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藥,吃了能讓你事業有成、愛情美滿、走上人生巔峰,代價是情緒失控和藥物依賴,你願意服用嗎?電影《永無止境》的主人公艾迪·莫萊就服用了這樣一種藥——NZT,服用後他從一個缺乏靈感的失業者變成才思敏捷、靈感不斷的知名作家,並因此躋身上流社會,還獲得了競選總統的資格。
在電影中,NZT是一種號稱能開發大腦潛能,讓人變聰明的藥物,在現實中,也有一些具有相似功能的藥,你要來一顆嗎?
誰決定你的智商?
我們知道,高智商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而智商的高低與大腦結構關係密切,但是,人類大腦和動物大腦究竟有什麼區別,使我們比它們更聰明呢?
是大腦的體積更大嗎?但是大象和鯨魚的大腦比人類的大得多。是神經元數量更多嗎?科學家們通過計算,發現人類的腦神經元為860億個左右,遠少於大象的2570億個。是大腦和身體的重量比例更大嗎?但哺乳動物中頭身重量比最大的並不是人類,而是一種原始靈長類動物——樹鼩,它的頭身重量比為1:10,大於人類的頭身重量比1:50。可見人類之所以最聰明的原因並不是上述那些原因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科學家們還要到人腦內部找原因。
巴西神經學家蘇珊娜·烏澤爾曾花了6個月的時間計算了象腦和人腦各區域的腦細胞數量,希望找到智力與腦細胞的關係。最終結果也與她的猜想一致:雖然大象的腦細胞總數是人腦細胞總數的三倍左右,但是大象98%的腦細胞都位於控制平衡的小腦之中,與思考和決策等智力活動相關的大腦皮層中的腦細胞數僅有56億個,而人類大腦皮層中的腦細胞數有160億個。因此,她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類認知能力遠高於大象,是因為進行思考的區域——大腦皮層中具有更多的腦細胞。
但是,人類彼此之間的腦細胞數目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為什麼人們的智商有高有低呢?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理察·海爾首次運用了神經成像技術,包括腦電圖、核磁共振成像和近紅外光譜技術等,跟蹤觀測了腦細胞在進行思考活動時的活動狀態。他發現,人們在思考時,大腦的額葉和頂葉區域的腦細胞活動最活躍,且智商更高的人思考時會動用到更多不同區域的腦細胞,腦細胞間的神經通路更加密集。因此他認為,雖然不同的人的大腦皮層中的腦細胞總數相差不大,但是在進行思維活動時人們並沒有運用到所有的腦細胞,而智商更高的人能運用更多的腦細胞,建立更加密集的交通網絡,這是人們智商存在差異的原因。
我們能製造聰明藥嗎?
按照烏澤爾和海爾的實驗結論,我們能製造出提高智力,讓人更聰明的藥嗎?事實上,還真的可以。
烏澤爾說大腦皮層腦細胞的多少決定著智商高低,那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增加腦細胞呢?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醫學教授宋紅軍發現,大腦中存在一種幹細胞,它可以不斷地分裂並分化成大腦皮層的腦細胞,其分裂過程從出生開始進行並將持續一生,這樣人們的學習和記憶過程才能完成。但是幹細胞分裂產生的腦細胞是有限度的,分裂出來的新細胞和死去的細胞維持著平衡的關係,腦細胞並不會持續變多。人們的智商也不會有顯著提高。
但如果我們補充外源的大腦幹細胞,能增加腦細胞數量嗎?
確實可以,比如我們會往腦壞死病人的大腦中注射膠質細胞限制性祖細胞,這種幹細胞就會產生新的腦細胞補充到病人的大腦中。可惜這個方法增加腦細胞的數量也很有限,因為異體幹細胞移植會受到免疫排斥,也就是遭受被移植者的免疫系統的攻擊,以致於幹細胞「出師未捷身先死」。
那怎麼辦呢?那只能想辦法讓免疫系統不要攻擊被移植的腦細胞。
現在,這個問題有了解決方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英國華威大學和德國漢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能抑制免疫T細胞活化的抗體,能有效防止被移植者出現免疫反應。他們給剛接受了幹細胞移植的小鼠注射了抗體,發現移植的幹細胞確實沒有受到免疫攻擊,幹細胞能存活200天以上,並能持續分裂出新的腦細胞,這樣實驗小鼠的腦細胞數量就比正常小鼠的更多了。從小鼠實驗來看,通過幹細胞移植來增加腦細胞的數量確實是可行的。
除了增加腦細胞之外,增加腦細胞之間的聯繫也是提高智商的一種方法。
腦細胞長得和其他細胞不太一樣,它具有許多不規則的「觸手」,我們稱之為「突觸」。當人們思考時,會激活特定區域的腦細胞,它們就通過這些突觸搭建的「交通網」傳遞信號,共同完成思考過程。科學家發現,突觸「交通網」的搭建過程,需要一種「建築材料」——NMDA受體,每一次的突觸連接,都需要這種蛋白質的參與。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增加NMDA受體數量的話,就能讓腦神經的「交通網」更密、更長,也就能更加聰明了。現在很多考生在考試前服用的「聰明藥」——利他林、阿得拉爾和莫達非尼等就是按照這個原理製成的。
變聰明就一定是好事嗎?
雖然已經面世的「聰明藥」確實起到了提高使用者記憶力的作用,但是「聰明藥」的出現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你可能會想,變聰明當然是好事了,高智商也許能讓我在幾周內學會新的語言或掌握新的技能,這意味著在有限的一生中我將能嘗試更多的東西,選擇最感興趣的職業的機會大大增加了。大家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時,也將能發揮最大的熱情和智慧。在許多更聰明人的通力合作下,想必人類社會將能得到飛速的發展。
但是,變聰明就一定很美好嗎?早在1921年,美國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就開展了一個「神童實驗」,目的就是探究這個問題。
特曼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小學生們進行了IQ測試,選出了15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小學生,並對他們進行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他發現,跟預想一致的是,雖然很多神童確實比同齡的「普通人」更加成功,但也有許多神童從事著「平凡」的工作,比如警察、船員、打字員等,神童的「成功」或「平凡」的比例與普通人相近。也就是說,高智商的人成功概率與普通人相差不大,智商高不代表未來一定能收穫成功。
更讓人遺憾的是,由於人們對高智商的人期望更高,與普通人相比,他們承擔著更大的壓力,因此高智商的人對輕易獲得的成功不會珍惜和滿足,但遭遇挫折時,卻比普通人更容易一蹶不振。比如數學神童蘇菲亞·尤瑟夫,她在12歲時就被牛津大學錄取,這本是讓多少人都羨慕不已的好事,但她卻因不能忍受父親的「神童教育」重壓而中途退學了,最終成了一名性服務者,荒廢了她的數學天分。看來,「聰明」甚至可能導致失敗。
另外,聰明人相比普通人可能更加自我和冷漠,也很難與別人更高效地合作。新加坡管理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聰明的人更不合群,比起社交,他們更喜歡獨處,而且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更低,這是研究員調查了超過15000名18到28歲的成人得到的結果。
看來,凡事總是有利有弊。聰明固然有很多優勢,但也並非事事如意,相反,不去追求極致的聰明,可能會使我們的生活也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