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歐洲,人們飽受天花這種疾病的困擾,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超過40萬。
當時,我的「父親」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在英國鄉下行醫。
當時不少人都發現,擠奶女工似乎不會受到天花的影響。琴納就猜測,也許是女工的牛痘讓她們獲得了免疫力。(牛痘這種病和天花類似,但是要溫和得多,一般不會造成太大傷害。)
在經過實驗驗證後,琴納證明了接種牛痘確實能讓人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
他的工作現在被認為是免疫學的基石,而天花後來也成了唯一一種被人類從地球上根除的傳染病。
18世紀時,微生物學還沒被建立,因此人們並不清楚疾病與微生物的關係,而發現並將之證明的,是一位法國化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巴斯德之所以對微生物產生興趣,源自他對發酵現象的研究。在巴斯德之前,有一種「自然發生」理論,說腐肉裡的蛆是自然產生的。
但是巴斯德用簡單的實驗證明,腐肉生的蛆來自昆蟲下的卵。他還證明,空氣中充滿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後來他還發明了大名鼎鼎的巴氏消毒法(通過把牛奶加熱到一定溫度,來去除牛奶裡的微生物)。
疾病源自侵入身體的微小生物,這個理論早已問世。而巴斯德是第一位證明這個理論的人,他分別在牛、羊、豬、雞、人身上驗證了這套理論,最後得出結論:特定的病原會造成特定的疾病。
當然,巴斯德不僅僅糾纏在理論上,他更喜歡解決實際問題——研製疫苗。
1881年,巴斯德和助手給25頭羊注射了炭疽疫苗,12天後追加一次,兩周後再給所有羊注射毒性很強的炭疽桿菌培養液,包括打過疫苗的羊和沒有打過疫苗的對照組的羊。兩天後,對照組的羊不是死了就是正處在垂死狀態,而打過疫苗的羊全都健康地活著。這組出色的對照實驗證明了疫苗的效果。(也把羊折騰得夠嗆)
巴斯德最傑出的成就,是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建立了多種鏈球菌、葡萄球菌與特定疾病的關聯,從此,微生物學成為了一門科學。
19世紀末是微生物學的輝煌時期,和巴斯德同時代的德國人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發明了「科赫法則」,為微生物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此,結核、瘧疾、霍亂、破傷風、白喉、鼠疫等一系列傳染病的病因都明確了,人們逐漸找到了對付其中一些疾病的方法。在對抗傳染病的路上,人類前所未有的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