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儒家經典書籍《大學》的開篇就談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以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書中說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由此可見,一個人先要誠意、正心後,才能談修身,繼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惜現代人很不注重修身,少有反躬自省的覺悟,因此慢慢養成了自欺和欺人的惡習。久而久之,虛情假意的面孔便深深地刻在了臉色。就如魯迅先生所說: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那麼,虛情假意的人,都有哪些特徵呢?其實《大學》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也就是一個人身上少了兩樣東西。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第一、意不誠;
一個人是否誠心誠意,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感覺出來。比如說,我們只需要聽電話另一端的聲音語氣,是否熱情,是否積極回應,我們便可知對方的意念是否真誠。還有,總是以「嗯、哦、呵呵」來回復消息的人,往往意念不夠真誠。
識人術書籍《冰鑑》中說「方有對談,神忽他往」的人屬於虛情假意。也就是說,你正在跟他人進行交談時,他人卻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轉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見這種人毫無誠意。與人交往,真誠是第一位的,因為這關係著態度是否端正。
《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
真誠的人,更加順乎天道和人道,也會因此「得道者多主」。反之,做人做事不夠用心,意念不夠真誠,欺騙他人的結果就是自欺,侮辱他人的結果也是自辱。正如《孟子》中所講:「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所以說,意念不真誠的人,不僅會害人,顯得虛情假意,而且終究會害自己。
第二、心不正;
在談心正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善惡」。《了凡四訓》裡面的中峰禪師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就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就是惡。
看一個人心善心惡要看的出發點和動機:做了善事,一心為了他人,這是真善;雖然做了好事,但心裡想著自己可以得到利益,這就是假善。做善事而不求報答,不讓他人知道,那就是真善;為了某一種目的或企圖去做善事,就是屬於假善。
古人云:「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也就是說,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審察一個人的內心,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惡之性。所以說,判斷善惡標準,不要只看對方做了什麼,更應該看對方做事的動機。若動機單純,則是心正,屬於善舉;若是動機不單純,則心術不正,屬於惡舉。
心不正,則做出來的事情也好不到哪裡去,正如佛家所講:「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比如說,神正則人正,神邪則人奸,大家都言笑正歡的時候,某人卻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見這種人冷峻寡情,城府深沉,居心險惡,不可與之深交。
聖賢孟子更是總結出一句鑑心的識人術:考察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一個人的眼睛是不能掩蓋他實際上的缺點的。心中正派,眼睛就會明亮;心中不正,眼睛就會昏暗失神。聽他的言談,觀察他的眼神,人怎麼能隱藏呢?
所以說,虛情假意的人,往往是心術不正,而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看眼睛就可以大概判斷出對方的真假。還比如,古人說「凡人語言之間,多帶笑者,其人必不正」,可見笑面虎的人即便是眼睛裡面放光,也是心術不正的,也是虛情假意的。
結語:
一個意念真誠的人,他人可以感覺到一股浩然之氣,就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坦蕩蕩」,也如《菜根譚》中所說:「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反之,意念不真誠的人,言語敷衍,不屑一顧,眼神遊離,不能真誠待人,也換不來他人的真心。
一個心術端正的人,他人也可以感覺到一股凜然正氣,就像一股正能量向外輻射一樣,這種人總是替人著想多,而自私自利少。心術端正的人,最顯著特點就是不喜歡佔便宜,不願意撒謊欺騙他人,從而「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反之,心術不正的人,給人一種奸猾的感覺,總是讓人想要提防點。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意念真誠的人,終究會戰勝虛偽的人;老老實實做人做事的笨拙之人,終究會戰勝投機取巧、心術不正的聰明人。所以說,端正自己的心思,使自己的意念真誠,這樣的人更有修養,也會更有福報。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主講儒釋道三家思想。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點讚並關注帳號。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