然需要100-400平方公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獵物數量較多的非洲獅比獵物較少的老虎瘦骨嶙峋的多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說明一點,那就是瘦骨嶙峋的獅子比老虎多,並不是說老虎比獅子厲害多少,因為獅子是群居動物,即使獅子的個體戰鬥力不如老虎,這一點也足以彌補了。而且兩種動物的領地範圍之所以有不同,是根據生境中獵物的密度決定的,密度越大,需要的領地就越小,反之亦然。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瘦骨嶙峋的獅子比老虎多?
造成這個現狀,並不是一個原因,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
首先是數量
如果一種動物的數量足夠多,自然我們看到它們的機會也就越多,獅子就是如此。根據2017年刊登在《New Scientist》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看,調查者認為現存的野生獅子數量約有20000頭左右。當然,也有人對這個數據產生了質疑,根據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簡稱WCS)的不完全統計,現存野生的獅子數量約在1.3萬頭左右。
由於野生獅子的保有量較大,很難完成比較確切的統計,因此,保守估計,現存的野生獅子有1.3萬頭以上。(下圖中藍色區域為現存獅子分布,其他顏色為歷史分布,圖片來源於Wikipedia)
而反觀老虎就不一樣了。老虎作為亞洲地區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雖然現存的亞種多達6個,但是由於華南虎野外滅絕,其他老虎也基本上處於瀕危的狀態,所以,野生老虎的數量比較少。根據科學的調查發現,現存的野生老虎數量在3000頭左右,其中以孟加拉虎的數量最多,佔了一半左右,野生東北虎的數量在550頭左右,印支虎的數量在300頭左右,馬來虎的數量約在500頭左右,剩下100多頭是蘇門答臘虎,野生華南虎數量為0。
從上面老虎和獅子的野生數量可以看出,獅子的數量是老虎數量的4倍以上,因此,可供觀測的獅子就比老虎多,這是我們看到瘦骨嶙峋的獅子比老虎多的原因之一。(下圖為老虎分布圖,棕色為現存分布,圖片來源於Wikipedia)
其次是棲息環境
老虎和獅子雖然都是貓科動物,但是它們的棲息環境卻有著較大的區別。在現存的非洲獅中,除去沙漠獅外,其他的獅子大都分布在非洲大草原上。而老虎則不同,在現存的6種老虎中,除了孟加拉虎在印度草原地區有分布外,其他的老虎都棲息在雨林和森林之中。
從棲息環境上看,想要觀測野生老虎,就必須要去到深山老林之中,而且以老虎謹慎小心的性格,它們會遠離人類,這樣觀測起來難度就比較大了。現在觀測到的野生老虎的影像資料,大都是用固定的鏡頭,在疑似老虎的棲息地內機率性觀測到的。而想要觀察獅子就容易多了,現在非洲獅大都在保護區內,在非洲,這些保護區大都是開放式的,由於長期能夠見到遊客,獅子也不躲藏,這樣能夠觀察到的獅子就多很多。
因此,老虎的棲息環境相比獅子來說更不容易觀察,這也是我們看到瘦骨嶙峋的獅子比老虎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生存方式
我們看到的瘦骨嶙峋的獅子大都是雄獅,很少看到瘦弱的母獅,這是因為獅子與其他貓科動物的生存方式不同。獅子是群居動物,在一個獅群中,大都有1-2頭雄獅。但是,雄獅並不是永遠的「王」。獅群中會共同撫養後代直到2-3歲,此時獅群中剛剛成年的雄獅會被驅逐出獅群,過上流浪的生活。這些流浪雄獅本身就會因為受傷或者疾病變得瘦骨嶙峋。當流浪雄獅經過優勝劣汰後,活下來的流浪雄獅就會挑戰其他獅群中的雄獅,這樣落敗的一方往往是帶著傷乖乖的交出自己的領地和母獅們,由於落敗的一方大都是年邁的雄獅,所以,它們獨自生存之後,捕獵能力下降,也會造成瘦骨嶙峋。
而老虎則不同,雖然老虎也會因為受傷或者年邁變得瘦骨嶙峋,但是由於老虎的領地範圍足夠大,所以這些被打敗的老虎依然可以在領地的外圍活動,再加上老虎的密度本身就小,所以它總是可以苟延殘喘一下。
並且雄獅在獅群中主要負責巡視領地,由於獅子的密度較大,所以雄獅經常要與入侵領地的其他獅子戰鬥,這樣受傷的概率就會增加。而老虎們就很少有這樣的困擾。
因此,能夠導致雄獅瘦骨嶙峋的原因比老虎要多得多,這也是瘦骨嶙峋的獅子比老虎多的原因之一。
總結
我們在野生動物紀錄片中看到的瘦弱的獅子大都是雄獅,但是確實很少看到瘦弱的老虎,這是因為獅子比老虎的數量要多,比老虎棲息的環境也更容易觀測,而且獅子比老虎的淘汰機制更加的殘酷,種種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這種結果。並不是說老虎比獅子強多少,畢竟再強也有受傷的可能,再強也會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