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山海經》,時至今日,人們都還在樂此不疲對的解讀著,只因它所描繪的上古時期的山川地理,各地的風俗民俗,以及種種神異的天地靈獸,太能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
即使無法親眼目睹書裡的神獸,我們也可以從各類文學繪畫影視作品中看到不同人對《山海經》異獸的理解與想像。
例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的青丘九尾狐,十裡桃林,東荒俊疾山都是來源於《山海經》。
《精衛填海》中的精衛、西王母亦是以上古時期為背景創作的電視劇,其主要架構亦來自於《山海經》。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本《山海經》裡,我們可以看到畫師陳絲雨與作家孫見坤對山海經的理解。優秀的藝術家永遠都是帶著自己的眼睛的,她們不去咀嚼別人的作品。
在陳絲雨的畫筆下,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天地靈獸的理解、山海經的理解、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我們在小學的課本裡都學過《精衛填海》,這片節選的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刻畫了英勇頑強的精衛鳥的形象,表現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持之以恆、艱苦奮鬥的精神。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細細觀察這幅《精衛》,你能看到些什麼呢?
女娃的靈魂所化成的精衛依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將一顆顆小石子丟進海水之中,篤定了要把那奪走她生命的大海填滿。她衝向大海,海水捲起波濤,與其怒目而視。
那洶湧的聲音仿佛在嘲笑這鳥兒的自不量力,可那一顆顆石子掉落的卻又是如此堅決。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進程裡,人們在封建制度下所遭受著眾多的不公正,都通過精衛鳥敢於復仇的形象表現了出來。
藝術是彌補自然和人生的遺憾的,是勞動人民人性的渴望造就了「精衛」,「精衛」的精神也影響了一代代珍視榮譽與責任,敢於為自身的權利而拼死抗爭的勇士。千百年來,這樣追求自由與公正的人性才得以持久閃耀,直至今日。
所有的藝術與真知,都是從心裡長出來的,是情感的流露與感悟。我不曉得畫著想要塑造出自己心目中一個怎樣的精衛,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所見。
精衛鳥的羽毛與這個女性的發梢皆是火焰的形象,代表著永不磨滅的仇恨之火,但海水卻是祥雲樣式。自古以來,水火不可相容。那為何女娃復仇之魂為何能融在這大海之中呢?
女娃葬身大海,身體自然留在了大海,成為了大海的一部分,可她的靈魂卻依然孜孜不倦地進行復仇。
我在想,也許,大海想通過這女子的嘴同精衛鳥講些什麼。
「冤冤相報自然抵不過滄海桑田,不必如此執著。」
太陽仍如千年前一般照常升起,「太陽不變,復仇之心不改。」
……
一千個讀者心中會有一千個精衛,不知各位讀者會有些怎樣的看法呢?
點點繪成的浪花與太陽、女子臉譜般嬌俏的臉龐、中國紅之上傳統的紋飾模樣,虛實結合的繪畫技巧都和故事一樣吸引著我的目光。
在這本《山海經》中,還有著百十幅這樣的畫作,山海精怪,盡在其間,令人嘆為觀止,故薦君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