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鷹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薇
有一種精神,人心所向;有一種力量,拔節生長。有一種責任,國企擔當。
在懷化市沅陵縣官莊鎮境內,坐落著一座享譽中外、熠熠生輝的百年老礦山——湖南辰州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辰州礦業)。和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樣,辰州礦業也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種種陣痛與在困境中求生存圖發展的歷程。建礦於1950年的國有企業,近70年風雨兼程,屹立不倒。如今,這座開採一百四十多年的礦山在新體制運行之下,顯得更加朝氣蓬勃、氣貫長虹。
湖南辰州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中平。
精神:與礦山同進退,共成長
人無精神不立,企無精神不強。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堅守是對企業的最大忠誠;發展平穩的「和平年代」,敬業是忠於企業的最好詮釋。李中平38年礦山生涯,親眼見證礦山的變化,親身經歷它的一次次變革、發展,沒有誰能比他更有切膚的體會。
「辰州礦業從最初的計劃經濟到2000年公司制改革,再到2007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發展大局,辰州礦業一路改革創新、砥礪前行,每一步都走得鏗鏘有力,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據李中平回憶,2000年改制時,企業很窮,當時想內部籌集1800萬到2000萬元的資金,於是規定普通職工每人2000元,中層6000元,高管12000元,大概一個月時間就籌集到了1800萬元。「職工們認購非常積極,那時候還看不到上市,更沒想過翻倍的返利,憑的就是企業這種凝聚力,讓大家覺得企業有困難,都願意推一把,甚至一些退休職工也主動站出來,願意為企業出一份力。」
38年前選礦專業的大學生,李中平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但人之精神立、企之精神強,「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公司的每一步我都參與其中,與礦山同進退,共成長。有此感受的不僅我一個,礦區許多職工也有同感。正是這種凝聚力,讓我們攻堅克難,發展至今仍舊蓬勃興旺。」也許,這就是「血之脈」吧。
李中平和記者細數辰州礦業這些年的改革。(李禎媛 攝)
力量:迎難而上,涅槃重生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湘西金礦(辰州礦業前身)第一次出現了虧損。當時正值國有企業第一次改制,「國退民進」,整個社會大環境國企都在改組、變賣,工人正變成社會人。2000年,湖南省當時60餘家企業全部要改成有限責任公司,湘西金礦也於 2000 年 12 月 25 日 改制成為湖南省省屬國有控股大型企業。
據李中平介紹,當時被更名「湖南辰州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機構整合,幹部編制壓縮,當年企業除本部外,只有一個外部基地。李中平現在所用的辦公室,正是他第一天來辰州礦業報到的辦公室,也是後來當機關幹事的辦公室,這38年來,他從事了企業基層到機關,從技術員到基層管理到中管再到高管的多個崗位,感恩礦山的培養,對礦山有著深厚的感情。
企業的發展不能以拼資源、拼消耗、拼能源、拼環境為代價,應該以「用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產品產出」,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高不高,也是衡量企業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杆之一。李中平深知這其中的道理。
當時企業渡過了難關,在之後的2000年到2005年間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沒有讓一個職工下崗,沒有簡單的減員裁員一刀切,後來上市前我們遇到了麻煩,也是職工們齊心協力幫忙解決。」到2017年,年銷售收入增長到95億元,2018年突破百億元,成為懷化首家破百億企業。
責任:國企擔當始終不變
「企業越發展,越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近年來,辰州礦業在自身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企業提供就業崗位5000餘個,優先招錄當地居民。積極配合沅陵縣全域旅遊規劃,著力打造金文化旅遊項目。根據沅陵縣脫貧工作的統一部署,主動對接特困戶實行精準幫扶。投資上億元,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時代不同,責任不同。本世紀初在企業自身發展轉型時期,我們首先要保證職工的利益;而現在,企業挺過『陣痛』,進入平穩發展期,我們更應該積極回饋社會。實力有強弱,能力有大小,不管什麼時候,辰州礦業國企擔當始終不變。」李中平說。
2018年黨代會換屆後,李中平給辰州礦業定了兩個「三年奮鬥目標」:「一是實現黨的建設高水平,力爭進入省國資委系統先進行列。在黨建工作中,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研究應對黨建工作新情況新問題,創新黨建工作新手段、新方式,提升服務中心、促進發展新水平,總結黨建好經驗、好做法,推進規範化、標準化建設,使黨建工作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二是推進公司發展高質量,力爭進入全國500強。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圍繞探礦增儲、基地建設、工藝創新、機制創新、安全環保、提高效益等,紮實開展工作,持續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