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石導言
什麼是戰略?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東升把戰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定位,第二是戰略本身——包括戰略、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第三是治理結構,第四是執行。
陳東升 | 文
湖畔大學(ID:hupansanbanfu) | 來源
1
定位決定戰略
正確的定位是制定戰略的前提和基礎。定位的核心是「做什麼生意」和「做什麼人的生意」。
「做什麼生意」,用現在流行話說就是選擇賽道。大水裡面才有大魚,所以一定要選大產業、好行業,天花板要足夠高,才有可能做成大企業。
對於行業和產業的選擇,我的經驗是:長期看人口——一要關注人口結構的變化。傳統農業社會出生率高、存活率低、人均壽命短,形成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到了工業社會,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人均壽命大為延長,自然就演變成柱狀結構;同時中產人群形成和不斷壯大,人均壽命的延長也帶來老齡化的挑戰和機會。
二是要關注人口需求的變化。最好的生意是抓住人的剛需——工業時代是衣食住行,服務業時代是娛教醫養。再過三五十年,最晚到本世紀末,人類社會將進入長壽時代,百歲人生時代到來,人人帶病長期生存,所以健康時代、財富時代也隨之而來。
企業家應該抓住最具消費能力的群體,根據這些人群需求的變化來布局產業和調整產品。所以這也是決定一個企業「做什麼人的生意」的一個前提。
中期看結構,主要是在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中尋找機會。美國100多年的繁榮,先後經歷了工業時代、消費時代和數字時代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一批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
中國是三期交疊,工業時代在計劃經濟時代已奠定基礎,所以是以國有企業為主;數字時代誕生了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巨頭;而在消費時代還缺少領軍企業,這就給了創業者和企業家很大的機會和空間。
如今,經過新中國7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這40年的發展,中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向後工業化時代轉型;後工業化時代就是以服務業為主導,隨著中產人群的崛起和長壽時代的到來,以「娛教醫養」為主導的服務業和大消費產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短期看宏觀,宏觀經濟的變化原則上不影響企業的定位與長期戰略,但是企業要根據宏觀經濟的變化來調整短期發展的目標。
什麼樣的企業有成為大企業的特質呢?只要具備「創新、複利、連鎖和槓桿」這四個要素,甚至不需要全部滿足,企業就有做大做強的基礎。
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第一要務,這已經是所有企業的共識。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要求產業或者企業具備長期經營的特質,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展現複利的力量。連鎖和槓桿都是企業快速擴張、迅速做大的方式,連鎖對管理系統和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槓桿就是負債,銀行、房地產還有壽險都是負債經營,是天然的槓桿行業。當然利用槓桿風險是最大的,大到金融危機、小到企業破產,基本上都是因為利用槓桿快速擴張導致的。
定位的第二個關鍵是「做什麼人的生意」。定位決定戰略,而戰略就是對客戶的定位。所有產品是根據客戶定位來設計,有什麼樣的客戶,就應該根據他的需求,給他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
客戶和產品構成了市場,再通過銷售渠道(隊伍)這個媒介將客戶和產品連接起來,使得市場順利運轉。所以客戶、產品和銷售渠道三位一體,稱之為「經營金三角」。
2
戰略來源於實踐
定位是確定公司做什麼,戰略就是公司要怎麼做。
戰略與願景、使命和價值觀密切相關。願景和使命是方向性的,願景是企業自身的發展目標;使命更高一層,是企業存在能夠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和意義,是一種外部性。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就會有企業的具體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講,戰略是實現願景與使命的途徑與方法。
價值觀是底層系統,戰略是價值觀具體化的體現;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作為基礎,公司的戰略、願景與使命就有可能偏離正確的方向。所以我覺得要把戰略、願景、使命和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好的戰略一定來源於實踐,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推進衍變。戰略是抽象的,更是具體的。做大規模是一個長期目標,在這個大的戰略方向上,還有一些具體戰略來支撐它。
戰略既要關注現在,更要著眼未來。對此,企業應該關注兩個問題:現在賺錢,將來這種方式還能不能賺錢?能不能構建新的利潤池?
除此之外,價值觀很重要,企業要一直堅守。價值觀是戰略的底層系統,不管企業戰略如何變,價值觀不能偏。
3
治理結構保證戰略落地
治理結構是戰略落地的組織、制度和人才的保證。企業競爭的本質是治理結構的競爭,是董事會的競爭。
治理結構的核心是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三位一體,股東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戰略決策機構、戰略決策的執行機構就是經營管理層。治理結構一定要建立在陽光透明原則的基礎上,只有這樣,管理層才能夠深入理解股東和董事會的意志,才能夠透徹地理解公司戰略,才會形成執行力。
良好的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股權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公司治理。找股東就像找對象,股東不和諧經常扯皮,企業的發展就會受影響。所以找股東要找「富貴人家」,要找最優秀的企業。現在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方式是速成,這個速成的過程也就是融資的過程,拼命地一輪一輪融資,股權也一輪一輪地被稀釋,這對公司的治理結構是一個挑戰。
董事會的結構也很重要。一個一流的董事會,一定要考慮到知識結構的相互補充和完善,此外還要考慮到市場競爭和時代環境的要求。
一定要尊重董事的專業意見,保持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中國的企業還基本是第一代創始人主導,通常創始人和董事長處在強勢的位置上。越是這種狀態,創始人與董事長越應該有包容心,要讓董事會成員表達他們的意志,發揮他們的專業。
一個好的董事會一定要容許反對意見存在,對很多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這種不同會讓大家的思維更加完善。而且優秀、專業的獨立董事,一定是站在股東、公司的利益上來考慮問題,既然選擇了他,就要給予他充分的信任,並肯定他的專業能力。這樣你的董事會成員才會有熱情,願意為公司思考,奉獻他們的知識和智慧。
同時,要加強董事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互動,創造條件讓董事熟悉和深入了解公司的發展。通過觀察,我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無論近代還是現代,從公司治理角度來看,發展最好的還是那些創始人、創新者、核心股東和經營者四位一體的公司,比如蘋果、谷歌、亞馬遜、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平安。這樣一種結構,有著很頑強的生命力和出類拔萃的競爭力,而且也往往容易成為新時代技術創新的主導者和推動者。
作為企業家,一定要明白,你對企業的影響來自你的思想力。思想力就是你對戰略的思考,對戰略的明確描述,以及隊伍上下對戰略形成高度共識。
4
戰略共識就是執行力
執行力就是戰略認識的統一。戰略一定要在三個層面達成共識,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一定要在董事會形成高度的共識,然後再在經營高管層形成高度的共識,還要在核心幹部、基層骨幹員工中形成高度的共識。
董事會層面解決了戰略共識問題之後,在經營管理層和基層也要統一思想。我的方式是「走出去、請進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發動,全員參與、充分討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反覆覆、循環往復,把事情一件一件理清楚,把問題一個一個弄透徹,最終統一共識形成集體智慧。這樣集千鈞之力形成的高度戰略共識,就會有很強的執行力。
戰略共識就是執行力,沒有共識,這個戰略也是掛在牆上的戰略;凡是執行力不夠的,主要原因是對戰略的認識不足。當所有的人理解戰略後,執行的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共識就是力量、共識就是行動、共識就是方向、共識就是未來。如果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那在戰略執行上就會打折扣。
走到今天,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戰略決定一切,所有的領域都要服從戰略。服從戰略,首先要學習戰略、了解戰略、理解戰略。所以我常常講資源服從戰略,所有的CXO首先要是戰略家,要對公司戰略理解,然後才能夠把戰略在各自板塊落實。
公司的戰略一定要月月講,日日講,直到你的幹部員工聽得耳朵長繭,把戰略說透,上下形成共識,戰略才能落地。所以我說共識就是生產力,共識就是凝聚力,共識就是執行力。
戰略一定要能夠用最明確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語言越簡單,說明對戰略的理解越深刻。
戰略明確與共識形成之後,幹部就是核心要素。我講用人,就是兩點,一是要多看優點,少看缺點,用優點補缺點,人盡其才。二是,不要迷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核心幹部最好自己培養。
在這兩點之後就是幹部的考核。人力資源的本質是人的預期管理和人才的定價。是人才一定要上「戰場」,所以KPI是基礎,所有人都是「屁股指揮腦袋」,沒有KPI這根指揮棒,幹部的當下價值就沒有辦法體現,短期的獎金、晉升沒辦法評判。長期的關鍵是榮譽體系的打造。榮譽體系解決為誰而戰,是價值觀的問題。
原標題:《陳東升: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