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壘、地塹的形成與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的關係

2020-09-13 金童希瑞


內容提要:漸變論——「板塊運動假說」認為,環太平洋斷裂帶(包括郯廬斷裂帶)是板塊運動形成的;然而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的環狀分布,海相沉積及其變質巖的弧狀排列,以及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蓋公山」的發現,使小行星撞擊地面前燒結的點、線狀分布的山嶺——地壘,成為郯廬斷裂帶研究的新開端,即小行星的撞擊形成了郯廬斷裂帶。

關鍵詞:地壘 地塹 隕石坑中央錐 郯廬斷裂帶 河卵石 磨拉石

一、白堊紀小行星墜落過程中燒結形成的地壘與地塹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新地殼的同時,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巖石和礦物。

在郯廬斷裂帶的分支沂沭斷裂上,地壘是白堊紀王氏組含礫砂巖,地塹是白堊紀火山碎屑沉積巖。地壘是由小行星運行軌道上沿切線飛出的若干個體,在從南向北墜落的過程中燒結形成的。由於小行星墜落時與地球自轉的相對運動,使入射角附近淺灘裡的土層與古生物碎屑及小行星的鐵質氧化物混合、浸染、燒結、受力而出露於地壘的西側;地壘的東側則被爆炸濺起的覆土掩埋。這樣就形成了地壘西側質地堅硬,滲水慢,且地表有較多泉水或水窪的現象;而地壘東側則土質相對疏鬆,地下水相對較深。當數顆小行星平行撞擊地面後,就產生了呈直線狀分布的平行的幾條山嶺,在經過6500多萬年的水土流失後,便出現了地塹夾紅色地壘的奇觀。

當小行星俯衝燒結成地壘即將墜地時,巨大的爆炸與地球自轉產生的推力「相互作用」,導致小行星殘體「向東漂移」;然後小行星殘體繼續由南向北俯衝,燒結形成另一段地壘。這樣,兩段地壘就產生了所謂的「錯位」。

小行星墜地前的最後一次爆炸,會形成一個圓圈,水土流失以後就形成一個山丘。山東省濰坊市安丘的蓮花山,就是一個小行星墜地前爆炸形成的圓圈。

蓮花山的東側是小行星的烈焰燒結的泥質千枚巖,而西側為爆炸形成的堆積,並且以黃土為主。

從蓮花山的北側看,山丘高度大約有10米;從蓮花山的南側看,一條小河把蓮花山圍繞著,由於水土的流失,山丘相對高了許多。

其實,蓮花山的周邊曾經有一個黃土形成的圓圈,圈子裡有水,也有荷花,所以古人稱其「蓮花山」。只是後來水位下降或「圈子 」被流水衝破,才只剩下一條圍繞「蓮花山」的小河。

由於蓮花山是小行星爆炸燒結的,必然有恐龍等古生物殘體被掩埋;所以蓮花山的周邊有恐龍實體化石與恐龍蛋化石賦存。

二、呈圓弧狀分布的白堊紀古生物化石

山東省濰坊市峽山水庫周邊的地質特點是隕鐵礦石或鐵質浸染區與古生物化石共存,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價值。

1、這些呈點狀散布在十幾平方公裡的隕鐵礦石,可能是6500萬年前的數顆小行星在空中爆炸後撞向地面形成的。

2、由於地球自轉的原因,在這些體積大小不同的隕落點的西側,明顯對應著或遠或近的、因衝擊波而形成的山巒——殘餘的隕石圈。其他方向殘餘的的衝擊弧如果在河水流過的水面上也能觀察出來。

3、幾乎每個撞擊點附近,都對應紅層剖面和白堊紀恐龍化石。有恐龍足跡化石,有恐龍蛋化石,還有恐龍骨骼化石。

4、在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峽山水庫西岸的黃公山上,有海相沉積的石灰巖。石灰巖中有兩條鴨嘴龍的實體化石。這可以從恐龍的牙齒化石上看出來,因為只有鴨嘴龍的牙齒是這樣複式排列的;從恐龍的足跡化石和胃石以及下腹部的石膽來看,也說明這是兩條植食恐龍。最為重要的是鴨嘴龍的前肢是一條完整的翅膀;雖然高溫、高壓使羽毛、皮膚損壞,但是骨骼、肌肉形成的化石歷歷在目。這就說明鴨嘴龍是拍著翅膀行走的。總之,這裡的古生物實體化石及隕石坑中央錐與鄰近的諸城恐龍骨骼化石是有聯繫的,我們可以想像隕石墜落形成的巨大衝擊波是怎樣毀滅恐龍家園的。

三 、隕石坑中央錐撞擊的時間、方向與古生物化石的形成

在山東省濰坊市峽山水庫西岸的蓋公山上,有數個隕石的撞擊點。鐵礦石開採後,坑壁上有v型的撞擊痕跡和柯石英,坑底有隕坑玻璃。顯然,蓋公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隕石坑中央錐。

1、 在隕石坑中央錐上射部位的撞擊體內,有石英衍生的花崗巖——擊變石英。

2、 在與撞擊隕石體緊鄰的巖石上,有隕石墜落衝擊形成的震裂屑錐。

3、 撞擊體的邊緣有雙層熔融構造的紅色二氧化矽巖石;撞擊隕石體底部巖縫有潔白的串珠狀柯石英巖粒;撞擊體底部有許多硬玉石英巖——隕坑玻璃;這是柯石英與隕坑玻璃相伴而生。

4、 蓋公山周邊有呈環狀排列的山體或沙洲,且埋有土黃色的恐龍實體化石,說明撞擊發生在6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

5、 在峽山水庫西岸呈點狀分布多個隕鐵礦,且在這些隕落點西北方向和正北方向都對應古生物化石和石英質千枚巖,說明隕石撞擊的方向與地球自轉的方向上的合力指向西北方。

6、 小行星的撞擊使許多白堊紀古生物殘體被搬運、掩埋,形成乾酪根,降解為石油或天然氣;然而,恐龍蛋在向陽處,一般就地掩埋形成化石;其它淺灘、水草附近的古生物卵則被巨大的熱量定型,在隨向南的衝擊波堆積的同時被切割、變形,直至掩埋。可見,外來星體的撞擊導致了6500萬年以前的恐龍等大量古生物死亡或滅絕。

四、河卵石是古生物卵形成的乾酪根化石(不包括礫石)

河水搬運的河卵石是因為乾酪根還沒有完全石化,比重小於水,所以河卵石被流水漂走了。

白堊紀隕石坑外環乾酪根化石的形成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生物的繁衍場地上空,外來星體爆炸。巨大的火球使局部的土壤硬化、變質,淺灘裡、水草邊的古生物的卵和幼體也被高溫、高壓定型。緊接著外來星體殘骸的撞擊使淺灘水面上已定型的古生物卵再次破損,而且衝擊波使這些古生物卵的堆積呈弧狀。堆積的蛋體被掩埋後,在熱液中逐漸冷卻而不能降解,於是形成化石;也有一部分開始石化後,又被河水搬運到下遊,層層疊加,直到完全形成化石;這樣有的河道的河卵石就會厚達數十米。如果沿河卵石搬運的原路返回,它的起點一定在現在有河卵石的山頂上。同理,某些呈弧狀排列的古生物化石,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外來天體的撞擊點——白堊紀隕石坑。總之,峽山水庫周邊隕石撞擊形成的鐵礦較多,地質構造複雜,且渠丘縱橫,古生物化石分布點多量大,蘊涵著許多古生物的秘密。

五、地壘、地塹與隕石坑中央錐是小行星俯衝、撞擊形成的

山東省濰河與汶河交匯處的上遊,古生物化石分布呈環狀,所在的山丘多恐龍實體化石,這是隕石坑的外環;外環的中間是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中央錐的正南是小行星在入射角上空爆炸時燒結形成的山嶺。這樣「濰坊走廊」的丘嶺可以分為三類:

1、以蓋公山、牛七埠為代表的隕石坑中央錐。

2、以圍繞蓋公山中央錐的「金線埠、黃公山」及圍繞牛七埠中央錐的「靈山」為代表的撞擊形成的環弧狀分布的山嶺。

3、以「甘泉嶺」為代表的小行星入射爆炸、燒結形成的紅色直線狀山嶺。

「老鼠嶺」是當地老百姓對以上三類山嶺的統稱,地壘、地塹是白堊紀小行星撞擊前燒結形成的特殊地貌。

六、沙漠、黃土是怎麼形成的?

白堊紀的地球形成了較硬的矽鋁層地殼。是小行星的撞擊的能量產生二氧化矽,形成沙漠,進而形成沙漠氣候。

認為風化作用形成沙漠,進而形成沙漠氣候,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沒有看到小行星撞擊的本質。

在東半球,小行星撞擊力與地球自轉的反作用力形成指向西北的合力,是小行星的撞擊形成衝擊沙、礫石、矽氧四面體,進而形成沙漠、戈壁、黃土。所以黃土高原下是地質不同的原始地貌;沙漠邊緣是古生物掩埋後形成的石油、煤炭;沙漠外環是拋射較遠的礫石與沙粒。

此後的6500 多萬年,沙漠氣候從小行星撞擊的反方向加強了礫石、沙漠、黃土高原的分布層次,我們謂之「風化」。

當然,海洋與西半球的沙漠就沒有這麼多黃土、戈壁相伴了。

七、「濰坊走廊」隕石坑的撞擊標識

岫巖隕石坑的撞擊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撞擊坑,這樣隕石與地球相切的運動就不會觸及矽鋁層;所以在地質學上的意義不大,只有小行星撞擊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交角接近90度時,形成的隕石坑與礦物才有比較大的研究價值。山東省濰坊市的峽山水庫就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白堊紀隕石坑。

1、小行星撞擊形成的「面狀頁理」

峽山水庫是山東省最大的水庫,是由大半個白堊紀隕石坑修補而成。水庫的東岸是小行星墜落形成的中央錐與所燒結山嶺的連線,這是隕石坑的縱軸;西岸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山巒,山巒湧起時擋住了小行星撞擊形成的二氧化矽巖漿衝擊波,形成層層「面狀頁理」,「面狀頁理」與中央錐的連線,可以看作是隕石坑的橫軸。

濰河的水從南面流入水庫,隕石坑的北面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連綿起伏的山巒——峽山與鞋山,這是一條天然的堤壩,山澗裡有水庫的閘門。

峽山水庫西岸濰泉村的「面狀頁理」是隕石坑的重要證據之一。

2、峽山的形成過程

峽山,狀如臥虎,又叫「臥虎山」。

峽山山體巖石中的石英礦物粒度明顯不同。表現為較大的石英顆粒均勻分布在細小的紅砂巖顆粒之中。石英是變斑晶,紅砂巖是基質,是為「石英斑晶巖」。

石英斑晶巖的出現,標誌著穩定的大地基底構造環境。在淺海環境中,由於小行星的撞擊,基準面被夷平、燒結形成紅板巖;撞擊濺起的石英與白堊紀紅層充分混合堆積,在堆積前半部的屏障作用下,堆積的後半部受小行星撞擊形成的高溫、高壓熱流作用,燒結形成「臥虎狀」的山體。因為小行星撞擊力與地球自轉的反作用力形成指向西北的合力,所以峽山的外貌呈指向東南的流線狀。

3、古生物卵形成的磨拉石

在山東省濰坊市安丘青雲山以東有大量的白堊紀恐龍蛋化石,當地的人認為是普通的巖石結核,取來粉碎後做建築材料。

這些恐龍蛋化石從青雲山以東的夾埠一直向東北延伸到大埠後村前的山上。東北的末端埋藏量最大。(西段塊狀巖石結核較多)

顯然,南面而來的隕石在落地前的空中爆炸使地面形成溝壑,落地後的衝擊波把落地點南面部分受力較小的恐龍蛋迅速推向更向南的溝壑,緊接著又有東面而來的衝擊波使向東北延伸的恐龍蛋堆積。

於是就形成了這難得的自然遺產——磨拉石。

4、「濰坊走廊」的白堊紀隕石坑群

在山東省「濰坊走廊」的蓋公山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裡,有兩塊隕石衝擊體擠壓後凝固的石英巖體,與地面垂直,這是隕石坑最為明顯的標誌。

其實,蓋公山隕石坑是峽山水庫隕石坑的一個內切圓,峽山水庫是於1960年由大半個白堊紀隕石坑修補而成的。

另外,峽山水庫隕石坑西面還有幾個隕石坑形成的外切圓,散布在峽山水庫西岸。其中,趙戈黃鐵礦隕石坑是與峽山水庫隕石坑相切的一個比較大的隕石坑。然而,趙戈黃鐵礦隕石坑西側,還有一個較大的牛七埠隕石坑與其相切。這樣,趙戈黃鐵礦隕石坑作為三個連環狀的較大隕石坑中間的一個,隕石坑周邊堆積的白堊紀古生物化石就格外多。正是這些白堊紀隕石坑,形成了「濰坊走廊」的隕石坑群。

八、結論:

1、 河卵石是古生物卵的化石;磨拉石主要是恐龍蛋化石堆積形成的;鈣質結核是古生物幼崽、胚胎形成的化石。

2、由於小行星的撞擊,形成了膨潤土、黃土、黃沙等礦物;紅層是小行星墜落時的鐵質氧化為「鐵紅」浸染形成的。

3、郯廬斷裂帶(環太平洋斷裂帶)是小行星撞擊逆掩形成的;板塊的邊緣是小行星撞擊的衝擊波形成的(太平洋東岸小行星撞擊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幾乎相同);洋中脊是小行星360度擠壓地球的結果,消減帶是不存在的;安山巖與安山巖線是小行星撞擊溢出的巖漿與二氧化矽順推形成的。

4、郯廬斷裂帶發生的地震,其本質是地下巖漿異常流動造成了隕石坑中央錐的破裂。當墜落小行星的質量較大時,中央錐與地球的自轉力相交並深入上地幔,阻擋了巖漿的流動,形成迴旋,導致磁力異常,就容易使中央錐底層聚集金屬態氫離子,形成核聚變,產生爆炸——地震。

5、小行星撞擊形成的納米級二氧化矽煙霧是恐龍死亡的原因之一,所以白堊紀的兩棲動物容易活下來。

6、在一個開放的系統裡,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電磁)是物質的表現形式。小行星撞擊形成的金屬態氫離子流高溫、高壓下形成熱核反應並生成新物質,生成物質質量與高溫、高壓下的氫離子能量大小及光速有關。

即m = E/C^2 且是E= m c^2 的逆運算。

7、白堊紀小行星撞擊地球,燒結、爆炸、撞擊形成的地貌 ,是砂巖、石灰巖、安山巖、玄武巖、花崗巖組成的。巖漿巖在隕石坑中央錐附近形成,而且不容易變形,大多不會因為風化形成比較特殊地貌。砂巖、海相沉積在小行星墜地過程中燒結、堆積形成的山嶺、隕石圈 ,結構本來就比較鬆散,而且小行星的衝擊波當時就把隕石圈「鑽」了洞或開了「口」。這樣在6500萬年後,經過水土的流失與風化,砂巖就形成丹霞地貌與張家界地貌;海相沉積就形成喀斯特地貌與岱崮地貌 ;砂巖和海相沉積的結合體就形成嶂石巖地貌。

8、糜稜巖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前的瞬間,泥土或石英與小行星物質熔融後沿小行星撞擊在地表形成的合力射出發生塑性變形。

9、太湖石是白堊紀大型古生物的實體化石;石臼是恐龍實體形成化石前骨骼被燒蝕,形成化石後骨骼碎屑被流水漂走形成的孔洞。太湖石、石臼都是隕石撞擊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參考文獻 :

陳國達 大地構造與成礦 (第21卷4期 285-293)1997、12

陳國達 地窪學說 (科技精華 地學卷284-299) 1994、12

從柏林 巖石大地構造學 (科技精華 地學卷31-55)1994、12

翟世奎 海底巖石學 (科技精華 地學卷577-595) 1994、12

王德滋 火山巖 (科技精華 地學卷18-30) 1994、12

葉大年 結構光性礦物學(科技精華 地學卷66-77) 1994、12

李繼亮 碰撞大地構造學(科技精華地學卷207-215)1994、12

葉連俊 中國沉積學 (科技精華 地學卷79-85) 1994、12

相關焦點

  • 郯廬斷裂帶地壘、地塹的形成與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的關係
    內容提要:傳統的地質學認為,郯廬斷裂帶是板塊運動形成的;然而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的環狀布,海相沉積及其變質巖的弧狀排列,以及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蓋公山」的發現,使小行星撞擊地面前燒結的點、線狀分布的山嶺——地壘,成為郯廬斷裂帶研究的新開端,即小行星的撞擊形成了郯廬斷裂帶。
  • (原創)從隕石到隕石坑中央錐
    (4)由於地球自轉,在大型白堊紀隕石坑裡,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多旋迴構造」或「地體平移」;順推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島弧」或「平行造山幕」;這樣,隕石坑就不「對稱(5)在比較複雜的白堊紀隕石坑裡,後續的撞擊體會「反彈」形成隕石坑中央錐。
  • (原創)丹霞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1、地壘——白堊紀王氏組含礫砂巖,由小行星俯衝瞬間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二氧化矽、礫石燒結形成的地質構造;坡度小,高度低於30米,不能看作「丹霞地貌」。3、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裡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二氧化矽——隕坑玻璃。
  • 地壘漂移的過程——「錯位」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新地殼的同時,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巖石和礦物。
  •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的方向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     沂沭斷裂上,小行星俯衝燒結形成的地壘(王氏組含礫砂巖)北端,會形成一個橫截面。
  • (原創)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的地質構造
    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是許許多多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形成的地質構造在太平洋西岸逆掩的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波浪狀鑲嵌構造和多旋迴構造,順推的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島弧;在太平洋東岸逆掩的白堊紀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地體平移,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大型隕石坑 或形成於白堊紀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印度媒體消息,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直徑1850米、深度150米的新的隕石坑——依蘭隕石坑。該隕石坑位於三江平原西部邊緣、小興安嶺餘脈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帶。
  • (原創)金屬氫聚合形成巖石與礦物順理成章!
    (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上射部位的衝擊石英)例如:在「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領域,地質變化的動力可謂是眾說紛雲,莫衷一是。(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上射部位的震裂屑錐)隨著山東省濰坊市蓋公山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的發現,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有了實證。
  • 地質學要解釋物質產生與電磁波的關係
    地質學要找到地質變化的動力,解釋巖石與礦物的來源,必須「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把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為巖石、礦物的過程研究明白。 隨著隕落地質學的發展,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就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已經「昭然若揭」!
  • 雲南蒼山、洱海的形成——地球的內力與外力作用
    01知識點斷塊山(地塹、地壘)地塹和地壘,是兩種不同的地質構造類型,它們的主要相同點和不同點如下:①相同點:都是由兩個斷塊組成,兩個斷塊來源於一個性質相同的斷層;②不同點:在這兩個斷塊中,地壘相對上升、地塹相對下降。
  • 常見地質構造,巖層彎曲形成的「褶皺」和巖層斷裂形成的「斷層」
    形成谷地或盆地。通常我們在野外,很少能夠看到地下的巖層彎曲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地表巖層的新老關係來判斷,背斜通常表現為「中間老兩翼新」,而向斜通常表現為「中間新兩翼老」。斷層的位移可以分為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對地表形態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垂直位移,通常我們把斷層中相對上升並比兩側地勢高的區域稱為地壘;把斷層中相對下降,斷裂陷落並比兩側地勢低的區域稱為地塹。
  • (原創)白堊紀隕石坑與古生物化石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和順推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大型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烴降解掩埋了的古生物屍體形成了石油;如果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沒有掩埋這些堆積,油田則揮發形成「瀝青湖」;有的「瀝青湖」(在哥倫比亞)會產生古生物骨骼化石!中、小型隕石坑裡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碳或碳酸鹽則掩埋古生物屍體形成實體化石。
  • 白堊紀末期形成的地質構造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中生代淺海環境的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形成陸地;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了巖石和礦物。太平洋東、西兩岸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碳酸鹽,碳酸鹽被後續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穿通,形成溶洞。
  • 澳大利亞黃金礦發現1億年歷史的隕石坑 恐龍滅絕和它有關係嗎?
    澳大利亞黃金礦發現1億年歷史的隕石坑 恐龍滅絕和它有關係嗎?Meyers檢查了地質學家的鑽探巖心樣本以及現場的巖石樣本,他立即注意到了破碎錐,隕石墜毀的明顯跡象。澳大利亞黃金礦發現1億年歷史的隕石坑 恐龍滅絕和它有關係嗎?
  • 化石是在隕石坑衝擊波裡形成的
    化石是在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形成的。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地球體積增大;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這樣,大部分古生物實體被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碳、烴「碳化或降解」,只有少數形成化石。
  • 成都平原是不是巨大隕石坑的中央?
    難道四川人民現在正生活在一個巨大的隕石坑裡?四川盆地的形成見證了地球上滄海變桑田的變化。從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還是一直到距今1.9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四川盆地這裡一直一片海洋。從1.9億年前還是四川盆地邊緣的造山運動使得這裡抬升成為了一個內陸湖。地質學家稱這個湖為「蜀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