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雪蓮果長什麼樣?營養價值很高?是含果寡糖植物之首?
雪蓮果,別名Yacon(亞貢、雅貢)、菊薯、雪蓮薯、地參果、雅龍果、雅根等,植物學分類上屬於菊科向日葵屬雙子葉多年生草本植物。雪蓮果原產於海拔880m-3500m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高原地帶,是當地印第安人的傳統根莖食品,種植歷史已有500多年。雪蓮果於上世紀80年代引入紐西蘭、日本、韓國和中歐等國家獲得成功,我國從2000年開始陸續引入到遼寧、昆明、四川、福建、新疆也獲得成功。
由於雪蓮果營養成分豐富,塊根中富含糖分(主要為果寡糖)、人體所需20多種胺基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及大量可溶性纖維,熱量不高,屬低熱食品。目前已應用於食品行業、醫藥行業,還由於較高的生物產量,在高檔飼料、新能源、生態保護等方面也已開展研究,並已取得一定成果,雪蓮果在雲南、海南、福建等南方已開展規模化種植,發展前景廣闊。
雪蓮果地上部具有直立向上生長的圓形中空莖杆,主幹呈紫紅色,幼嫩分枝呈綠色,植株高度1.5-3m,基部直徑可達1.5cm以上,莖杆柔韌度強,分枝能力強,平均分枝12.9枝,分枝平均高度108cm,地力好的地塊分枝可達36枝,高度達220cm。為心狀對生闊葉,寬大、淺缺刻,具有三條肥厚明顯的葉脈,葉上絨毛細密,葉面因葉脈分割表現凸起皺縮狀。葉基寬有腋芽,葉柄長7-12cm。植株生長後期頂生1-3穗葵花狀太陽花,每穗5朵,有蒴果,但不結籽。種球和塊根:雪蓮果地下部具有種球和塊根。種球位於地下部根頸處,形似紫色姜塊,不規則,數量不等。種球下層為塊根,外形像蕃薯,表面光滑,因土壤質地不同果形呈不規則扭曲狀,雪蓮果果肉因生長成熟度及土質表現為黃肉或白肉,黃肉口感優於白肉,口感脆而多汁。由較為發達的鬚根系組成,根長可達0.8m,主要分布於耕作層。
雪蓮果為熱帶山地植物,性喜光,長日照作物;喜溼潤、忌澇;喜溫暖,適溫20~30℃,15℃以下生長停滯,不耐低溫,地上部分遇霜凍即枯死。生育期280d以上時果品質量優。土質喜沙壤土,目前主要栽培區域位於海拔1000~2300m之間。雪蓮果在夏季長日照下可以開花但不結種子,為此雪蓮果的繁殖主要利用地下部分長成的種球進行無性繁殖。雪蓮果生長適應性很強,凡是能種塊莖類、瓜類及向日葵的地方均能種植。抗逆性方面具有較強抗旱能力。雪蓮果莖葉易分泌白色乳汁,具有較強的防病抗蟲性,生育期間很少發生病蟲危害。
雪蓮果富含低聚果糖——果寡糖,在雪蓮果乾物質的含量中佔比極高,高達60-70%,雪蓮果位居含果寡糖植物之首,此外還含有20多種胺基酸、豐富的礦物質及鈣、鎂、鐵、鋅、鉀、硒等微量元素。這種低聚果糖不僅在調理和改善消化系統方面有一定療效。
果寡糖具有微甜味道,由於人體內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酶來水解這種低聚果糖,這種低聚果糖難以被人體消化系統吸收,但是易被腸道益生菌吸收,能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為此具有較強的保健及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