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棉花種子在月球上發芽的背後,是怎樣的一群人?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讓種子在月球上發芽的人

  ▲1月11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普載荷總設計師謝更新(右四)、副總指揮楊小俊(右五)、主任設計師張元勳(右二)以及航天五院、中科院光電所等單位參研人員合影慶祝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受訪者供圖

  1月5日晚8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四號任務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傳回的數據顯示,載荷內的棉花種子發芽了。

  那一刻,重慶大學科研團隊的成員們難掩激動。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科研團隊,在不到兩年內研製出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在月球上試驗成功了。

  這是在經歷月球高真空、寬溫差、強輻射等嚴峻環境考驗後,人類在月球上培育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由於溫度原因,這株嫩芽雖然存活時間不長,但不妨礙它迅速成為全球「網紅」。

  讓種子在月球上發芽的,是怎樣的一群人?這顆種子的萌發,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

  「項目是『吃百家飯』長大的」

  「我們的科研人員,不計個人利益,克服了無數困難,才取得最後的成功。」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說。

  作為嫦娥四號任務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總設計師,回顧剛剛過去的兩年,謝更新認為,這項科研任務的困難和挑戰可以概括為時間緊、限制多、經驗少三個方面。

  2016年12月,由重慶大學牽頭設計研發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被確定為探月工程嫦娥四號的搭載項目之一。此時距離產品交付時間只有1年10個月,嫦娥四號計劃搭載的其他載荷基本都已處於正樣階段,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還只是一個方案,而一個航天產品方案成熟後的研製周期通常在3年以上。

  2018年6月,科研團隊在北京做低溫存儲試驗時,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密封罐漏氣了。

  深夜兩點,試驗被迫終止。

  在一線負責組織協調工作的項目副總指揮楊小俊睡意全無,連夜聯繫安排將設備送到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與負責工程化的專家們一起查找漏氣原因。「試了很多種方案,都還是漏氣。還有4個月就交貨,我們真的有點慌了。」該項目主任設計師張元勳說。

  情況緊急,謝更新組織團隊連夜研討,決定把突破口放在密封材料上。第二天一早,楊小俊和張元勳就帶著設備趕往西安具有航天資質的生產廠家,與密封圈研製專家一起重新選材,隨即開模生產。在張元勳他們的盯守下,僅僅3天就把一個月的工作量完成了。經過測試,新密封圈完全符合探測器總體漏率標準。

  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的大小跟奶粉罐相仿,總重量僅有2.608公斤,科研人員猶如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團隊成員、博士生王曦說,他關於凡士林的想法就是在這重重限制中被「逼」出來的。

  王曦負責的是出水管口的「堵漏」。由於資源的限制,王曦就想在水管封口材料上做文章,有沒有一種材料在登月前是固體,在登月後的溫度條件下就自動融化呢?

  蜂蠟、肥皂、動物油,甚至巧克力,王曦找來各種各樣的原材料。2018年那個夏天,在不開空調的實驗室裡做了100多次試驗,終於用凡士林試驗成功。

  「這是我們重慶大學科研團隊第一次研製太空飛行器。」謝更新說,團隊主要成員基本都是環境科學和機械專業背景,沒有任何航空航天科研經驗。

  研發期間,團隊得到了探月工程總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資深專家大力幫助,也得到了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合作單位的鼎力支持。謝更新感慨道:「項目是吃著百家飯,集眾人之力長大的。」

  「女兒學會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出差了』」

  這兩年,張元勳和楊小俊全身心都撲到了嫦娥四號任務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上,全年無休,夜以繼日。他們說,如果沒有家人作為穩定的「大後方」,他們是無法安心在「前線」戰鬥的。

  2017年1月,張元勳的妻子預產期臨近,張元勳焦急地盼著他的二胎寶寶趕緊出生,因為他隨時可能出差。事實值得慶幸卻又有些遺憾。5日上午9點,張元勳迎來了二女兒的降生,但又如同他的預感那樣,當天下午兩點,他就接到電話,馬上趕往北京參加項目評審會。

  於是,把妻子孩子出院的事宜交代給親戚,張元勳就出差了。「她(妻子)太累的時候也會發發牢騷。」張元勳說,「但我知道她對我的工作是理解支持的。」

  2018年7月,距離產品交付還剩3個月,張元勳正在北京對產品進行全面測驗,24小時值守著至關重要的熱試驗進程。

  一天,張元勳接到妻子的電話:「給你說個事,你不要激動啊,媽媽可能腦梗了。」

  張元勳一向嚴謹理性,這時候竟也胡思亂想起來,各種不好的後果在他腦海中縈繞,越想越愧疚。

  等到熱試驗環節結束,張元勳才趁試驗間隙趕回重慶。然而,僅僅在病床前陪伴了母親三天,他就又出差了。

  和很多家庭一樣,為了支持兒女工作、照料幼小孫輩,張元勳的父母從老家河南來到重慶幫忙。說起母親,張元勳說,她的話很少,最常說的就是「你好好工作,我這邊沒啥事兒」。

  如今,任務完成了,張元勳的二女兒也會說話了。不過,她說出的第一句,也是目前唯一會說的完整句子卻是「爸爸出差了」。說到這裡,張元勳自嘲地笑了。

  提起家人的支持,楊小俊同樣是難以克制激動,表現出無比愧疚。

  2018年10月初,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各項工作都已完成,設備已運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即將封罐並交付。這時,卻遇到一個新的難題。西昌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壓比標準大氣壓低20千帕左右。科研團隊擔心,在這樣的氣壓條件下封罐後可能給試驗效果帶來不確定性。

  正當整個團隊都在為這「臨門一腳」而忙碌時,楊小俊得知,自己家中也面臨困境。

  楊小俊3歲的孩子發高燒,年過七旬的嶽母從長沙來到重慶給家裡幫忙,可偏偏在這時也疾病發作,需要馬上做手術,楊小俊的妻子還是家中獨生女。

  平時,家裡遇到什麼問題,只要情況不嚴重,楊小俊的妻子一般都不會告訴他。「這次告訴我了,實際就是想我早點回去嘛。」楊小俊心裡清楚,哪怕他能去醫院跑上跑下也好,嶽父嶽母年齡大了,腿腳不利索,到了重慶還有些語言交流障礙,有諸多不便。

  但是,即便有萬分的自責,楊小俊還是沒有向組織請假,只向主管領導說了一句:「家裡小的發高燒,大的要做手術,要『斷片』了。」

  「『前線』的負責人是我,我不能不在現場。」

  楊小俊說,後來妻子從沒提起過那次獨自一人應付老小生病的事,嶽母也沒有半句怨言。「一般人很難做到她們這樣。她們越是不責備,我越是自責。」說到這裡,楊小俊哽咽了。

  「我們都想放棄的時候,他讓我們挺了過去」

  「不是沒想過放棄。」楊小俊坦言:「總是一個問題還沒完全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楊小俊和張元勳兩人在這次任務中形影不離、惺惺相惜,當一個人洩氣的時候,另一個就會開導安慰,讓他重燃鬥志。

  「可怕的是我們兩個同時都想放棄的時候。」

  2018年9月所遭遇的那次挫折,就是讓楊小俊和張元勳同時喪失信心和勇氣的時候。

  由於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部保持著適宜生物生長的溼度,載荷內的導線本該是絕緣的,然而2018年7月20日,科研人員卻在潮溼環境下測試出導線阻抗變小這一異常現象——導線受潮了。

  因為這個問題,項目沒能通過9月11日的航天五院探測器總體評審。楊小俊和張元勳馬不停蹄地在重慶、北京、煙臺輾轉尋求導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但卻找不到答案。

  眼看著距離交貨只有1個月了。「我們雖然沒有明說,但能感覺到彼此的心情,我們內心都動搖了。」楊小俊說,「我們就給謝院長訴苦,說太痛苦了做不下去了。」

  謝更新給他們的回答是,這個項目影響著未來我們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深入度,「這塊硬骨頭必須啃下去。」

  在這困難關頭,謝更新「毫不留情」地給團隊施壓,同時不僅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還替團隊頂住了外部的巨大壓力,給團隊爭取到大膽去幹的空間。

  謝更新在導線受潮原因不明的情況下,提出更換導線。楊小俊說,原則上講,某個東西出了問題並不能一換了之,「出的問題都還沒分析透呢,航天部門不同意換導線。換的話就叫『技術狀態更改』,不在預定方案之內。」但謝更新多方尋找航天領域裡經驗豐富的專家,通過專家綜合評估,得出的結論是更換導線對於總任務不會產生影響。

  問題最終成功解決。「謝院長承受的壓力比我們大多了。」張元勳說,「但他韌性很強,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堅持推進項目。」

  棉花種子在月球上發芽的消息公開以後,國內外持續關注,但隨著月夜來臨,試驗結束,部分外媒把焦點集中到棉花芽的死亡上。

  謝更新說,這是人類在月面進行的首次生物試驗,而且科普載荷在嫦娥四號著陸器上所分配到的資源非常有限,因此試驗只能在月晝進行,不度過月夜。

  謝更新對他的科研團隊說過,創新不能怕出「醜」。團隊成員的心思全都放在科研上,這也是嫦娥四號任務生物科普試驗載荷能在兩年內研製成功的重要原因。(記者 谷訓)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棉花種子在月球發芽了~
    點擊上方藍字,輕鬆關注從中國帶來的種子在月球上抽出綠芽——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
  • 嫦娥四號帶種子到月球背面,棉花種子的發芽,引發科學界熱議
    2018年12月8日凌晨,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次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且為了驗證月球上是否能誕生生命,我國讓嫦娥四號帶了些種子和微生物以及果蠅卵蟲到月球。
  • 揭秘 | 六種生物登上月球 為什麼棉花首先發芽?
    △15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發布最新試驗照片,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長出嫩芽。六種生物登上月球「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搭載了棉花種子、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六種生物,均放置於密封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內。△視頻:登上月球的六種生物如何被選出的?
  • 當月晝再次來臨,「月球種子」會再發芽嗎?
    實際上,送上月球的種子們,在地面上也做了一模一樣的對照組!專家介紹:「棉花最先發芽是因為它一開始的溫度偏高,三十度以上的溫度比較適合棉花種子的萌發。」除了棉花,送上月球的種子還有哪些呢?土豆也是太空食物?沒錯,土豆是糧,還有棉花、油菜、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卵,這六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微型生態系統,被密封在了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內。
  • 果然發芽了!在月球表面種土豆棉花,第一個做到的是中國人
    這個由重慶大學承擔主要試驗任務的「月面微型生態圈」,不僅裝載了我們熟悉的土味特產棉花、油菜和土豆,還搭載了酵母、果蠅、擬南芥等多樣生物,目前在月球表面上有一顆來自地球的種子已經發芽了。報導稱,雖然這不是首次有種子在太空中發芽,畢竟在國際太空站中也曾完成過種子發芽的試驗,但是國際太空站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只有
  • 棉花種子成功發芽,項目負責人:已經生存20天,世界為之轟動
    探月計劃是人類向外太空發展的首個目標實現,人類首次登陸的外星球就是月球的存在,也正是由於此目標的實現,令各國越來越重視航天技術的發展,發展到現如今不僅有美軍可以成功的登陸月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了此項能力的研發。
  • 2019科學突破:3D列印「呼吸器官」 棉花種子月球發芽
    棉花種子在月球發出第一株嫩芽,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首次轉化為碳電池,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被算出,3D列印出會呼吸的人體器官……儘管這其中的具體原理有些高深莫測、晦澀難懂,但不得不說,它們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而這些發現,也正在或終將切切實實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歲末之際,我們回望並梳理了一年來的科技大事件,以此紀念不平凡的2019。
  • 中國首次在月球實現種子發芽:成功長出棉葉,下次可能送小動物
    LME 是一個微型的生物圈,其外觀呈一個密封的圓柱形物體,直徑 16 cm、高 18 cm,這個生物圈攜帶了六個生命體,分別是棉花種子總重量為 2.608 公斤,生物處在 LME 中,除了受到微重力和月球輻射外,其他條件基本和地球式的環境一致。這是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生物生長實驗,而且,6 種生物中,棉花種子發芽了!當時,實驗團隊認為只有一片葉子發芽,但之後的數據表明有兩片葉子,基於數據分析和圖像三維重建的圖片確實也清晰地顯示出兩片葉子。
  • 中國人在月球上種的棉花發芽了
    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人類也從未踏足過月球背面,那裡古老而神秘,對我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此外,月球背面沒有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沒有來自地球的電磁波幹擾,是開展天文觀測和研究的理想之地。「玉兔二號」著陸的地方叫馮·卡門撞擊坑,是一個有著上億年歷史的撞擊坑,它的直徑有幾十公裡,地形相對比較平坦,山峰較少,所以選擇在這裡著陸。
  • 嫦娥四號上長出棉花嫩芽了! 那棉花和嫩芽的英語你知道嗎?
    估計這條新聞你已經在不同平臺上看到了吧!那我們就先來詞彙掃盲!棉花用英語怎麼說呢?
  • 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
    地球和太陽及月球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強大,我國在今年發射的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並且把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作為樣本,將他們的種子和蟲卵帶到月球培育並成功發芽。實現了全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首次在月球成功培育植物的壯舉。同時也奠定了我國在全世界對宇宙探索中領跑者的位置。那麼我國此次成功在月球培育植物發芽,也為人類未來在月球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打下了基礎。那麼我們離在月球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 月球發芽了!看到嫦娥四號發回來的照片,網友們紛紛坐不住了
    今天一大早,還在月球上辛辛苦苦工作的嫦娥四號就焦急的傳回來一張照片,但是這個照片卻直接讓航天局的科研人員們沸騰了起來。照片裡顯示,嫦娥四號上面的棉花種子已經成功長出了些許嫩芽。但是別小看這一株嫩芽,他宣布了中國完成了在月球上的首次生物實驗!
  • 「月球棉」標記中國種業新高度
    (中棉所供圖) 今年1月,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搭載的棉花種子發芽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球。這是人類首次在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試驗成功。而這一片震驚世界的嫩葉背後的棉花種子,蘊含著中國眾多農業科研人員近十年的心血,代表著中國棉花育種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 你的棉花種子為什麼還不出苗?
    通過抽樣調查、挖種我們發現,未頂土出苗的種子75%左右處於發芽頂土狀態,但很多棉苗被板結在底下,且有一部分已經在膜下板結層展葉;13%左右的種子目前處於吸脹狀態,正在吸水;8%左右的種子目前還處於休眠狀態;想必最近的高溫應該會使這兩種情況的種子快速發芽;另外還有4%的種子已經爛種,同時還有極少部分的種子由於播種原因甩籽在土層上。
  • 怎樣讓種子發芽 種植幼芽教程圖解
    從一杯選擇好的種子開始。任何有機可食用的食物種子都可以用於發芽。浸泡的過程可以使幼苗頂出外殼加速萌發過程,最後得到的營養美味與原始的種子並無二致,而且富含營養。浸泡水中4到6個小時。估量著將種子放到發芽罐子裡,然後用涼爽的濾過水覆蓋種子,水沒過種子2.5釐米左右。
  • 從美國科幻電影走進中國現實,最多三年,我國就要在月球上種菜了
    據外國媒體10月21日報導,中國對太空種植展開了探索,準備在月球上進行試驗,在月球上種菜。中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的組件裡面,將包含一個溫室,通過這個溫室,就可以進行種植試驗。在嫦娥六號抵達月球表面之後,就可以利用溫室,來嘗試種植小麥、胡蘿蔔和甘薯等蔬菜糧食了。這意味著最多3年時間,我國就能從科幻電影走進現實,在外星上面種菜。值得一提的是,在月球上種菜,僅僅是開始,只要試驗取得成功,未來我們還會在火星上種菜,在其他更遠的星球上種菜。屆時,全新的星際時代,就將由我們開啟!
  • 從種子到發芽到底要經過哪些步驟?
    一個種子分發芽過程其實是分很多步驟的,要經歷一些過程,才會慢慢的發芽,那這個過程究竟是什麼樣的呢?跟著小編一起看下去吧~1.吸水是乾燥的種子迅速吸水,其原生質吸水後膨脹,種子體積變大。2.髮根是當種子吸水達到飽和狀態後即開始進行萌動、發芽。發芽過程首先是胚根的伸長,逐漸從種臍處露出。
  • 我們成了在月球第一個種棉花的人
    此前,嫦娥四號科研團隊根據已獲取的科學數據,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並闡述了其作用與演化機制。 今天,我們來聽玉兔二號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講述嫦娥四號月背登陸背後的故事。
  • 種子發芽經歷的四個過程
    1.吸水是乾燥的種子迅速吸水,其原生質吸水後膨脹,種子體積變大。2.髮根是當種子吸水達到飽和狀態後即開始進行萌動、發芽。
  • 英媒關注中國在月球上種植物:為建立基地鋪平道路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報導 英媒稱,人類在月球上種植的植物首次發出嫩芽,這為我們建立能產生食物和空氣的月球基地鋪平了道路。重慶大學1月15日發布消息稱,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生長出植物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