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參加「大氣科學廣東論壇」的部分院士專家先後走進陽江十八子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實地考察世界瑰寶,品味陽江文化。院士專家毫不吝嗇,將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大、宜居宜業宜遊等美譽冠之陽江,看好陽江發展,相信未來大有可為。
談城市印象
溫馨之所宜居之城
「這是首次來陽江,這裡山清水秀,城美人更美,是溫馨之所,宜居之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向記者分享了來到陽江第一天親歷的一件「小事」。餐後散步,陳大可準備通過人行道時,過往車輛大老遠便主動停了下來,等待行人通過。這一細節讓他對陽江有了深刻的印象:陽江兒女有素養,這座城市有溫度。
「陽江鍾靈毓秀,物華天寶,哺育了我的恩師曾慶存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永久直言,踏上恩師家鄉的沃土是自己的夙願。10年前,他曾來到陽江,親身感受了陽江的文化底蘊和城市風貌。時隔十年,再次踏上這片沃土,戴永久被陽江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所深深震撼。
作為土生土長的陽江人,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崧也有同樣的感受。前不久,他回到家鄉參加學術研討會,儘管距離此次回鄉,時隔不到3個月,但還是明顯感覺到,城市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市民也越來越文明。這些都得益於陽江創文、創森、鞏衛等中心工作的開展,陽江這座濱海城市,城市胸懷更加開放,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歐亞科學院院士彭公炳回憶,很久以前曾慶存院士曾說到故鄉「比較窮、比較落後」,然而他來到陽江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樓宇與江湖山林交相掩映,路網交通方便,人們熱情好客。「陽江作為後起之秀,是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反映了新時期城市全方位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一座城市,整個國家在黨的領導下,也越來越繁榮昌盛。」彭公炳說。
談考察感受
文化燦爛底蘊深厚
絕版黑膠天碟榜唱片、大名鼎鼎的品牌音響、記錄著聲音發展史的留聲機、懸掛著陽江書畫家作品的作品牆……走進陽江十八子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院士專家一行被館內珍藏吸引,讚嘆陽江人做事認真專注,陽江文化豐富多彩。
「實地考察後最大的感受是陽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城市。」歐亞科學院院士趙思雄說,音響博物館是私人愛好,但個人能把愛好做成一個文化符號,彌足珍貴。這一民間博物館的發展折射出的是陽江文化的底蘊,很多更深層次的文化應用值得發掘。
宋代沉船「南海Ⅰ號」是我市的一張亮麗名片,聚起世界目光。「十分震撼!」參觀考察完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陳大可對此讚不絕口。如何讓廣東海絲館更好地發展?他建議,加快機場建設,做強立體交通網絡,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旅遊,讓「南海Ⅰ號」的名片更好地遠揚四海。
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古代的精湛工藝以及眾多的出水文物讓歐亞科學院院士洪鐘祥嘆為觀止。「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很震驚,為古人偉大的工藝感到驕傲,大國文化自信就源自這些地方。『南海Ⅰ號』聞名世界,要好好利用這張名片,讓更多人認識陽江、了解歷史。」
「這兩天走了一些地方,考察了兩個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看得出陽江人做事特別認真細緻。」彭公炳稱讚道,兩個博物館設計巧妙、各具特色,而且展品豐富多樣,對遊客有很大的吸引力,需要多加宣傳,讓文化浸潤心靈。
談未來發展
統籌海陸協調發展
「這次陪同曾慶存院士回鄉,鄉親的熱情讓人感動,家鄉的發展令人振奮。」同是陽江人的省氣象局技術總師林良勳直言,儘管家鄉與珠三角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一直保持良好勢頭,陽江一定會行穩致遠,家鄉人民一定會越來越幸福。他希望家鄉今後更加重視宣傳科學家精神,以激勵後人,若條件允許,建議建設曾慶存院士科學館,激勵市民崇尚科學。彭公炳認為,世界各國競爭的根本是科技的競爭,陽江應在科學技術和製造業方面多下功夫。
楊崧認為,陽江是全省氣象工作網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要加大對氣象災害的預測、預警、防治和研究等工作,把研究和應用結合在一起,用研究指導應用。氣象業務部門應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繫,用學術理論支持業務工作。同時,還要重視環境、旅遊、漁業、工業,加大力度支持,防災減災。「年輕人終將接棒未來的氣象工作。」楊崧說,應引導培養年輕一代具有廣闊的視野,學成過硬的本領,具備高尚的情操,未來將家鄉、祖國建設好。
陽江是海洋大市。陳大可表示,他們將依託中山大學在大氣與海洋研究、水下考古的學科優勢,與陽江進行深度合作,統籌海陸協調發展,不斷增強陽江能源產業優勢,同時依靠古沉船勘測技術,加強搜索陽江及其附近海域古沉船蹤跡,擦亮陽江海洋考古名片。
「豐富的海洋資源對陽江來說,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陳大可指出,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性工程,每一塊海域適合做什麼,怎樣合理使用,都需要通過調查,掌握科學的基礎數據,然後再做出海洋的空間規劃,這樣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海洋資源。同時,海洋生態一旦被破壞,將造成不可修復的後果,要特別注重對海洋的保護,保護與發展並舉。
【來源:陽江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