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裡的塑膠袋、外賣盒、礦泉水瓶請統統帶走,它們不應歸於大海。海洋隨廣闊無垠但並不是永遠填不滿的「垃圾場」,無故的海洋生物們也沒有義務為人類的不當行為「買單」。
直擊2012年濱海綠海龜集體暴斃
2012年,澳大利亞北昆士蘭的Upstart灣出現了大規模的綠海龜擱淺情況,並有超過100隻綠海龜喪生。一時之間,人心惶惶。為了探究綠海龜的死亡之謎,WWF澳大利亞聯合了包括昆士蘭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在內的多所研究機構,於2014年開展了「河流到大堡礁到綠海龜」的項目調查。
在經過3年半的研究之後,這項項目終於發布了最終的報告,報告顯示生活在濱海地區的綠海龜體內以及它們的食物中的鈷、銻、鎂等金屬含量要明顯高於遠離海岸的綠海龜,而且它們的健康狀態也表現得更差。
事實上,適量的微量元素對於生物體來說是必需的,然而一旦過量,就可能變為劇毒。就拿鈷這種元素來說吧,一隻健康的綠海龜,體內鈷的含量大約在7-33mg/L之間,但是那些生活在濱海地區的綠海龜血液中的鈷含量竟然高達800mg/L,超過標準值25倍,這甚至比之前有記錄的任何一種脊椎動物體內的鈷含量都要高了。
綠海龜體內超標的微量元素來源於哪?
到底什麼才是導致濱海地區綠海龜體內鈷過量的原因呢?WWF 澳大利亞的這項項目研究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化學物質可能與人類活動有著直接的關係。
眾所周知,海洋是河流最終的歸宿。而許多人類活動諸如採礦、工廠製造、石油化工等都會排放出大量的化學物質與金屬元素。這些東西一般會堆積沉澱在地面和土壤中,但是當洪水來臨之時,卻會被流經的水流衝走匯入海洋。一旦化學物質流經海洋,就會對綠海龜以及其他海洋生物賴以為生的海草和珊瑚礁形成汙染和破壞,因而科學家們推測,這可能就是2012 年綠海龜大規模死亡的原因之一。
海洋如此廣闊,含水量如此巨大,這些汙染物質流進去難道不能被稀釋掉嗎?為什麼海洋生物還會受到影響呢?昆士蘭大學的副教授Caroline Gaus對此作出了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產生許多化學物質,有的來源於廁所,有的來源於花園和作物,還有的來自於工廠,這些汙染物都會流向海洋,最終進入海龜體內,而這些數量卻是難以估計的,目前也尚不清楚它們會對海龜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參與這項研究的格裡菲斯大學的兼職研究員 Cesar Villa也表明,這些高濃度的化學物質是否會對海龜產生不利影響,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結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不過綠海龜等身處深海的生物離奇擱淺和死亡,和人類活動勢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綠海龜不是個例,人類應該警醒!
綠動君想說,綠海龜只是一個縮影,難以計數的海洋生物正遭受海洋汙染所帶來的死亡威脅。當人類享受現代化發明與塑料製品所帶來的便利之時,可曾想過給深海裡的動物夥伴帶來的災難?而且這是場我們無法獨善其身的災難,海鮮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換句話說,現在海洋生物吃進去的有毒物質總有一天會還給人類自己。當災難還沒降臨到我們自己頭上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