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油桐樹

2021-01-19 洪江人

NO.10384


家鄉的油桐樹

作者:印文良


我的家鄉地處湘西南群山環抱之中,沅江和巫水兩條河流穿城而過。進入山城,那山巒疊嶂、樹木蔥蘢、碧波蕩漾、小船悠悠的迷人景色即刻映入眼帘。


沅巫交匯處的懷化市洪江區


一座座高山之中擁有大片的松杉林、楠竹林和灌木林。城區不少市民經常登上城邊嵩雲山看日出,賞櫻花,採山茶;或登上沅江側畔的密雲峰俯瞰古商城,那彎曲的河流繞山而行,形成山水相依的八卦太極圖,尤為壯觀。


嵩雲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日出雲海‍‍‍‍‍‍‍‍‍


每到春天,滿山的櫻花、桃花、杜鵑花競相綻放,構成了山中百花爭豔、兩岸綠樹蔥蘢的報春圖,踏春賞花的人絡繹不絕。


春末夏初時節,洪江盛開的桐花


在山嶺之間,許多油桐樹挺立在灌木叢中。陽春三月,油桐樹上大朵的鮮花掛滿枝頭,遠看潔白無瑕,近觀花團錦簇。一朵朵鮮花在嫩嫩的綠芽中綻放異彩,好似群蝶起舞,一片生機盎然。那金黃的、桃紅的花蕊鑲嵌在一片片花瓣之間。一旦春風吹過,花瓣紛紛飄落,樹底下仿佛鋪上了豔麗的地毯,沁人的芳香撲鼻而來,惹人心醉。


桐花樹


入夏後,油桐樹上的嫩芽已長成厚厚的葉片,豐滿的樹冠像一把把寬大的雨傘,撐起了一片綠色。圓圓的果實掛滿枝頭,像一串串高掛的燈籠,迎風晃動。果子上綠油油的外殼在陽光的沐浴下漸漸地染上了淡淡的紅色,好像害羞的娃娃被茂密的葉片緊緊地擁抱著。時而,飛來幾隻山雀在樹枝上蹦蹦跳跳,嘰嘰喳喳,吟唱著豐收的歌謠。


油桐果


油桐樹上的果實便是山中的寶貝,具有特殊的用途。當地人將採來的果實攤開在地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果實由綠色變成棕色,厚厚的外殼自然炸開,一粒粒咖啡色的果籽便顯露出來,這果籽就成了煉製桐油的原料。



俗話說:靠山吃山。明清時期,當地人便做起了油桐開發的文章。洪江古城先後開辦了不少油號,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桐油產業。據老人介紹,民國時期,各大油號集資捐獻了一架飛機支援抗戰,因此傳為佳話。至今,古城裡還完好保存著部分油號別具風格的窨子屋,依山而建的大宅院獨顯豪門霸氣,現已納入國家重點保護。昔日的油號專門煉製桐油,然後用木桶包裝,駕駛木船出沅水,過洞庭,穿越長江運往江浙一帶銷售,換購絲綢布匹運回當地,使洪江成為當時通往大西南的重要商賈之地。


洪江古商城景區內的劉同慶油號


以往的榨油坊都是人工土法榨油,在高高的屋梁上掛起粗粗的繩索,吊起長長的木柱,幾位大漢抱著柱子來回敲擊固定的木塊,桐油在木塊的擠壓下一滴一滴慢慢溢出,黃黃的顏色,又滑又亮,近似於當地盛產的茶油。這種油不能食用,而是當做油漆來使用,塗刷在木船上或木水桶、木鍋蓋、木腳盆等木製用品上,以防腐蝕。附近鄉村農家的木屋都會在木板上塗上一層桐油,既光亮,不透水,又防蟲,還便於擦洗。至今,在那古巷人家還能見到塗了桐油的木板房和木製家具,尤其是那精緻的杉木腳盆依然保存著昔日的光澤。


電視劇《一代洪商》中的榨油坊

再現了當年榨「洪油」的宏大場景


油桐樹的葉子還另有他用,經常有人上山採摘,拿去做桐葉粑,又稱粉餈粑。就是將糯米粉子揉成麵團,裡面包上黃豆粉、白糖或紅糖,壓成薄薄的扁圓形或小方形,外面包上一張桐樹葉,用細細的粽葉條或細繩子綑紮好,然後蒸熟食用。回味兒時的記憶,每當家裡做桐葉粑,一打開鍋蓋,一股桐葉的芳香撲鼻而來,拿出鍋,稍微吹涼,放在嘴邊抿一口,那濃濃的糖汁便溢入口中,又甜又香。


洪江手工桐葉粑製作過程


這不僅是湘西人過節的美食,而且成了人們平時喜愛的早點。每當回到家鄉,我都要上山走一走,在山腰間尋找那依然挺立在林海之中的油桐樹,飽覽那山清水秀的山城美景,品一品那具有家鄉風味的桐葉粑,甜進心裡頭,情醉山水間。


饞人的洪江桐葉粑




印文良,洪江人,祖籍遼寧,曾任懷化市新聞學會常務理事、懷化市社科聯常務理事、洪江區詩詞楹聯家協會會長,先後在《中國鄉村》、《家鄉》、《詩詞文藝》、《文藝作家》、《湖南日報》等報刊和中國詩歌網等平臺發表詩歌300餘首。



來源:家鄉雜誌社

圖片:洪江區攝影家協會

編輯:洪小編



  熱門  

2019春節丨大咖拜年

洪江協會拜年丨《從心所欲》丨八月天天樂

煙雨洪江震撼來襲丨《我和我的祖國》

2020怎麼幹丨重點項目丨洪江版《南山南》

全域旅遊規劃丨航拍洪江丨洪江美食丨3614

當成都遇見洪江丨巷子裡的洪江話丨洪江本土難題

洪江是哪個省的丨教毛毛港洪江話丨笑死個人

洪江邀請函丨補雞子和葉嘎丨洪江全景圖

···································

  部分洪江人專題  

張金福丨林剛丨楊蘭丨李衛東丨李肅珍丨曹劍丨滕召華丨朱藝丹丨易粒沙丨劉孝龍丨趙亞米丨朱普焯丨沈秋林丨向俊丨吳丹丨楊仁洲丨顧清揚丨劉國棟丨郭承皓丨王德福丨嵇飛丨薛虹丨盧小娜丨粟輝丨周春華丨朱建軍丨王一丁丨曾照輝丨劉亞瓊丨李輝桓丨陽惠生丨町安扣丨佘小平丨楊驪珠丨何如瑩丨唐夜龍丨劉朝暉丨李雲蘭丨蔡自德丨陳善儀丨陳玉慶丨曾惠初丨林昭朗丨陳少雲丨畢維德丨王秉鏙丨楊光明丨肖激文丨吳兆麟丨沈家莊丨薛根生丨楊思喜丨向培均丨任洪明丨梁真香丨張帆丨李崢丨陳穎萍丨陸莎莎丨丁宏翔丨梁華陵丨...(持續更新中,如果您也想尋求報導請聯繫)

···································

  聯繫  

洪小編:hongjiangweixin

安安:505808935

···································

  投稿  

1210217999@qq.com


相關焦點

  • 【田培信】​我愛家鄉的油桐樹
    家鄉座落在群山蜿蜒的"秦嶺最美是商洛"腹地。這裡植被茂密,景色迷人。春風乍到,桃花花兒紅,杏花花兒白。草木含笑,翠綠盡染。山野間星羅棋布的各種野花隨處可見,楚楚動人。花兒搖曳的綽影把初春的山村妝扮的奼紫嫣紅。伴隨著溫潤的氣候,花香氤氳,鳥鳴低回,蜜蜂吮蕊,蛺蝶翻飛。宛如一副巨型的水墨畫鑲嵌在蔚藍潔靜的蒼穹之下。
  • 記憶中的那棵油桐樹
    但記憶中確實有一棵很大的油桐樹生長在村子北邊的路口。  這是一棵很粗壯的油桐樹,主幹很矮,從根部到分枝處大概半人高。然後是幾條粗壯的分枝,粗壯的樹枝往上又有分枝。這樣樹枝向四面伸展著,形成一個巨大的樹冠。樹冠一邊低低的掃著旁邊人家的屋簷,一邊遮住了入村的路口。
  • 油桐樹下巧套種 一地三收效益好
    □陳揚 特約通訊員 周超文 文/圖「這些油桐樹要 5 年才進入盛產期,現在雖然才移栽一年,但通過循環套種車前草和紅苕,畝收入可達3000多元。」11月2日,在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桐梓村的油桐種植基地,村黨支部書記張紹彬一邊查看油桐長勢,一邊欣喜地說。而在油桐樹苗地頭,在車前草收穫後又套種的紅苕已開始採挖。
  • 怎樣才能種植好我們的油桐樹
    另外油桐樹作物也同樣在我國也是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一種工業用的油,另外我國其實也是油桐樹的桐油進行出口的主要的國家,並且我們種植的油桐樹的果皮還可以進行提取出來碳酸鉀元素來製作成我們所說的活性炭等其他的副產物,也就是說我們這種油桐樹作物也是經濟價值比較高的一種作物。那麼我們的油桐樹到底需要怎麼去進行栽培呢?
  • 種下油桐樹 錢袋鼓起來
    四川新聞網瀘州11月20日訊(周超文 陳學強 文/圖)「現在好了,這些雜草叢生的荒山坡地種上油桐樹後,兩年半到三年就可見效益,五年進入盛產期後,每畝就有兩三千元的收入,村民們的錢袋子也會越來越鼓了。」然而,油桐在村裡栽培有上百年歷史,但這些年來,由於沒有規模化種植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種植效益較低,當地的油桐產業難以發展壯大,但現今在村頭山坡上,依舊不時可以看到數十株長勢蔥鬱的油桐樹。
  • ...田林:小小桐果鋪出致富小康路|桐果|田林縣|百樂鄉|廣西|油桐樹...
    百樂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張淞倨介紹,油桐樹從幼苗到成樹開花結果,只需3年時間,5年便可進入盛產期,每顆果樹產300公斤桐果,可連續採摘25年以上。  由於近兩年桐油價格較好,百樂鄉種植油桐樹的群眾信心倍增、熱情高漲。隨著對油桐樹開發利用的程度加大,它的經濟效益也隨之增加,給越來越多的農民帶去致富機會,種植油桐樹成為更多村民脫貧致富的選擇。
  • 農村為什麼現在少見油桐樹,桐油有什麼作用?
    只能這麼說,部分農村油桐樹缺少應用價值,或數量過少,沒人來收購樹木或桐籽榨油,還有另一些原因,如栽種的是一種三年桐的油桐樹,其自然生長年份多是會在7一8年後衰敗,種植的油桐樹如果更新砍伐過多,林業部門會過來按照法律需要申請審批,而據法律條侓來審批手續費和數量遠遠不能讓應用者賺到錢,
  • 這種樹叫做「油桐樹」,山裡人用它給棺材上漆,種子曾賣5毛一斤
    油桐樹是落葉灌喬木,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海拔1千米以下的丘陵山區廣泛種植。油桐樹結的果子含油率特別高,能夠達到40%以上,通過壓榨加工之後可以獲取生物柴油,在工業上用途很大。而且油桐樹果子的果皮可以製作活性炭或者提取碳酸鉀,具有抗菌殺蟲抗病毒的效果。
  • 中國旅遊日去酒仙湖看十萬株油桐樹花開
    株洲的五月油桐花盛開酒仙湖,夏淺勝春最可人上萬畝油桐樹白花簇簇掛滿枝頭灑滿酒仙湖岸邊清風徐來,空中便飄起雪白花雨>故油桐花又名「五月雪」油桐花在清新早晨瞬間盛放數萬株油桐樹白花簇簇恰似叢叢白雪清風徐來,桐花隨風兒翩翩漫舞似雪花飄落地面,形成夏日初雪奇妙景觀
  • 家鄉的——櫟樹
    櫟樹是我的家鄉對它的稱呼,分為黑櫟樹,白櫟樹。漫山遍野都是櫟樹。它不挑剔生存環境,貧瘠的山坡,肥沃的田邊,都可以生長。年齡很長,在合適的地方,樹冠可以達到數十米之巨。我的家鄉在伏牛山中,有很多傳說留下的地名,從牛頭,牛領石,一直到牛蛋石都是形象的刻畫了當年的美好記憶。山坡上生長的植被數目繁多,可櫟樹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 家鄉的烏桕樹
    家鄉的烏桕樹大多生長在池塘或河浜的邊緣,或是房前屋後瘠薄的土地上。它從來不計較人們對它極少的給予,總是頑強地生長著。也許是迫於外界環境的壓力,家鄉的烏桕樹總是生長得彎彎曲曲,最長的伸直處也只不過有五六十釐米。    每到春天,深褐色的烏桕樹忍受了一個嚴寒冬季的折磨後,終於伸伸腰,舒舒活筋骨,煥發出璀璨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