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發表於 2020-11-11 11:40:15
近日,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等雜誌曝光一張美軍無人機的飛行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軍事行動區附近。照片中的這架無人機外形與美軍現役無人機均不同,在高空拖出長長的冷凝尾流。《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雜誌稱,這是由諾-格公司研製並已裝備美空軍的RQ-180高空偵察隱身無人機(以下簡稱RQ-180無人機),用於代替RQ-4B「全球鷹」無人機。
全新無人機
伊拉克戰爭後,美軍將「捕食者」「死神」「全球鷹」等大中型長航時無人機派往阿富汗、伊拉克、葉門和索馬利亞上空執行任務。由於面對的是毫無防空能力的武裝分子,因此美軍無人機在空中暢行無阻。這也讓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變本加厲,將更多無人機派往他國執行任務。
2011年12月4日,一架美軍無人機在深入伊朗領空偵察時失聯。隨後,伊朗方面宣布「擊落」這架無人機,並拒絕美方的歸還要求。美國不得不公布這是一架執行特殊偵察任務的RQ-170「哨兵」無人機。而在此之前,美國從未承認過該型無人機的存在。此後8年,伊朗先後擊落多架美軍無人機。2019年6月20日,美海軍一架MQ-4C「人魚海神」無人機被伊朗防空飛彈擊落,差點挑起兩國武裝衝突。此後,美國再不敢輕易派遣無人機深入伊朗肆意妄為。
與伊朗防空部隊的較量,使美軍認清一個現實:即無人機自由出入他國領空肆意偵察的時代已經過去。無論是「捕食者」「死神」等渦槳推進無人機,還是「全球鷹」「人魚海神」等噴氣式無人機,在現代化防空飛彈系統面前幾乎毫無生存能力。即便是具備一定隱身能力的RQ-170「哨兵」無人機,在完善的反無人機體系面前也難免落網。為此美軍提出,未來戰略偵察無人機必須將隱身性能置於首位。
《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認為,美軍在2012至2013財年試圖說服國會取消非隱身的RQ-4B「全球鷹」無人機生產計劃。顯然,美軍已經擁有或即將擁有新一代替代品。2013年12月9日,《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雜誌記者比爾·斯維特曼和艾米·巴特勒在查看承辦商財務報表時,意外發現諾-格公司正在製造一種全新無人機,代號RQ-180。
全隱身設計
隨著《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對RQ-180無人機的持續關注和挖掘,外界得以在美國空軍和諾-格公司不予回應的情況下,勾勒出這架神秘無人機的粗略影像。
RQ-180無人機計劃是2005年美國海空軍「聯合無人戰鬥空中系統」項目取消後開始實施的。美國空軍認為,SR-71「黑鳥」超音速戰略偵察無人機退役後,「全球鷹」無人機無法在所謂「高風險空域」執行情報偵察任務,因此需要一種高空偵察隱身無人機。該計劃由美國空軍機密預算資助。據推測,諾-格公司於2008年前後獲得研製合同,2013年開始低速生產。
衛星圖像顯示,美國空軍51區專門為RQ-180無人機建立了大型機庫。據此判斷,該機翼展接近40米,超過「全球鷹」無人機的35.7米。最新照片顯示,這架無人機沒有採用此前外界推測的「曲柄風箏」翼型,而是直接採用B-2隱身轟炸機的純飛翼布局。這一翼型設計的突出優勢是全隱身性。此外,該無人機後緣構型非常簡潔,後掠角相對較小。機上裝備兩臺渦扇發動機,機身和機翼覆蓋新型隱身材料。與F-22「猛禽」和F-35「閃電」Ⅱ等隱身戰鬥機相比,其雷達反射面積更小,隱身性能更強。
《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分析,RQ-180無人機全重14噸左右,續航時長24小時,航程高達2.2萬千米,具備洲際飛行能力。該無人機主要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因此配備可見光及紅外偵察設備、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和各種電子監視設備等,同時具備超視距信息實時傳輸能力。此外,該機還可執行電子攻擊任務,未來將配合B-21戰略轟炸機執行作戰任務。目前尚不清楚該無人機是否配置彈倉,以發展無人轟炸機。
全身「難」退
RQ-180無人機曝光再次證明,美國是世界上軍事最不透明的國家。在過去數十年間,美軍有多款秘密機型在服役數年後才被外界知曉,還有一些機型在執行任務被擊落後,美軍才承認其存在。美國空軍和諾-格公司至今未承認RQ-180無人機,但通過這張意外拍攝的照片,外界確認,美軍這架高空偵察隱身無人機或許已經在全球執行任務了。
然而,美軍藉助隱身技術使RQ-180無人機在他國境內來去無蹤是奢望。當前,各國已認識到無人機對國土防空帶來的嚴重威脅,大量先進的反無人機技術正在研發或已裝備部隊,如在敘利亞戰場上得到證明的俄羅斯「汽車場」反無人機系統。該系統可藉助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無線電偵測系統,發現和追蹤無人機,並引導防空飛彈進行打擊,或對其實施幹擾,使其墜毀。另外,隨著反隱身雷達和紅外熱成像探測技術成熟,F-22隱身戰鬥機屢屢被發現,也證明隱身技術不再是「保命絕招」。面對擁有完整國土防空體系的國家,RQ-180無人機難逃被發現和擊落的命運。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