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我這輩子都在尋找,尋找能解釋這個善良又殘忍、美麗又讓人困惑的 世界。一個囊括萬物的理論來解釋現實的性質,現實從哪裡來,我們又為何 存在。」 史蒂芬·霍金是繼愛因斯坦後又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21歲,是霍金人生的分水嶺。在與病魔鬥爭的同時,他始終保持著活躍的思維和風趣幽默的人生態度,堅持創新研究——提出霍金輻射,創作激勵無數人走上科研道路的《時間簡史》,對黑洞、引力波、「超變換」不斷探索……他不僅是光芒四射的學術明星,還打通更多人生面向,成為全世界的精神榜樣——影視劇中的角色客串,倫敦帕運會上的亮相,利用自身影響力為正義、人權以及人類未來發聲……
今天,1月8日,是霍金的誕辰。讀一讀這本剛剛引進中文版的《霍金傳:我的宇宙》,不失是一個好的選擇。《霍金傳:我的宇宙》的作者凱蒂·弗格森,與霍金結識30多年,在霍金本人及其家人、親密夥伴的鼎力協助下,創作了這部完整記錄霍金一生的經典傳記,這也是史蒂芬·霍金生前唯一親自授權的個人傳記。
在書中,作者追溯了霍金1942年出生到他出席霍金2018年的葬禮,寫出了身為兒子的霍金、身為父親的霍金、身為丈夫的霍金、身為科學家的霍金、身為殘疾人霍金……的日常生活、婚姻情感、科研教學、寫作、客串影視劇角色。
在講述霍金那些偉大的科學成就外,作者還向我們展示了與兒子玩捉迷藏的父親霍金,方程式解釋不了愛情的丈夫霍金,在辦公室門口掛著「請安靜,老大在睡覺」的科學家霍金……有最平凡的霍金,也有最偉大的霍金,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擁有非凡成就和世俗煩惱的本真霍金,在描述霍金的私人生活和科普他的科研理論之間找到了精妙的平衡。
在作者看來,霍金的偉大並不僅僅在於科學研究,而在於他意志堅定地意識到「生活是值得享受的」。
2018 年 3 月 14 日,霍金去世了。這個消息通過電話、簡訊和郵件擴散開來,最終媒體和全世界都得知了。 他的三位子女在 3 月 14 日發表的聲明裡寫道:「他說過『如果沒有你愛的人,這個宇宙也算不上什麼宇宙了』,我們會永遠懷念他。 」
《生活大爆炸》為了紀念他,專門拍攝了一段情節,未在電視上播放,但傳到了網上。在這段視頻中,謝爾頓和艾米打開了一份結婚禮物,並激動地發現這是史蒂芬·霍金送的。禮物是一塊精美的懷表,上面刻著「你娶了艾米,我真的很開心。是時候了」。
精彩節選:
2018年3月31日,周六,劍橋
在這個乏味、清冷的早上,雨滴零零散散地落在人群身上,他們站在欄杆後面,等待史蒂芬·霍金出殯的車隊經過國王大道。有幾位特邀嘉賓也會沿著這條路線前進,但收到葬禮邀請的人都從另一個方向趕來,從格蘭特旅社橋或是三一路,跨過悶熱、潮溼還刮著風的卡姆河。他們邁上議事廳路的層層臺階,走到議事廳後面一個臨時用作安保的大帳篷裡,出示邀請和身份證明後,他們穿過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門口旁的街道—街道這時意外地安靜—進入聖瑪利亞大教堂,建於中世紀的大學教堂。
教堂裡的燈光很昏暗,即使沒有太陽,聖瑪利亞大教堂的彩繪玻璃也十分明豔。陳列的花卉是復活節花,因為第二天就是復活節了。霍金的家人、大學官員以及參與籌備葬禮的人預留了幾個位子,還有一片區域留給了霍金的護工們。不過護工們更喜歡跟其他人在一起,所以座位幾乎可以隨意選。熟悉霍金面部表情也見過霍金用面部表情和他們溝通的朋友,看到葬禮小冊子封面的照片都會心一笑。霍金的表情是「快點完事吧」的意思。講臺旁還豎立著一張照片:把霍金在辦公室門上掛了許多年的一張照片放大了,那是他在零重力飛行時,擺脫輪椅在空中自由飛翔的照片。
葬禮的遊行隊伍抵達之前,他的朋友們低聲交談著,嗡嗡的談話聲伴著一系列霍金喜歡的音樂—莫扎特、巴赫、漢德爾、孟德爾頌、格裡格、庫普蘭、維耶那、豪威爾斯和霍洛威(不過沒有華格納)。13時45分,鐘聲敲響時,所有人都安靜下來了。鐘聲響了 76 下,象徵著霍金 76 年的生命旅程。
鐘聲敲響最後一下時,教堂前門外傳來了奇怪又無法辨認的聲音,像是海浪在拍打滿是石子的沙灘,濺起浪花的聲音,過了一陣子大家才明白過來是外面沒有邀請函的人們在拍打霍金的棺材,這是劍橋的人們優美又感人的告別方式。
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的門衛將家人獻的花籃抬到了教堂前面,擺在過道一側,另一位門衛把花圈擺在了另一側。過了一小會兒,牧師卡羅琳·哈蒙德博士、凱厄斯學院院長帶著遊行的隊伍走進了教堂。六位抬棺人—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的大個子門衛 —抬著一口簡單的木棺材,上面擺了一個巨大的百合花圈,花圈上還有一張卡片,上面有小孩子的筆跡,「致爺爺」。他的家人走在棺材後面,史蒂芬的長子羅伯特獨自走在前列,後面是他的妻子卡特裡娜,還有他們的兩個孩子喬治和羅斯,即史蒂芬的孫子孫女。他的長孫,史蒂芬最愛的威廉並沒有在隊列中。羅伯特一家後面是女兒露西和史蒂芬的妹妹瑪麗,之後是霍金的兒子蒂莫西和簡,以及史蒂芬的妹妹菲利帕,還有她的丈夫。遺憾的是,史蒂芬的第二任妻子伊蓮沒有出席。
葬禮開始,哈蒙德博士讀了五段《聖經》的摘錄,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的唱詩班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這是傳統安魂彌撒的一部分。史蒂芬·霍金的葬禮開始了 —雖然這一天早就提上了日程,但大家卻依然不願相信。
約翰·鄧恩和約翰·亨利·紐曼朗讀了輓詩;馬丁·裡斯非常應景地朗讀了柏拉圖《申辯篇》中的《蘇格拉底之死》;埃迪·雷德梅恩朗讀了《舊約:訓道篇》第三章第一節至第十一節,開頭是「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後面的句子全部是「…… 有時」—對於一個花了許多時間思考時間、構建時間理論的人來說,也很合適。20 世紀 80 年代霍金帶的研究生費伊·多 克朗讀了悼詞。
哈蒙德博士在講話中回憶道,霍金說「上帝是非常高超的數學家」是 1995 年,他們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悼念保羅·狄拉克。狄拉克認為這也許就是數學之美、宇宙中物理法則之美的根源。
羅伯特·霍金的悼詞很精美。他在結尾面向著父親的棺材,說了自己會多麼懷念他,自己有多麼愛他。
葬禮上演唱了兩首頌歌:《他面對災難依然勇敢》—基於約翰·班揚1684年版歌詞改編的《天路歷程》頌歌;葬禮結尾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耶路撒冷》,歌詞改編自威廉·布雷克的一首詩。
當天的葬禮上還播放了一首精心挑選的頌歌—由謝麗爾·弗蘭西斯-霍德創作,部分歌詞由霍金在自己 75 歲生日上創作—《夜空之外》。唱詩班還演唱了沃恩·威廉士的《雲冠之塔》、羅伯特·拉姆西的《睡吧,孩子們》,以及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的《主的祈禱》,這首歌沒有用英語演唱,而是用了古斯拉夫語。
在《主的祈禱》之後,告別遺體時,埃迪· 雷德梅恩誦讀的詩句再次迴蕩: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他魂歸故裡,弔唁者走上街頭
而後塵埃終將落定
史蒂芬·威廉·霍金,安息吧。
祝福的話語結束後,抬棺人將棺材抬下過道,這時教堂裡響起了鋼琴演奏的爵士風格《帶我飛向月球》,大家都吃了一驚,因為流程裡沒有這一項,不過大家都欣喜地想起了霍金那些有意思的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