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擊落美國無人機事件仍在發酵。
據伊朗媒體6月28日報導,伊朗已正式向聯合國安理會控告美國無人機侵犯其領空。這兩天,伊朗漁民也開始撈到一些被伊朗防空飛彈擊落的美軍「全球鷹」無人機殘骸。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空軍指揮官阿米爾·阿里·哈吉扎德22日表示,如果華盛頓繼續對德黑蘭發動侵略,伊朗將擴大「美國的無人機收藏」。在阿米爾·阿里·哈吉扎德發表言論前一天,伊朗公開展示了打撈到的美國「全球鷹」無人機部分殘骸。
美國媒體稱,雖然美國無人機被擊落後只剩下殘骸,但無人機的一些電子元件並沒受損,這可以在伊朗軍方提供的照片中確定。俄羅斯通過對相關設備進行研究,可以制定出對抗美軍無人機的對策,以便進行有效幹擾或控制美國無人機。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24日報導稱,根據未經證實的消息稱,俄羅斯向伊朗提出請求,希望伊朗將擊落的美軍無人機殘骸轉交給俄羅斯。
這是伊朗第五種美國無人機(包括殘骸),從2011年12月「俘獲」RQ-170「哨兵」隱身無人機開始,伊朗通過各種手段獲得了「收割者」、「捕食者」、「掃描鷹」和「全球鷹」等無人機,成為名副其實的美軍無人機最大「收藏家」。
伊朗已經成為美國軍用無人機的最大「收藏家」。這張圖片展示了伊朗「俘獲」的美軍無人機和仿製型號。右邊兩架是「俘獲」的美國RQ-170「哨兵」和RQ-1「捕食者」,右邊是伊朗「閃電」、「見證者」-171和「見證者」-129察打一體無人機。美國無人機為伊朗無人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哨兵」無人機:被伊朗幾乎無損「俘虜」2011年12月8日,伊朗國家電視臺播放了一段美國RQ-170「哨兵」隱身無人機被「俘獲」的視頻,視頻一出立刻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坡。之後美國軍方證實RQ-170「哨兵」在阿富汗執行中情局秘密任務時候在伊朗「墜毀」。外界最關注的是,這架幾乎沒什麼損傷的「哨兵」無人機會洩露多少美國無人機敏感技術,包括隱身技術、偵察設備技術和無人機技術等。從伊朗公布的照片來看,「哨兵」無人機只有機翼有部分受損,其他部分幾乎沒有損傷,是一次比較成功的「俘獲」行動。
「哨兵」無人機是美國洛·馬公司為中情局研製的隱身無人偵察機,由美國空軍操作使用。由於具備較強的隱身能力,可以進入高危環境下執行偵察任務,偵察設備包括光電、雷達和被動監聽等設備,能夠搜集不同類型的情報。
為了提高隱身能力,「哨兵」無人機氣動布局選擇了具有良好氣動和隱身性能的飛翼式布局。自從B-2轟炸機誕生之後,大眾對這種氣動布局已不陌生。飛翼式布局整個機體都是一個升力面,減少了垂尾、平尾等突出的部件,不僅有助於減少阻力,增加航程,而且還能提升隱身性能。此外,加上背負式進氣道,也能進一步提升隱身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尾噴口沒有遮蔽設計,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紅外隱身能力。分析認為,「哨兵」被「捕獲」會造成美國無人機技術的重大損失,伊朗、俄羅斯等國都會藉機儘量多獲取美軍一些機密。但也有不同觀點,美國《航空周刊》曾刊文稱,「哨兵」並不是美國無人偵察機中的「高檔貨」,而是一種可消耗的隱身無人機。至於技術損失有多大,只有美國和接觸該無人機的國家知道。
不可否認的是,「哨兵」無人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伊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其「依葫蘆畫瓢」研發的「見證者」-171隱身無人偵察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該無人機外形與「哨兵」幾乎一樣,可執行偵察任務。除了「見證者」-171,伊朗還研製了「閃電」隱身無人攻擊機,該機同樣採用飛翼式布局,尺寸比較小,機身下方可攜帶小型精確制飛彈藥,但由於沒有採用內置彈艙,隱身能力稍差。
至於伊朗如何「俘獲」「哨兵」無人機,伊朗工程師曾透露,其通過地面幹擾設備對無人機進行強力幹擾,切斷無人機與地面的聯繫,被迫選擇進入自動駕駛狀態並執行返航操縱,之後偽造GPS信號和錯誤高度數據,從而讓「哨兵」無人機降落在錯誤地點。
伊朗批量生產「閃電」無人機,外形與「哨兵」相似「掃描鷹」無人機:伊朗仿製後大批量生產同樣在2016年,伊朗還「俘獲」了美軍一架「掃描鷹」小型無人偵察機。根據當時伊斯蘭革命衛隊的聲明,當時這架無人機從軍艦上起飛執行情報搜集任務,一進入伊朗領空就被「俘獲」。
與神秘的「哨兵」無人機相比,「掃描鷹」算是一款美軍「抵檔次」的小型無人機,其不但廣泛裝備美國軍隊,還出口多個國家,此外還贈送多架給菲律賓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掃描鷹」翼展3.11米,機長1.37米,空重約13千克,最大起飛重量約20千克。巡航時速90公裡,機頭配備了光電探頭,有全景、傾角和放大功能,能準確跟蹤和拍攝目標。最大續航時間為24小時。其導航、航路規劃由GPS+慣導組成,機上還裝有通信距離超過100公裡的數據鏈。地面控制遙控站設有兩個操縱員控制臺,可實時掌握拍攝的圖像。由於「掃描鷹」體積較小,並且裝備了靜音型發動機,即使在低空飛行也很難被發現。
伊朗版「掃描鷹」無人機「掃描鷹」一個最大的特點是運輸和發射都比較簡便,機翼摺疊後的「掃描鷹」被放置於運輸包裝箱內,起飛不需要起降跑道,導軌上直接彈射起飛,並且利用一個特殊的空中捕捉裝置進行回收。因此,該無人機廣泛裝備美國海軍,上至上萬噸的巡洋艦,下至幾十噸的快艇都可以放飛無人機,提升艦艇的偵察能力。
2013年9月,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向外界展示了一款小型無人機,外形與「掃描鷹」非常相似。伊斯蘭革命衛隊稱,伊朗已經建立該無人機生產線,開始大規模生產。
美軍裝備的「掃描鷹」無人機「捕食者」系列無人機:多次較量疑似被伊朗劫持去年11月,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指揮官宣稱,其成功「俘獲」了一架美軍MQ-9「死神」無人機。但伊朗沒有展示「俘獲」的無人機也沒有公開圖片。在今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還公布了一段視頻,並宣稱成功控制MQ-9無人機的控制系統。視頻顯示,一架MQ-9無人機在離美國中東軍事基地10公裡處硬著陸,而另一架MQ-9無人機在上空飛行並發射飛彈將硬著陸的無人機摧毀,防止洩密。革命衛隊稱,這段視頻是MQ-9無人機拍攝的,伊朗控制了這架無人機,並截獲了情報。
對於伊朗控制美國無人機,美國官方稱「沒什麼可回應的。」
這並不是伊朗武裝力量與MQ-9無人機的首次「鬥法」,兩者的「較量」可以說是經常上演。就在此次伊朗擊落「全球鷹」無人機期間,伊朗稱,還有一架MQ-9無人機進入伊朗領空,但沒有進行攻擊。
本月16日,美軍中央司令部發布聲明稱,伊朗革命衛隊發射一枚可攜式防空飛彈,攻擊了正在監視「前線牽牛星」號和「國華勇氣」號油輪的MQ-9無人機,以阻止美軍繼續監視伊朗海軍。
伊朗展示「俘獲」的MQ-1「捕食者」無人機MQ-9無人機是美國原子公司MQ-1「捕食者」察打一體無人機的升級版,於2007年服役,尺寸放大,使用了功率更大的渦槳發動機,可以攜帶更多的偵察設備和武器。武器掛點從MQ-1的兩個增加至四個,可攜帶AGM-114「海爾法」空地飛彈、GBU-12雷射制導炸彈和「毒刺」空空飛彈,對地攻擊能力大幅提升。該機服役後,廣泛部署於中東、阿富汗等地區,成為美國空軍偵察主力。
除了MQ-9無人機,伊朗也「俘獲」了MQ-1「捕食者」無人機。在2016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舉辦的一次無人機展覽會上,一架外形與「捕食者」相同的無人機與RQ-170「哨兵」無人機一同展出。一同展出的還有「閃電」無人機(仿製RQ-170)、「見證者」-129察打一體無人機。從外形和設計思路來看,「見證者」-129與「捕食者」無人機有一定的技術聯繫。
從外形和設計思路來看,「見證者」-129與「捕食者」無人機有一定的技術聯繫「全球鷹」無人機:技術損失在所難免由於這次行動是硬摧毀「全球鷹」無人機,因此只能獲得一些無人機殘骸,無法像幹擾RQ-170那樣獲得幾乎完整的無人機。22日,伊朗展示了一些「全球鷹」無人機的殘骸,包括飛機蒙皮、外殼等,沒有發動機、偵察設備等關鍵部位。
由於此次被擊落的「全球鷹」無人機是美國密級程度很高的戰略級別無人偵察機,不僅配備了光電、雷達和被動等多種偵察設備,還有數據鏈、敵我識別器和衛星通信等敏感設備,為了避免刺激美國,加劇局勢緊張,即使伊朗獲得了這些設備,伊朗也不會對外展示,展示一些蒙皮、外殼等重要性不高的殘骸即可完成目的。
綜合多方信息,可以確認此次被伊朗擊落的無人機是「全球鷹」家族中的RQ-4A BAMS-D型,是美國海軍MQ-4C「海神」無人機的驗證機,由RQ-4A Block10機體改裝而來,而MQ-4C則是以RQ-4B Block20/30發展而來,兩者存在一定的區別。該BAMS-D型共生產了5架,1架墜毀,1架被擊落,造價超過2億美元,MQ-4C在2017年年底裝備部隊,目前處於小批量生產階段。
由於這次行動是硬摧毀「全球鷹」無人機,因此只能獲得一些無人機殘骸。對於伊朗來說,RQ-4A BAMS-D型這種高端無人機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即使目前獲得的一些蒙皮、外殼等,也可以對長航時高空無人偵察機有更多的了解,如果能獲得無人機上的合成孔徑雷達、光電偵察設備、數據鏈、發動機、衛星通信等一些信息,那就是更好的事情。以無人機上裝備的合成孔徑雷達為例,RQ-4A BAMS-D型配備了由ASARS-2(裝備於U-2S)的改進而來的HISAR雷達,該雷達工作在X波段,可對100公裡內的地面小型固定或移動目標進行成像,並且解析度非常高。
伊朗對長航時無人機的需求是有的,未來伊朗一旦在中程彈道飛彈基礎上發展了反艦彈道飛彈,其對美國航母的威懾能力就大幅提升,其對具備長航時監視能力的無人機需求也就更加迫切。在衛星技術發展相對緩慢的情況下,無人機成為能夠支援反艦彈道飛彈作戰的重要平臺。目前,伊朗的研製的「泥石」、「流星」-3B等飛彈射程已經超過2000公裡。
俄羅斯媒體報導稱,俄羅斯希望接觸無人機的相關殘骸,但俄羅斯官方沒有公布相關信息。考慮到俄羅斯的軍工實力和俄伊關係,俄羅斯接觸這些殘骸也不是天方夜譚的事情。不管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朗民間和官方撈到的殘骸正在增多,美國技術損失在所難免,只是損失大還是小的問題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