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閱、劍平
將要載入史冊的一幕,發生了。
7月23日中午12時44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人類探索的手臂,伸向浩瀚太空。中國,從不落後。
隨著時代變遷,全球資本喜歡的蛋糕,口味不斷在變。
繼搶晶片、搶新能源汽車後,2020年,資本愛的蛋糕成了衛星。全球多個國家、中國多個省份,都在搶奪衛星。
2020年,衛星狂刷存在感。
7月10日12時17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發射任務卻失敗了。視頻網站「B站」跳出來表示,這顆衛星是自己的。
人們開始驚嘆:連一家視頻網站,都開始發射自己的衛星了!
數據來源:微博
6月24日,北鬥衛星曝光獐子島集團「造假」惡性,摘除了A股巨大毒瘤,成為上半年打假英雄。
放眼全球,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亞馬遜的3236顆衛星的衛星艦隊計劃,英國政府和印度電信巨頭聯手拿下衛星寬帶商OneWeb......
衛星,已然成為了一個新的資本戰場。
「衛星」這顆球 傳到民間了
現在中美劍拔弩張,中國科技是真的對國際造成了威懾。
沒想到,中國有一天,可以在同一水平線上加入國際高新科技產業競爭的賽道。
回顧一下50年以來,中國衛星發展的腳步:
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1999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
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千年「飛天夢」。
2020年7月,財經界都知道一件大事——衛星北鬥錘死了獐子島造假事件。
經歷了5個十年, 我國衛星研製、發射能力步入世界前列。
除了技術上的進步,衛星這項產業也在逐步商業化,從原本的「高高在上」,到了現在的「軍民融合」,民企也可以自由加入!
局座召忠曾在節目裡說,最先進的技術,已不再只掌握在軍工手中,民間技術已平分秋色,而且在生活中應用性更強。
早在2004年,科技博覽會上高層就表示過,我國開始向民間採購軍品,要推動民企、民資參與到軍品科研生產中。
2015年10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 年)》提出:「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衛星研製和系統建設」、「鼓勵並支持有資質的企業投資建設規劃內的衛星」等。
未來,中國各省的政府和民企,會聯起手來發展衛星產業!
搶衛星做什麼?
衛星這塊餅大不大?很大!
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統計,2020 年衛星產業總收入為 2710 億 美元,美國佔了其中的42%,1140億美元。相比之下作為美國經濟支柱之一的電影產業,同年總票房收入不過才118億美元。
衛星產業的地位,可見一斑。
之前,美國是航天科技以及衛星領軍者,但隨著中國、印度等新玩家入場,美國近年來衛星產業增速要略低於其他國家了。
數據來源:2019年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研究報告
反觀中國,勢頭正猛。
根據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研究報告,中國民營企業衛星製造收入在2018年時達到了3.42億元,比17年翻了三倍多!
很多人對衛星的「實用性」沒有概念,覺得很高端,離人很遠。
實際上,沒有衛星,現代人類一天都沒法活,生活會真正意義上」回到解放前」。
看電視、上網、打電話、出行用導航、看天氣預報……一切你能想像到的,與通信有關的活動,都依賴衛星。
尤其眼下,5G時代來臨,在這個背景下,「星地融合」的新商業模式也來了。
據國內外相關報導,衛星與地面 5G 融合後,可以為物聯網設備、 偏遠地區用戶以及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提供不間斷的網絡連接,讓你在任何角落,都享受到超快網絡。
說白了,大家再也不用擔心地鐵上,4G突然變成大「E」了。
未來近在咫尺,看到商機者,都有機會,分一杯羹!
各大城市已就位 衛星 傳給誰?
很多省份,嗅到衛星蛋糕的香甜味道,開始搶著布局。
京津冀地區、湖南省、湖北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西省、福建省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文件。
衛星這塊巨型蛋糕,會花落誰家?
打衛星的主意,前提是有盤子。已經打好產業地基的城市,競爭力肯定更強,這是最最最基本、根本的。
咱們就從各個城市的衛星產業基礎,來分析一下。
前文說了,現在是衛星產業 「軍民融合」時代。無論是傳統軍工院資源、民營、還是科研投入力度,都是北京最強。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看傳統軍工方面,北京佔著絕對優勢。
還記得小時候,新聞發射衛星,那是何等大事?老師都會組織全班同學一起看新聞、寫觀後感的。畢竟,製造、發射衛星不像造一臺自行車,早期肯定會把資源都交給資源、科技中心——首都。
目前,中國五院、八院等一大票機構是衛星產業的佼佼者,而追根溯源,這一眾衛星機構,都是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旗下的。再再再追根溯源,這兩大集團是由1999 年 7 月,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分拆而成……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就是北京的。
也就是說,在中國衛星還是一片白紙的時候,只有北京在做打造產業,而如今,北京衛星產業愈發壯大,旗下公司已經像「天女散花」一般,繼續擴張!
說句北京是衛星產業的祖師爺,應該不過分吧。
相比之下,上海、深圳就相形見絀了。
雖然上海有遙感衛星搖籃,也成立了有60年,只比北京起步晚了幾年;深圳的中科遙感衛星應用創新研究院也聲勢浩大,但是獨木難支,與北京相比,產業還沒有成規模。
一線城市掌握著最尖端的資源,這個不意外。
不過,有一座城市來跟一線搶衛星,還讓人挺驚訝的。那就是長春。
長春找到了一種新的商業化模式,那就是產學一體。什麼意思呢?我有機構,你有企業,一個有文化,一個有錢,我們強強聯合,一起搞衛星。
2014 年 12 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技術入股並成立了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從2015年-2019年期間,發射了多顆衛星。
雖然勇於創新,但可惜,長春的基礎數值面板——能夠使用的科研資源、科技硬實力和財力,和北京還有著地球到火星的距離。
商業模式可以套用,資源不夠,就是硬傷了。
OK,首都國資牛,那民營商用衛星,哪座城市牛呢?
不好意思,還是北京……
目前中國叫得上名字的四家商業衛星,銀河航天、九天微星、天儀研究院、微納星空等新興航天企業,都是北京民營企業。
2019 年,銀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最新估值超過 50 億元,是國內商業航天賽道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之一!
九天微星則野心極大,想要推進構建由 800 顆低軌小衛星組成的網際網路星座。像極了馬斯克的星鏈以及亞馬遜的衛星艦隊,顯然是想和國外巨頭叫板。
不論軍工還是民營,橫看豎看,北京毫無疑問已經半踏上了衛星的「鐵王座」。
僅憑企業數量下定論,也許有些片面。
那就看看肌肉和錢包——硬科技實力以及科研投入。
《2017中國城市硬科技發展指數報告》明確指出,排名內的24座城市在技術發展水平上具備顯著的階梯性,而北上兩地就是這道階梯的最上端,傲視群雄。
整個指數根據八大領域進行評比,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航空航天。
只有硬科技實力強,航空航天,才可能強!
而看2018年各省市研發投入的情況,北京名列第三,佔了GDP的6.17%,前十中無人出其右。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現在,從商業角度來看,北京佔據了全維度的優勢:政府投資意向、企業盤子、技術支持……
當然,從長遠來看,產業發展起來以後,全國各個地方中將形成聯動、共同發展。
只是現在,在衛星產業,乃至航天產業上,北京勝券在握。
各位,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