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航空工業「聚焦主責主業、決戰決勝2020」的火熱現場,很多人肯定會首先想到科研生產一線。其實,外場也是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戰場」之一。派精兵強將進外場,讓優秀的年輕人到外場去接受錘鍊,成為航空工業服務好客戶、鍛鍊好隊伍的重要方法。衝鋒在外場一線的航空人,以實際行動詮釋著航空報國初心,踐行著航空強國使命,展現出了航空工業以客戶為中心,不畏艱辛、勇於擔當的精神面貌。
雪域高原上的熱情
坐標:雪域高原
單位:航空工業試飛中心
任務:發動機高原試飛
那天凌晨4時,月明星稀,航空工業試飛中心某發動機高原試飛車輛匆匆從西安閻良出發,義無反顧地奔向雪域高原。試飛人背負著行囊,帶著滿心期許挺進祖國之巔。
歷經兩天的長途跋涉,大家終於抵達了本次試驗的第一站——海拔2840米的格爾木機場。剛到賓館,放下行囊,課題人員就迅速投入工作,與飛行機組協調任務,介紹試驗方法、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措施。
為了確保試驗萬無一失,課題組人員張浩、翟亞浩早在一個多月前就開始了技術準備,深入分析以往高原起動數據及所出現的問題,與發動機研製相關單位協調處置方案,反覆推演起動試驗流程,分析試驗風險點,制定處置方案。
高原起動,是航空發動機設計定型階段的重要考核內容之一,其起動性能反映了發動機對高原壓力環境的起動適應能力。發動機的成功起動,是進行所有試驗科目的前提。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上高原,在格爾木,大家陸續出現了高原反應,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
按照計劃,大家首先要在格爾木機場進行試驗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試驗機槳葉的安裝以及一些檢查工作,這在高原就沒那麼輕鬆了。幾十千克重的槳葉顯得異常沉重,需要課題人員配合地勤人員抬起槳葉,爬上2米多高的梯子,每一步都是那麼的沉重。第一片槳葉的安裝往往是比較關鍵且比較費時的,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尤其是槳葉末端的人需要控制槳葉各個方向的移動,是最耗費體力的。不巧的是,這天正好起風了,更增加了這項工作的難度。平日裡可能兩三分鐘就能安裝好一片槳葉,這次卻花費了半個多小時,進行了近百次槳葉的移動。安裝完成後,大家早已是氣喘籲籲。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續的安裝速度有所加快,當天完成了試驗前所有的準備工作。兩天後的試驗中,當機組人員給出「起動成功、一切參數正常」的手勢時,大家懸著的那顆心終於放了下來,試驗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幾天的努力沒有白費。
結束前期格爾木機場的試驗任務後,大家又奔赴高原試驗的終極之站——地處雪山深處的某高高原試驗場。這裡空氣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60%,4000多米的高海拔在無形中給所有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風雲突變的氣候和強烈的紫外線讓許多人都望而卻步,卻擋不住航空試飛人的行程。
正式試驗這一天,天晴得像一張藍紙,幾片薄薄的白雲像被陽光曬化了似的隨風緩緩浮遊著,試驗人員無暇欣賞這高原所獨有的美景,試驗流程已經填滿了他們的思緒。他們深知,高原的起動試驗是本次高原試驗的重中之重,是對發動機起動能力的終極考驗之一,極有可能出現超溫、喘振甚至熄火等異常情況。
機組人員執行起動程序後,發動機開始工作,但發動機轉速上升較慢,而發動機排氣溫度持續升高,接近限制值,大家手裡都捏了一把汗,隨後張浩根據起動過程中的參數,很快給出了詳細原因並建議可繼續進行試驗。機組人員繼續執行起動程序,當熟悉的發動機聲音響起,課題人員凝重的表情釋然了,內心抑制不住地高興。當機組人員給出發動機起動成功的手勢時,所有人都興奮異常。
前前後後幾個月的高原試飛讓某發動機試飛團隊每一個人都出現了高原紅。攻關克壘,所向披靡,他們在極限中突破自我,在細緻中創造歷史。他們讓航空報國精神馳騁在雪域高原。而這精神,在航空試飛人的心中,永遠不會褪色……
披星戴月伴成長
坐標:江西南昌
單位:航空工業洪都
任務:外場試飛保障
「凌晨1時,對講機裡傳來本次飛行任務最後一架次飛機飛行報故的消息。下一場飛行任務6個小時後就開始了,大家都在努力,抓緊時間排故,爭取不影響下一場飛行。大家奮戰到了凌晨4時。」這是航空工業洪都某外場設計人員龔明陽成長日記中的一句話,讓人眼眶為之一熱。
這是龔明陽在外場保障的第二個年頭,他感覺在外場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
隨著凌晨5時鬧鐘的響起,外場保障人員的一天就開始了。經過簡單的洗漱準備後,大家到樓下集合,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乘車進入外場。
抵達外場後,各專業保障人員會立即參與到飛機狀態的檢查中,並與用戶及時進行溝通,確認每一架飛機的狀態是否正常,遇到問題立即處理,儘量不耽誤當天的飛行。
早上7時,發動機陸續發出轟鳴聲,一天的飛行正式開始。座艙裡的飛行員、地面的機務人員、塔臺的指揮人員以及外場保障人員的精神都進入到高度集中的狀態,大家密切關注著飛機的狀態,隨時準備處理各種突發情況。如果飛行中出現故障,相關專業人員會迅速趕到現場,與機務人員搜集故障信息,待飛機降落後,向飛行員確認故障現象,並結合故障現象通過分析飛參數據作出初步判斷,經現場討論後,對故障原因進行快速定位、快速處理,保障當天的飛行順利完成。
外場故障處理需要快速確認故障樹、制定排故方案,針對排故方案逐條向用戶解釋,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排故方案,聯繫備件,確認故障件是否在商保期內,並確認故障件的處理。
下午1時左右,隨著對講機中傳來最後一架飛機已落地的信息,上半場的飛行暫時結束,飛行保障人員到每一架飛機前同機械師確認當天飛機的工作情況,並對異常情況進行處理。下半場的飛行一般在下午5時開始,同上半場一樣,完成飛行前準備後飛機開始夜航,飛機通常飛行到凌晨1時30分,飛行保障工作就持續到更晚了。期間設計人員還與機務、指揮人員共進夜宵,以保持精力和體力。
從早上5時到下午14時,從下午17時到凌晨2時,保障人員一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8小時,休息時間僅為6小時,這還是在故障能快速處理的情況下,如果在最後一批最後一個架次出現故障,則需要在休息的6小時內加班將故障排除。外場工作時間長,任務量大,且直面用戶,保障人員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溝通能力,還需要強健的體魄和頑強的意志。
龔明陽感慨,外場保障工作對大家而言既是一個考驗的過程,也是一個鍛鍊能力的平臺,能使人快速成長。
精心保障衛「戰鷹」
坐標:湖北某地
單位:航空工業武儀
任務:保障部隊訓練
前不久,航空工業武儀接到某部專項保障任務。為保證任務的順利遂行,採取了主動對接客戶需求、快速統籌分解目標、各單位協同發力落實三維聯動保障模式,各環節需要分工協作,對各部門的準備工作和響應速度提出了極高要求。
接到任務後,公司快速反應,明確由市場與客戶服務部牽頭,技術中心、營運管理部、102車間、108車間分工協作的組織架構。為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市場與客戶服務部前期與機關、任務單位進行了兩輪現場對接,技術中心專家樊孝英兩次赴現場溝通、協調,了解用戶需求。
用戶現場提出既要保證產品質量,又要確保產品使用後恢復完好,減少訓練損耗。為此,公司組織技術團隊開展了試驗論證工作,制定了詳細的試驗方案,同時搜集了大量實驗數據,緊急加工了一批專用保障工具。根據野外環境,制定了詳細的服務保障方案,從一線保障、包裝防護、物流運輸、時間控制、操作方法、後方支持等方面進行了周密安排。外場服務保障期間,營運管理部緊急協調,提前安排加工出一批專用保障工具並交由用戶試用。同時安排技術中心張陽和108車間劉浩隨部隊在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和現場保障。他們根據部隊作訓安排,每天早上5時就起床準備,乘車1個半小時到達訓練場地,全程伴隨保障。由於現場環境簡陋,無任何遮蔽,保障人員的工作檯都是臨時用紙盒搭建,工作時往往是席地而坐。當時的湖北,氣溫正是峰值,在炙熱的陽光下,短短3天的現場保障,兩人的皮膚已被暴曬得黝黑髮亮。儘管如此,他們也毫無怨言,除了現場指導保障,他們還耐心解答用戶提出的各類問題,同時及時反饋現場的情況及進展,保證了產品的順利返廠。「以客戶為中心」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句口號、一個標語,而是行動指南、攻堅克難的動力。他們深知,他們背後還有公司的重託,還有為他們提供支持的兄弟姐妹,讓「客戶滿意」是他們共同的願望、共同的追求。
102車間開鎖器總裝班負責後方保障,產品返回後要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由於部隊現場的訓練安排受天氣影響,變化較大,導致產品返廠的時間、數量以及次數不固定,需要車間隨時待命。在車間主任劉明哲的全力支持下,車間上下不講條件,全力配合,順利完成了保障工作。一次產品預計晚上10時左右才能返廠,他們全體堅守崗位,一直奮戰到凌晨3時才結束當天工作。
此次外場服務保障工作零差錯,圓滿完成了前期的既定目標,得到了部隊的一致好評,也為後續公司開展此類大規模訓練任務積累了寶貴經驗,有助於公司服務保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