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密迴路研發對痛覺有反應的電子皮膚
,未來機器人和義肢使用者也能夠感到痛覺,進而保護自己和避開危險。這款人造電子皮膚成功重現人體近乎實時的反饋迴路,包含可延展電子裝置、溫度反應塗層和模擬腦部的長期存儲器。未來電子皮膚經過進一步研發,甚至可以讓整形外科用在皮膚移植手術。
-
澳洲科學團隊研發新電子皮膚能夠如對疼痛產生反應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能像真的皮膚般對疼痛有所反應的電子人工皮膚,為更好的義肢、更聰明的機器人以及非侵入式皮膚移植開啟了大門。這個由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 in Melbourne, Australia)所研發的原型設備可以電子化地複製人類皮膚感受疼痛的方式。
-
提升黑科技續航!藉助太陽能電池,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電動汽車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新型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背後是三項專利技術
知冷暖、感受疼痛,再也不只是人類「專屬」了。作為能讓機器人產生真實觸感的系統,電子皮膚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卻無法做到像人類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能夠感知到外界信息變化,主要原因就在於皮膚由複雜的傳感器組成。每當傳感器檢測到刺激,將會迅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信號,產生反應。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11月7日,在這顆「藍點」上,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2020,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用各自領域內最前沿的科技突破,向「藍點」致敬。
-
「人造太陽」背後,能源為什麼值得關注?| 極客視野
「人造太陽」話說回來,ITER 為什麼這麼值得關注?理解它最好的參照物就是太陽,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就是核聚變,其產生的能量在 1.5 億千米之外的地球,依然能把人類的皮膚曬傷。ITER 或者其他核聚變反應堆就通俗地被大家稱作「人造太陽」。目前模擬太陽最合適的設備是託卡馬克(Tokamak)。
-
痛覺是人類進化的敗筆嗎?人類沒有痛覺會成為超人嗎?
疼痛幾乎是每個人從出生之後都會經歷的感覺,打針、摔倒、碰撞,人們一直把痛覺認為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那麼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痛覺是人類進化的敗筆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痛覺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可以將痛覺的產生理解為信息「高速公路」,當人類遇到外界的傷害時,位於皮膚中的傷害感受器將刺激轉換成電信號,並沿初級感覺神經元的神經纖維傳入脊髓
-
「人造太陽」背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
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最新的電子皮膚,和真皮一樣能感知疼痛
由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所研發的電子皮膚,使用電路重現了人類皮膚感受疼痛的方式。 這個設備與真實的皮膚一樣可以立即做出反饋,並且可以利用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一樣快的速度對疼痛知覺作出反應。「皮膚是我們身體最大的知覺器官,具有複雜的特徵,而當疼痛產生時,這些特徵會用來持續傳輸訊號。」我們隨時都能通過我們的皮膚來感受事物,但是疼痛反應只會在特殊情況下產生,例如碰到過熱或過於尖銳的物體時。 然而,之前還沒有一種技術能夠真實地模仿人類感受痛覺的方式。 全新的人造皮膚能夠在壓力、熱或冷達到某個令人痛苦的閾值時立即反應。
-
最新的電子皮膚,和真皮一樣能感知疼痛
由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所研發的電子皮膚,使用電路重現了人類皮膚感受疼痛的方式。 這個設備與真實的皮膚一樣可以立即做出反饋,並且可以利用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一樣快的速度對疼痛知覺作出反應。主要研究人員瑪都·巴斯卡蘭教授表示,這個能感受到疼痛的電子皮膚是往下一代生醫科技與智慧機器人的重要一大步。「皮膚是我們身體最大的知覺器官,具有複雜的特徵,而當疼痛產生時,這些特徵會用來持續傳輸訊號。」我們隨時都能通過我們的皮膚來感受事物,但是疼痛反應只會在特殊情況下產生,例如碰到過熱或過於尖銳的物體時。 然而,之前還沒有一種技術能夠真實地模仿人類感受痛覺的方式。
-
科學家受水母啟發發明人造皮膚 可讓機器人知疼痛
網易科技訊 11月4日消息,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從一種水母獲得靈感,研發出一種人造皮膚。根據研究團隊稱,這種皮膚能夠模擬生物皮膚的壓力感應功能。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人造皮膚通常建立在壓力感應的單一反應模式上。這意味著人造皮膚雖然擅長於感知壓力,但是超過一定的壓力極限時就會出現問題。它們就像是記錄壓力的開關,但是無法真正感覺自己受到多大的壓力。人造皮膚很容易受到破壞,因為超過某一壓力限制時就會缺乏靈敏度。華中科技大學研發的這種生物皮膚不僅能夠探測到觸摸的壓力,而且事實上能夠藉助疼痛感受器感覺到壓力的增加和減少。
-
具有感知功能的電子皮膚問世,機器人也能感覺到疼痛了
因為疼痛,人類才有逃避危險的本性。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可讓機器人和假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感到疼痛的電子皮膚。例如,這些技術可以讓那些使用義肢的人感覺到撞擊、割傷、灼熱和刺痛等感覺,從而使其規避潛在的危險。
-
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等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人皮膚。
-
外骨骼、人造皮膚、行走助力器 日本新技術助殘疾人行走
不能忽視的是,科技的快速發展是殘疾人在運動領域不斷向前的堅實基礎。在日本,外骨骼等新技術不斷出現。 日本筑波大學教授發出過一種叫做機器服混合輔助肢體的新技術,它是模仿著人體工學的設計,看上去很像人體的外骨骼,穿戴以後就可以探測肌肉的著力點,強化人體的肌肉力量,輔助人體完成它的肢體動作。
-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VOA慢速英語】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Researchers Create
-
200 年來,科技圈那些「硬核女神」
1843 年,阿達翻譯了義大利數學家 Luigi Menabrea 一篇關於分析機的文章並添加大量注釋,詳細說明用計算機進行伯努利數運算的方式,這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阿達也被稱為「第一個程式設計師」。巴貝奇的機器從未被造出,但他的設計和愛絲的筆記得到出版,並於 1953 年再版,啟發後人造出第一臺計算機。
-
美企業發布3D列印義肢 搭載人工智慧控制系統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據外媒報導,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人造義肢公司Unlimited Tomorrow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展出了一套配備了肌肉傳感器和一套人工智慧控制系統,二者相互協同合作,可協助截肢兒童重新恢復抓取物體的能力。
-
「危險三角區」的痘痘不能擠?
傳言:「危險三角區」的痘痘不能擠。真相:確實比較危險。面部「危險三角區」,指的是鼻根和兩側口角連線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這塊區域有豐富的靜脈竇,通過血管與顱腔的某些區域相連。如果這一片的皮膚發生破裂,細菌就可能進入人的身體引起顱內感染。感染進一步發展的話,還容易引起血栓,進而增加中風和死亡的可能。
-
如果機器人有痛覺 這個世界會有哪些不一樣
我們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重重的擊打機器人的外殼、甚至用烈火炙烤它們時,它們會感到「痛」嗎?在電影《超能查派》裡,當機器人查派還是沒有思想的機械戰警時,它可以直面槍林彈雨。可當它擁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後,就會感到燃燒瓶砸到身上帶來的痛楚,甚至會因此而感受到恐懼。
-
現代科學認定的味覺只有5種,「澀味和麻味」不是味覺
「澀味」的呈味機理說起「澀味」,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與另外一個詞相互搭配起來使用,那就是「苦澀」,然而日常習慣是日常習慣,「苦和澀」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苦」它是一種基本味覺,由味蕾上的味覺細胞感受到,而「澀」比較廣泛接受的定義是,它是某些物質在口腔內產生發乾收縮的感覺,能導致「澀味」的物質有很多,最常見的一種叫做「單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