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來,查看了一下朋友圈,發現被各種的父親節信息佔據了。我的寶貝女兒今年也兩歲了,這是我當父親後過的第三個父親節,可是三個父親節都在外出差,沒法和寶寶一起過。前兩天和寶貝視頻,女兒問我去哪兒,然後寶貝學會了出差這個詞,Miss U,my little princess!
閒言少敘,步入正題,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野外工作站附近的一窩大斑啄木鳥的故事。5月底我來到甘肅蓮花山自然保護區開展今年的野外工作,住處旁邊總有一對大斑啄木鳥,一開始我並沒有在意,但老在我面前晃悠,讓我覺得它們可能在這片小林子裡繁殖,也勾起了我找巢的癮。經過一番觀察,在眾多的樹洞中聽到了小大斑啄木鳥的叫聲。這個巢的高度很低,大概1米4左右,非常適合架設紅外相機進行觀察,於是這家大斑啄木鳥的生活就這樣被我明目張胆的窺探了。
大斑啄木鳥,英文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學名Dendrocopos major, 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鳥類,雌雄差異明顯,雄鳥頭枕部有明顯的紅色斑塊,具體差別請看照片。
上圖為雄鳥,下圖為雌鳥
大斑啄木鳥的分布圖,自Birdlife International
根據幾天的觀察,我發現這個巢裡只有1隻雛鳥,一般而言大斑啄木鳥的窩卵數會有5-7枚。由於這個巢太深(接近40cm),我也缺乏特殊的設備,無法查看巢的內部,所以無法確定是否有卵沒有孵化還是有雛鳥死在了裡面。我安裝紅外相機監測的主要目的是想看一下是否有捕食者回去捕食幼鳥,因為巢周圍曾有家貓和花鼠等捕食者的出沒。查看紅外相機的時候我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啄木鳥媽媽的餵食頻次要遠遠大於啄木鳥爸爸,基本上是兩倍左右(僅一巢觀測結果,不代表整個大斑啄木鳥物種)(畫外音——不知道啄木鳥寶寶會不會問:「媽,我爸呢,怎麼他這麼懶啊」)。這一現象在我觀測的幾種鳥類中都比較普遍(例如灰頭鶇,灰頭灰雀、白腹短翅鴝和灰藍姬鶲等等,育雛時普遍雌鳥餵的更勤一些,缺乏詳細比例數據)。ps:這一現象在許多鳥類也比較普遍,牽扯到親代投資問題,有很多假說來解釋這一現象,這裡不做敘述,有空單寫。
由於這巢大斑啄木鳥離我很近,我可以很方便地參觀它們的家,也觀測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雄鳥育雛頻次低。每次我去騷擾它們家的時候,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一隻個體在報警,而這個個體基本上是雄鳥,可能雄鳥肩負了更多保衛家園的責任,使其不能離巢太遠覓食,只能在巢周圍活動,導致不能很快的尋找到足夠多的食物,進而降低了餵食頻次(老騷擾的後果就是,有時候我僅僅路過這個巢,大斑啄木鳥都能對我告警,我已經被它列入不歡迎人士了)。
19日上午9:45,幼鳥已經能夠探出洞外,躍躍欲試離開樹洞
19日上午9:50,在媽媽的引導下,小鳥順利離巢
19日上午9:52,「傻」啄木鳥爸爸回來餵食發現寶寶不在了,懵了.
結尾:大家不用擔心,啄木鳥爸爸最後找到了自己的寶寶,和啄木鳥媽媽一起訓練自己的寶寶,讓啄木鳥寶寶更好地成長學習,一直到它獨立(在離巢前的四天,我就聽到了啄木鳥寶寶自己在洞裡練習啄木頭啦,這個「獨生子女」一定會棒棒的活下去的)。
順祝全天下的父親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