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中國和澳大利亞建交45周年,按照咱們中國講究禮儀風度的一貫風範,就算和一個國家之前有再多的小摩擦,一般這種「逢五逢十」建交整年份,關係總要「回暖」那麼一下子,畢竟國際政治也講究個「面向未來」。不過,中澳建交的這個45歲生日,卻不僅沒有「回暖」,還反而被一股「寒流」所包圍,被外媒譽為「十年中兩國關係最低潮的時期」。
「龍和袋鼠:中澳建交的45年」,澳大利亞SBS電視臺網站21日發表了一篇以此為題的文章,對中澳關係的過去與現狀進行了反思。有趣的是文章對這兩個國家分別賦予的意象:龍和袋鼠,兩個都是攻擊性極強的動物,而不是同樣具有代表性但憨萌可愛的熊貓和考拉。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正是今日中國與澳大利亞緊張關係的一種寫照。
但這情況還真不能賴中國,這一個月來,澳大利亞的政壇突然就颳起了一陣「反華颶風」:先是澳大利亞反對黨議員鄧森被攻擊和華裔商人關係密切,涉嫌「出賣澳大利亞國家利益」,被迫辭職;接下來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又提出了一個反對外國幹涉的立法提案,帶頭炒作中國「滲透」,稱要「維護澳大利亞主權」,甚至還用普通話向中國強硬示威,高呼「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再接下來,許多普通的中國留學生也開始「躺槍」,被扣上了間諜的大帽子,澳洲大學校園裡對中國留學生的暴力傷害和侮辱層出不窮,以至於中國駐澳使領館不得不對留學生們群發安全提醒。
澳大利亞最近這一連串的反華舉動真挺讓人費解的。回想1972年時,澳大利亞和中國可以算得上是「閃電建交」,12月4日惠特拉姆總理才就職,次日就致電中國總理周恩來稱希望「用最快速度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而半個月後兩國就公布了正式的建交公報;而在過去四十多年中,澳大利亞也恰恰是從中國崛起中受益最多的西方國家之一。SBS在文章中稱,自1972年12月21日中澳建交以來,中國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全球經濟大國,這不僅意味著其國內有約8億人擺脫了貧困,也改變了整個印度洋和太平洋國家的面貌。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到澳大利亞讀書,雙方的旅遊業也都得到了巨大發展。
(圖說:澳大利亞總理惠特拉姆1973年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1972年時中澳雙邊貿易額尚不足1億美元,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55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遠遠超過了美國和日本。1972年到澳大利亞旅遊的中國遊客不到500人,2016年則超過120萬。而在教育領域,根據澳大利亞使館的資料,1972年時澳大利亞還沒有中國學生,但2016年在澳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14萬,且這個數字在2017年還在繼續增加。」SBS這樣回顧了過去45年裡兩國在經貿等領域取得的巨大發展。
(圖說:在雪梨的中國遊客)
「但在很多領域,(中澳關係)是走兩步,退一步」,文章這樣寫道,當中澳雙邊貿易關係走強之時,兩國的外交關係卻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在這篇報導的作者看來,中澳之所以面臨現在的問題,原因主要是「外國幹涉」和兩國缺乏相互了解。「中澳關係學者及研究顧問羅傑榮(音譯)稱,中國與澳大利亞有完全不同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複雜的文化和歷史區別。『從我以前與中國官員的接觸經驗來看,他們缺乏對澳大利亞政治、法律和民主制度的基本認識。反之也是如此。』」
而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國防戰略師休·懷特看來,目前在澳大利亞存在「誇大中國影響」的危險。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0日援引休·懷特的話稱,「中國影響的問題容易被誇大,我們此刻就有這種危險,一種勢頭已經圍繞著這個問題形成,離道德恐慌已不太遠了……我們正在看到的展現出來的東西,是某種國家安全的有毒政治。自9·11事件以來,這種政治已經讓西方國家措手不及……我們面臨著反應過度的重大危險。」
對於澳大利亞近期的一系列反華舉動,中國早已表明了明確的態度。「我們強烈敦促澳方有關人士摒棄冷戰思維和對華偏見,立即停止發表損害中澳政治互信與互利合作的錯誤言論,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負面影響,以免對中澳關係發展造成幹擾和衝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一次例行記者會上這樣表態稱。
或許,休·懷特的一句話可以說出這一場反華浪潮背後許多澳大利亞人深藏心底的迷茫,「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看待中國,因為中國不是盟友,但也不是敵人,我們正面臨著對我們國家的經驗來說全新的東西。」也許,在中澳建交45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可以用一句充滿中國古老智慧的話告訴這個南太平洋國家這個問題的答案:「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執筆:白雲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