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電影中,我們經常能見到瞬間移動的場景,將人從一個地方瞬間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按照現在物理的發展,這種人類一直渴求的功能不再是個傳說,在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但「瞬間移動」的過程卻要經歷死亡。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要先了解下量子糾纏的原理。
量子糾纏表明,兩個量子粒子發生糾纏後,它們之間就會有一種特殊的緊密聯繫,這種聯繫,不管兩個粒子距離多遠,即使是在銀河系的兩端也能始終保持著。只要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發生變化,另一個粒子也能立即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這種狀態的相應變化是跨越空間的超光速變化,因此愛因斯坦將其稱之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參考我以前的這篇文章愛因斯坦真的錯了,這個他一直堅持不可能的現象已經被證實存在)

那麼如何通過量子糾纏實現「瞬間移動」呢?
我們先拿粒子舉例來簡單說明下。(實際的狀態變化結果是隨機不確定的,這裡假設一種狀態關係來簡單說明)
我們假設兩個發生糾纏的粒子,A和B,將A放在I區,而B放到II區,I區和II區之間的距離可以是任意。
那麼根據根據量子糾纏,只要我們確定了A的狀態,B的狀態也能立即發生相應的變化。
那麼接下來,我們在I區引入粒子C。
通過粒子C與粒子A發生相互作用,比對和讀取粒子C和粒子A相互作用結果中的量子態信息。因為A和B之間存在量子糾纏,A和C發生作用狀態發生變化的同時,B的狀態也立即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然後,I區的人員,將C和A發生作用時的那份對比結果發送到II區,II區的人員根據這一份結果,對變化後的粒子B進行一系列操作,從而將原來的粒子C的量子狀態給還原出來。
這就是「瞬間移動」的原理。
但是要注意的是,原來的粒子C實際上並沒有被轉移到II區,只是它的量子態信息通過一定途徑被轉移到了II區,然後在粒子B上根據這些量子態信息還原了一個粒子C。
那麼我們能不能同樣將這個方法運用到人身上,實現瞬間移動呢?
人也是由無數的粒子組成的。
同樣的,首先你要有發生糾纏的粒子,這些互相糾纏的粒子被分別裝在兩個裝置裡,一個裝置在你目前所處的地方,另一個裝置在你所要到達的目的地。
之後要做的就是分解,打散你體內的無數粒子然後進行掃描;
與所在地裝置中糾纏的粒子進行作用,對比量子態信息;
再把這份對比結果傳送到目的地;
目的地的工作人員根據這份對比結果,將目的地那些由於糾纏作用而發生相應變化的粒子,經過一系列操作,重組成一個你。
即使這項技術在未來能實現,那麼我們就要面對一個問題,倫理上的問題:這個重組之後的你,還是原來那個真正的你嗎?
在「瞬間移動」的過程中,你的位置並沒有移動,只是你的體內的量子態信息被傳送,而在別處重組形成了一個「你」。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經歷被分解,也就是說經歷了死亡。
這裡我們也可以思考下,人的意識,也能夠被同時傳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