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回答「世界為何存在」這一問題,美國學者吉姆·霍爾特採訪了宇宙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神學家、神秘主義者,寫了一部279頁的小書,副標題叫「一部存在主義的偵探小說」。
為什麼在者在而無不在?
海德格爾在《形上學導論》一書中說:「為什麼在者在而無不在?每個人都會,甚至或許還會不止一次地為這個問題隱蔽的威力所掠過。比如,在完全絕望之際,當萬物失去重量,所有的意義變得隱晦,這個問題就浮現出來。在狂喜的時候,這個問題也會來臨,因為在這時,所有的一切都變了樣,仿佛就像它們是第一次出現在我們周圍。在無聊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來臨了。這時,我們既非絕望也非狂喜,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平常,有沒有事物存在對我們都無所謂。」
長時間地思考世界的存在問題簡直會令人發瘋,而完全不理會這一問題被叔本華認為是智力缺陷的表徵,他說一個人智商越低,存在本身越不會令他感到困惑和神秘。人類高於動物就在於,他能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死亡的前景使他能想到不存在。從概念上說,為什麼世界存在跟我為什麼存在是同步的,這是兩個最大的存在之謎。美國學者吉姆·霍爾特說:「如果你剛好像早期維根斯坦一樣,是一個唯我論者——我即我的世界,那這個謎就合二為一了。」
吉姆·霍爾特
為了回答世界為何存在的問題,霍爾特採訪了宇宙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哲學家、神學家、神秘主義者,寫了一部279頁的小書,副標題叫「一部存在主義的偵探小說」。他尤其著意尋找那些多面手,具有多個領域背景的學者。比如,一個有著哲學敏銳度的科學家,他更有可能看到,哲學家們談論的虛空等同於科學上某種可以定義的東西。或者一個懂物理學的數學家,一個懂神學的物理學家。《紐約》雜誌評論說:「讀這本書的樂趣是觀看這樣一場比賽:極具創造性的人腦把它狂野的猜想扔到網上,宇宙冷靜地還擊每一個發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棋逢對手的比賽,世界上最神秘的兩種現象便是人類的意識和宇宙的起源。我們的好奇心與宇宙的神秘之間的平衡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有東西存在,而不是無?這是一個超越時間的、普遍的問題,但直到現代才有人明確地這樣問。可能是這個問題中的「無」使它成為一個現代問題。前現代文化都有他們解釋宇宙起源的創世神話,這些神話從來都不是從空無開始的。它們總是會假定某個基本的存在,某種生成現實的東西。非洲班圖人的創世神話說,宇宙中的所有東西——太陽、星星、大海、野獸、魚、人類——都是本巴(Bumba)從嘴裡吐出來的。沒有創世神話的民族非常罕見,但也不是沒有。在亞馬孫一個部落,人類學家問部落首領世界生成之前有什麼,他回答說,它一直都是這個樣子。
1714年,68歲的萊布尼茨寫了一篇論文,題為《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與優雅的原理》。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充足理由律」,說它能夠解釋所有的事實、回答所有的問題。他寫道:「這一原理陳述了我們有權問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有而非無?」在萊布尼茨看來,答案很明顯。他說,世界存在的理由是上帝,上帝通過他的自由選擇,在他無限的善良的激發下創造了世界。但如何解釋上帝的存在呢?對此萊布尼茨也有一個答案:上帝跟宇宙不同,宇宙的存在是偶然的,上帝則是必然的存在。他自身包含了他自己的存在的理由。他的不存在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到18世紀,休謨和康德攻擊「必然的存在」這一概念,認為它是存在論上的欺騙。確實有一些實體的存在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圓的方。但沒有什麼實體的存在能夠得到純粹邏輯的保證。休謨說:「任何我們可以想像其存在的東西,我們也可以想像它是不存在的。因此,沒有什麼存在的非存在包含自相矛盾,包括上帝。」
如果上帝並非必然存在,那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形上學的可能性:絕對虛無的可能——沒有世界,沒有上帝,什麼都沒有。但休謨和康德都沒有認真看待「為什麼有有而非無」這一問題。在休謨看來,任何答案都只是詭辯或幻想,因為它在我們的經驗中沒有根據。康德認為,如果嘗試去解釋存在的整體,我們會不合法地把用於建構經驗的那些概念用到物自體上。這樣就會犯錯誤或者出現矛盾。
存在論的狂想
在書的開頭,霍爾特給忙碌、無暇讀書的讀者提供了一個「為何必須有有物存在而非空無一物」的簡短證明:假如世界上什麼都沒有,那也就沒有法律,因為法律也是一種存在。如果沒有法律,那做什麼都可以。如果做什麼都可以,那什麼都不會被禁止。如果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被禁止。所以「什麼都沒有」是自我禁止的,因此,必須有什麼東西存在。證明完畢。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