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記者圈
文|本文ipo觀察原創,部分內容選自中國證券報,轉載請註明來源!
本周五(9月25日),創業板新股金龍魚(代碼:300999)將進行新股申購。
金龍魚本次IPO擬公開發行股份5.42億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54.22億股。預計募資額為140.83億元,是今年以來A股募資規模第二大企業,同時也是創業板有史以來募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網上申購數量上限為75500股,頂格申購需配深市市值75.5萬元。數據顯示,新股的網上申購數量上限越高,其中籤率通常也就越高。根據歷史數據測算,金龍魚有望成為今年最容易中籤的新股之一,其網上中籤率可能在0.1%左右,頂格申購的中籤概率或可達到15%。
金龍魚營收近2000億元 約等於兩個茅臺
金龍魚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和食品加工企業之一,主營業務是廚房食品、飼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數據顯示,金龍魚在國內佔有近四成的食用油市場份額。
從2019年的營收和淨利潤數據看,金龍魚的營收約等於貴州茅臺(888.54億元)的2倍,淨利潤與海天味業(53.53億元)相當。2017-2019年,金龍魚營收分別為1507.66億元、1670.74億元和1707.43億元。2019年創業板營收前三名,分別是上海鋼聯1225.72億元、溫氏股份731.45億元、寧德時代457.88億元。這意味著,金龍魚的年度營收可位居創業板榜首。
2017-2019年,金龍魚歸母淨利潤分別為50.01億元、51.28億元和54.08億元。2019年創業板歸母淨利潤前三名,分別是溫氏股份139.67億元、邁瑞醫療46.81億元、寧德時代45.60億元。這意味著,金龍魚的年度淨利潤可位居創業板第二。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金龍魚是中國糧油行業龍頭,給予合理價格區間30-36元,對應2021年20-24倍市盈率。如果按照36元股價和54.22億股總股本計算,金龍魚上市後的總市值將逼近2000億元。金龍魚發行前每股淨資產為13.28元,每股收益為1.11元。
目前創業板市值一哥為寧德時代,總市值為4613.06億元;邁瑞醫療緊隨其後,總市值為3937.02億元;東方財富排名第三,總市值為2151.28億元。
神秘家族浮出水面
金龍魚是益海嘉裡集團旗下品牌,金龍魚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背後神秘掌門人是蟬聯13屆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益海嘉裡系「亞洲糖王」郭鶴年家族控股企業,益海嘉裡的母公司為全球最大棕櫚油企業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也是世界四大糧商之一(其它三個為美國嘉吉、美國邦吉和ADM),它也是新加坡交易所(下稱新交所)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01
郭鶴年生於1923年,現已96歲,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祖籍中國福建福州,他的父親郭欽鑑在110多年前從福建來到馬來西亞,創辦了以經營糧油和糖為主的東升公司。
郭鶴年年輕時便展現其極高的商業天賦,曾與李嘉誠共爭亞洲首富之位。輝煌事跡如下:
1947年,年僅24歲的郭鶴年隻身赴往新加坡創業做航運業務,以家裡給的10萬令吉為資本創辦Leo公司,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49年,經營父親的產業。郭鶴年雖然年輕,但學識過人且有創業經驗,被選為公司董事長。
1957年,馬拉西亞的獨立導致英國撤資,馬來西亞的製糖工業出現了缺口,由於沒有糖廠,需要年年進口,郭鶴年發現這個商機全資創立了馬來西亞第一所煉糖廠——馬來西亞製糖公司。
1962年,糖業版圖迅速擴張,銷往了東南亞各地,郭鶴年即被人們譽為馬來西亞「糖王」。
1971年,投入1億馬幣,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大酒店,取名為「香格裡拉」,將版圖擴張酒店業,隨後,如眾人所料,香格裡拉酒店遍布多個國家,郭鶴年也因此收穫了「酒店大王」的名號。
1976年,郭鶴年收購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隨後,控制國際糖業市場的10%的份額,郭鶴年也因此升級為「亞洲糖王」。
1984年,為了發展經濟,我國需在北京建國門外大街建設一個國貿,但由於建國門經濟蕭條,許多投資者不願參與。郭鶴年斥資5億美元,在北京長安街興建國貿,這是當時外資在中國的最大一筆投資,如今,郭鶴年擁有的國貿只租不賣,可出租面積約為110萬平方米,有數據顯示,國貿每天帶來的租金就達到1900萬元。
不過以「金龍魚」進軍中國市場,或許是郭鶴年邁出的最成功的一步,中國市場在豐益國際的營收比例超過一半。據了解,2017財年豐益國際的營業收入為438.46億美元,僅在中國的收入高達223.92億美元(約1500億人民幣),而金龍魚食用油絕對是其營收的主要部分。
02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油料加工行業一直處於國家監管中,油脂實行定量供應,幾乎家家戶戶都提著油壺去糧油店買散裝食用油,看著售貨員從鐵皮大桶裡熟練地用小勺舀油,小包裝食用油市場還是一片空白。
1987年,中糧集團打算尋找一個強大的外資合作夥伴進軍國際油脂市場,郭鶴年看準機會,派其侄子郭孔豐前往中國,作為豐益集團的代表,與中糧全資子公司鵬利公司合資建立中國第一家油脂生產企業——南海油脂。儘管中糧股權佔比最大,但實際控制權卻掌握在豐益集團手中。
而這個階段,我國油脂逐步市場化,各地油廠紛紛建設,但是仍舊難以滿足國內需求,需要大量進口植物油。中糧之所以選擇ADM、豐益國際作為合作夥伴,很大程度是因這二者在原料供應上的優勢。ADM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及貿易商之一,豐益國際擁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生產基地,很大程度上掌控了棕櫚油的種植、壓榨和銷售環節。
1990年1月8日,南海油脂正式開業,剛開始僅是一個精煉廠,在深圳蛇口保稅區以精煉進口大豆毛油為主。
1991年開始,南海油脂推出的「金龍魚」牌小包裝食用油,是我國第一個小包裝食用油品牌,但不太能夠被公眾接受,郭孔豐甚至被批瘋狂。當時中國剛剛從糧油配給制走出來,食用油供應仍然實行計劃管理。當時的金龍魚小包裝油,價格高於國有糧店,因此,起初金龍魚在中國大陸的銷量極其低迷。
不過,當年春節,郭孔豐就等到了良機,利用中國企事業單位在節日時發放福利的習慣,以「福利油」打開了中國市場。年節期間許多企業都會給員工發放糧油福利,包裝的糧油便攜又美觀對於企業來說再適合不過,南海油脂立刻採取向企業推介自己的金龍魚包裝油的措施。
經過這一勝仗,南海油脂打開了中國油脂的市場,1996年開始「金龍魚」的銷量開始逐年穩步增長,成為中國食用油行業的標誌性品牌。
對於食用油這類快消品而言,品牌無疑是第一背書。不過,金龍魚」商標歸屬權並不屬於南海油脂,而是放在了新加坡郭氏集團名下。顯然,如果嘉裡另建新廠,使用「金龍魚」品牌生產和銷售同種產品,中糧並不能得到利益。
在南海油脂後,嘉裡九度追加投資,煉油生產罐裝基地從一個增加到八個,分別位於深圳、青島、西安、成都、廈門、上海、廣西防城港、遼寧營口港。而除深圳南海油脂外,嘉裡沒有繼續與中糧合作。
中糧也從1992年起開始另立山頭自創品牌,1995年,中糧正式推出「福臨門」品牌,開拓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並於2001年初將「福臨門」業務注入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糧國際,希望依託香港資本市場,加大對「福臨門」的投入。同年,中糧國際以3.8億元的代價轉讓了南海投資49%股權。
金龍魚和福臨門也開始成為小包裝食用油領域兩大強勢競爭對手。
隨著需求擴大,食用用原材料開始緊缺。食用油上遊企業是大宗農產品,包括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和胡麻等,其中源自花生、油菜、大豆的植物油產量最大,佔國產植物油總產的70%。使得我國自1996年起,我國由大豆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
此時,國內大量進口毛油,國內食用油供給開始過剩,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內食用油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隨後,國家出臺「穩糧壓棉擴油」政策,大批油脂廠轉向港口城市建廠,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食用油加工國,競爭激烈。大豆及大豆油三分之二以上依靠進口,進口( 轉基因) 大豆主要用於加工豆油 ,國內食用豆油 9 0%以上是轉基因豆油, 而國產非轉基 因豆油不到1 0%。
2002年,金龍魚推出脂肪酸1:1:1調和油(宏觀攝入1:1:1的平衡,其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為0.27:1:1),號稱非轉基因,用郭孔豐的原話來說即是「有思想的調和油」。國內一些企業也跟上小包裝糧油的步伐,糧油市場漸漸形成。
2002年3月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全國重點大型零售商場的銷售統計,「金龍魚」的市場佔有率高達28.67%,穩居小包裝食用油榜首,而南海油脂也成為中國油脂貿易行業的開創者與龍頭企業,牢牢控制食用油產業鏈下遊。
2004年,作為國際大豆貿易定價基準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波動,導致眾多中國大豆加工企業高位採購。此後,大豆價格驟降,每生產一噸豆油就會虧損500-600元。數據顯示,國內壓榨企業70%停產,大量企業倒閉。
趁此機會,國際四大糧商大舉進入中國,通過低成本兼併重組搶佔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至2005年的短短兩三年期間,金龍魚收購了國內不下10多家中型榨油廠,相繼在煙臺、秦皇島、周口、連雲港、福州、武漢、泉州、昌吉等二三線城市建立了糧油生產基地。自此拿下了食用油產業鏈中遊,在中國大豆加工市場佔據約2成的份額,全面覆蓋中國糧油市場。
在成為食用油市場旗艦的同時,益海嘉裡非常清楚地看到,任何市場都不可能獨家佔據。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區消費習慣的差異性,益海嘉裡除了以金龍魚引導中高端產品線,還有以口福品牌以及為家樂福等大型賣場貼牌等低端產品為主,而胡姬花則在部分地區以花生油穩坐高端市場,產品的定位上進行高端與低端的有機組合。
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場佔有率》調研報告,2008年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為金龍魚,實際佔有率為30.83%,胡姬花排在福臨門和魯花之後,實際佔有率和加權佔有率分別為4.84%和4.64%,合計佔有率40%。金龍魚大豆日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佔國內市場份額超過了16%。
在市場化方面,金龍魚沒有明顯短板,缺點就是受制於政策。
隨著外資糧油企業在華業務迅速擴張,國內輿論對其在中國壟斷布局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就不絕於耳,而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勵內資糧油企業的發展。
2008年9月3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業,而對外資進行了限制,意見中提出,外商兼併、重組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及外商投資產業政策辦理。
作為外資公司,豐益國際並不是鼓勵產能擴張的對象。益海嘉裡2008年過後停止了擴張,開始轉型到麵粉、大米等其他產業。2008年到2014年,豐益國際在中國市場的固定資產從43.3億美元增至70.1億美元,增幅約62%,遠低於中國糧油。
而且2008年以來,行政力量對大豆產業的幹預,一個是實行國產大豆的臨時收儲,收儲價格從每斤1.85元,一路上調到每斤2.3元,一度每噸要比進口大豆高出500元。收儲價格上漲照顧了上遊農民的利益,但令下遊加工業處境艱難。
2008年,大豆油價格一度漲到每噸1.6萬元,國內市場出現消費者搶油的苗頭,官方為了平抑物價,一方面要求各主要的食用油企業保證市場供應,不得囤貨;另一方面要求各大公司食用油價格不得上漲,漲價必須經過批准,食用油企業利潤因此大受影響。中糧集團以及豐益國際等大豆加工企業,面對進口大豆的內外價差,都沒有動力大量使用國產大豆。
而在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規定企業可以參與託市收購,根據規定,在油菜籽市場價格回升到每市斤2.00元以上前,中央財政給予委託企業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費用補貼,這樣一來,壓榨企業的每噸成本就少了200元。在這份100多家企業的名錄裡並沒有一家外資企業,益海嘉裡當然也不在其中。
金龍魚沒有自己的原料基地,中糧雖然有自己的原料,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其市場需求,因此需要大量進口大豆。中糧集團和豐益國際的大豆壓榨廠,主要分布在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遠離中國大豆的主產區東北,但是方便運輸進口大豆。因為貼近港口,物流便利,從國外進口的原料大豆可直接進入車間加工,能大大節約成本。
但在進口大豆這個領域,行政力量的幹預同樣不可小覷,加上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加劇,中國食用油行業的領軍企業利潤率也陷入到比紙還薄的境地。
中糧旗下實際運作福臨門的中國食品(00506.HK),小包裝糧油分部(後來稱為廚房食品,食用油為主力業務)從2008年到2014年,利潤分別是0.05億港元、3.9億港元、0.3億港元、1.6億港元、虧損2.3億港元、虧損1.5億港元、0.3億港元。
與中糧相比,豐益國際小包裝糧油業務業績表現稍好。2008年到2014年,益國際小包裝糧油的業績分別是0.9億美元、2.3億美元、1.5億美元、0.9億美元、1.6億美元、2.2億美元、2.6億美元,利潤率最高的時候約6%,最低的時候約1.3%。豐益國際執行了中國政府保供穩價的措施,當年小包裝糧油產品銷量增加了70%以上,但是利潤縮水了約20%。
在現實大環境中需要得到身份認同,注入內資背景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2009年7月6日,豐益國際對外宣布,指定高盛集團、摩根史坦利和中銀國際負責其中國業務IPO的籌備工作,而這個上市地點將選在香港。
顯然,如果益海嘉裡在香港上市,將會使企業順理成章變身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既擺脫「外資」的稱號和限制,也有利於中國業務的穩定以及減少在國內可能遇到的政策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