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交管局了解到,交管部門近期開始利用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檢測重型貨車、危化品運輸車、省際客車、旅遊客車等四類車闖禁行和疲勞駕駛等交通違法行為,並將違法行為記入非現場執法系統。這意味著,即使沒有電子眼的路段,僅靠特殊車輛的車載GPS,警方也可進行非現場執法。記者獲悉,這次技術應用創新需要整合不同政府機構的相關數據,這在國內尚屬首次。交管部門表示,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多跑路」,不僅可以讓「群眾少跑腿」,也可以讓市民生活、交通環境更安全。
沒電子眼也沒警察的地方照樣能記入交通違法
1月4日晚9時許,市交管局科信處燈火通明。民警王鵬正在嚴密觀察車輛衛星定位系統信號集中的四環路主路大紅門路段。「這些車輛已經可以被認定闖禁行了。按北京的貨車行駛規定,晚上11點之後,他們才允許進入五環路,但是現在這些車已經開進來了,屬於典型的闖禁行違法。而且現在車輛衛星定位系統顯示,他們都是長時間靜止狀態,而且是靜止在四環主路上,可見是停在應急車道裡,即使沒有電子眼拍攝,我們也可以現在將這些車號錄入非現場執法系統。」王鵬一邊說著,一邊用滑鼠點擊屏幕上的一個代表車輛衛星定位系統信號的亮點,屏幕對話框中隨即顯示了這輛貨車的車牌、所屬的運輸企業等各項信息。記者注意到,這套系統的「執法」項下,此時正記錄著上百輛在23點之前進入五環路內區域的貨車。
「執法」項目下,還有專門的「疲勞駕駛」類別。根據交通部、公安部的相關規定,貨車在行駛四小時後,司機必須停車休息20分鐘。因此通過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數據,如果發現貨車連續4小時內車輛始終處於運行狀態,就可以認定司機屬於疲勞駕駛,也可將該車的交通違法納入系統。
近些天,通過這套系統,警方每天通過數據比對和信息校準,能夠錄入200——300筆貨車闖禁行違法,約5筆疲勞駕駛違法。
全國首創的執法方式源自「數據共享」
記者注意到,監控平臺上記錄了違法車輛的全部運行軌跡、時間、方向、速度,完全無需電子眼拍攝。隨意點擊任何一輛貨車,都能看到它在北京市範圍內行駛的全部軌跡,以及停車、剎車、加減速的數據。
全國首創的利用衛星系統進行非現場執法的方式,到底領先在哪兒?
市公安交管局科信處副處長曹曉飛介紹說,此次的創新首先體現在執法手段上。之前的非現場執法完全依賴電子眼的拍攝,而現在使用了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有的司機為了躲避電子眼,用各種辦法遮擋號牌,或者用拴著一根線的手套套住車牌,或者把車牌磨得看不清數字和字母,或者用翻牌器,這就需要一線交警投入大量警力,現在我們和交通委信息互聯互通,共享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數據,這些數據都和車輛一一對應,即使司機遮擋號牌,在我們的執法平臺上,也都是透明的。」
同時,北京交管部門最先將公安部的明確規定落在了實處。2020年5月,公安部出臺規定,明確規範了以車輛衛星定位系統作為處罰依據的執法行為。其中,重型貨車、危化品運輸車、省級客車、長途客車違反限行時間、限行路線規定的,以及疲勞駕駛三類違法,都被明確界定清楚。「在公安部劃出的法律框架內,我們走到了最深的一步,直接將這些違法行為納入到了非現場系統中。」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平臺上,交管系統的電子眼和交通委系統的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數據實現了完美融合。「交管局的探頭,如果碰到遮擋號牌的,就拍不到;交通委的車輛衛星定位系統,如果有人關閉設備,假裝一直在停車,那也沒辦法。現在雙方數據融合,一切都好辦了。」曹曉飛說。記者發現,平臺上目前已經記錄了6000多輛大貨車的車牌號,這些都是在試運行期間車輛衛星定位系統關機,卻在交管局電子眼中被拍攝到的車牌。「數據融合以後,恰好把雙方的漏洞都補上了。關車輛衛星定位系統的,只要在我們電子眼系統中被拍攝,交通委可以處罰,遮擋號牌的,只要車輛衛星定位系統顯示車輛闖禁行和疲勞駕駛了,交管局可以處罰。數據共享以後,執法效果顯然是1+1>2。」通過雙方數據融合後獲得的執法數據,讓針對重型貨車、危化車和省級客車長途客車的管理更加有的放矢。「對北京市民來說,後三種車因為管理的嚴格程度、行駛路線的距離,沒有多大影響,但是重型貨車不一樣,如果在白天進入五環,這些車會佔用太多道路資源造成擁堵,一旦發生事故,又容易群死群傷,對這些車輛的嚴格管理,將使得北京市民擁有更通暢更安全的出行空間。」曹曉飛說。
專家:數據共享使公眾不損失權利時獲得更多安全
政府機構使用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手段進行非現場執法,法律依據是什麼,是不是會侵犯公眾的隱私權?若是有人隨意擴大技術應用的範圍,或者數據外洩,豈不是要讓公眾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記者為此專訪了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餘凌雲教授。
「2004年頒布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114條已經明確規定,允許以技術監控設備獲得的數據作為執法依據。」餘凌雲教授說,根據2014年交通部頒布的規章,車輛衛星定位系統的安裝範圍限定在對公共運輸影響最明顯的危化車、重型貨車、大型客運車輛和校車等車型,對這些車型的強化管理,既保障了正常的交通環境,又不會侵犯到公眾的權利。
餘凌雲教授說,此次執法創新中最重要的突破點,是政府機關之間的數據共享,這使得政府職能部門之間在管理工作中更便捷地互相配合,從而形成合力,使得數據能發揮出更大的效率,也就是說,讓1+1>2。從長遠看,也能讓公眾的生活更加安全和便捷。「並非所有數據都需要在政府機構之間共享,但是有針對性的共享,只要規劃得當,政府行政效率顯然會提高,讓政府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獲得更大的效率。」
他表示,按照對於現代政府的要求,政府的管理工作必須要遵循比例原則。也就是說,公共利益需要在一定比例範圍內大於個人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施策才有合理性,而且必須遵從「對老百姓利益損害最小」的原則。「我們要求這些可通過車輛衛星定位系統進行非現場執法的車輛安裝並正常開通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正是因為這些車輛的特殊性,它們對市民的日常交通安全影響過大。但是如果要求每一輛市民私家車接受同樣的管理,就是不合適的。」餘凌雲說。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安然
編輯:黃品超
流程編輯 邰紹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