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勁是什麼勁?
不久前,聽一位練家標榜其家師的絕世武學「凌空勁」,玄妙之極。
此前在雜誌、電視、網絡等媒體上已相繼領略過類似的大師、高人的精湛表演。我對一揮手徒弟就飛出丈餘遠,一個眼神就令人驚悚得步步後退、節節敗北的操練深感困惑,不禁要問:難道凌空勁力便是這般?
到底有沒有「隔山打牛」似的凌空勁?這個論題讓我想起了亙古傳揚的飛簷走壁似的輕功勁力。有的朋友在武俠小說中看到這樣的描述:某大俠一個腳尖點地,人已飛過幾十丈高的屋簷,可了不得,如同神仙騰雲駕霧般,那才叫一個「酷」,可以與《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媲美了。到了近代,仍有人相信有一躍數丈高的「神人」。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證明,世界上彈跳最好的人是20世紀初期,國際奧運會時一名美國運動員尤裡。尤裡在立定跳高項目中獲得最佳紀錄——冠軍紀錄1.65米。若按照某些人的謬論——人可以跳躍數丈,那麼這項紀錄至少也得有二三十米的高度,絕不會是1米多。由此可以想像,那些武俠小說裡的誇張之辭絕不可信以為真。所謂的身輕如燕、飛簷走壁等輕功,不過是文學化的藝術渲染與加工,不可憑空想像其真實性。
聯想到楊式太極拳中凌空勁的問題,許多人問「凌空勁」到底是一種什麼勁力?世上有沒有凌空勁?無論從字面含義還是從具體操作看,或許有這種勁力,只是今人還未見到。平素以訛傳訛的「凌空勁」絕無可能,至於古之武學大師所說的那種凌空,是未達到至高境界的普通習練者很難理解到的一層的斷語。
凌空勁是神明的高級層次。老一輩武學大師之所以有較高造詣,皆系聰明人下笨功夫,勤學苦練的結果,譬如永樂年間楊露禪、武禹襄等諸多太極前輩。今人由於存在客觀因素所限、自身悟性悟力不同、生活條件各異、個體體質差異等諸多因素已很少有人能練到此類功夫的上乘。這種依據陰陽互根、互濟之自然變化原理,應心應物,隨心所欲,以至上升到空無虛無的境界,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在接觸中調整周身勁力,使上下、左右、內外達到完整合一,並在一方僵勁、拙力出現時,佔儘先機,以混元氣擊打對方,使對方在全無知覺、意識懵懂不清時被彈出圈外的現象,是一種高質量的機體松透、凝練,意、氣、神及內外三合的整體勁力的體現,也是一種超乎想像的微磁場、正能量。被打之人如同被微波電到,周身未有絲毫不適感,舒舒服服地出了陰陽圈。有太極拳論曰「『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之拳家,練的是神意,打的是內功,不在乎拳腳架式。
什麼是真正的高妙凌空勁?以武學的解釋,所謂凌空,指全身虛無,無僵勁、拙力,內三合、外三合完全整合為一。通體達到透空,不用粘黏連隨地往復揉手(一觸即走)而果敢地打出的斷勁,這種內勁就是內功的混元勁力,以強勁內氣功的物質基礎形式透出體外,達到雖無體物的粘著接觸,而致人飛出丈遠,就是我們許多人求之不得,不易被眾人接受的「凌空勁」。修煉到如此境界,實屬不易,故今人平素難以見識。相傳古之武學大師有修煉成功者,而今人亦不曾見識(或認為已經失傳)。
時下所傳說的「凌空勁」,多半是被神化的「隔山打牛」之勁道,目下許多「師傅」與徒弟兩相默契配合,裝模作樣地打出一個倒地式、彈躍式,純屬表演,賺噱頭而已,不足為信,談不上勁,只能說是技巧而已,更稱不上是上乘的「凌空勁」,只不過是推手入門功夫中最基礎的引進落空,聽出對方拙力而發的勁力罷了。
當然,確有凌空勁練成者,抑或不願炫耀所成,以至外人不知。那麼,還是有一些疑問:倘若人們能科學、求實地證明凌空勁到底是一種什麼勁力,從而更好地促進現代武術發展,弘揚武術理念,對社會、對全人類豈不都是大好事嗎?
時下怎樣可以練就凌空勁?下面幾種方法供與行家商討,或有高妙者有所成也說不定:
首先,練功的目的在於養精氣神。太極拳旨在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使人聰明智慧。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醫、儒、釋、道均有涉獵,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養性」,釋家「四大皆寶」、「清心寡欲」,道家「性命雙修」、「身心俱在」,太極拳旨在練意、練氣、練神與人體三要素「精氣神」相輔相成,故延年添壽之精為要義,得之強身,失之夭亡。醫學將精歸於腎,精足腎足,腎系命門所在。
氣指呼吸,一秒鐘也停滯不了。神指大腦,亦指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髓、脊髓及周圍神經系統。長期用腦的文學工作者、企業高管及科技工作人員,在過度用腦的情形下極易造成大腦皮層的緊張疲憊感,產生睏倦、精力不濟感,為徹底休息大腦,排空雜念,應經常意守丹田,入靜求放鬆,使大腦充分休養。
其次,太極拳內功功法是根據人體內的陰陽循環規律,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一種健身強體的運動功法。通過內三合(精、氣、神)與外三合(眼、手、身)的統一,使全身筋骨、肌肉、血液循環、百會及精氣神統一,激發人體潛能,這也是內功功法的基本條件。
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總結一句話就是,以意領氣,隨著意識的指引牽發而領勁,配合一致。
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每一舉動,須協調一致,有利於發力與架子的端正。
只有內外三合的整體統一,才可能以意導氣,牽動外形的走架,使身輕靈、神意足,從而達到意動而身動。
實質上,太極拳發勁有很強的技擊作用,同時它以意氣為主領,即以意為誘導貫穿於每一個起落、進退、動靜轉換動作中。氣是運行肌肉血液、內在臟腑的介質,以此疏通筋骨、收縮肌筋做到「氣生力,氣運意」。拳論中「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把氣的重要性闡述得再明白不過了。古之亦有「意氣君來骨肉臣」之說。
不難看出,意為第一君,負責發號施令,氣為第二君,專職氣機的導引,在大腦、神經系統的號令下執行對骨骼、肌肉、筋鍵、韌帶等臣屬的動作。鑑於人體系統的複雜性、多樣性,勞逸結合必不可少,該休息的時候必須休息。緊繃的神經易斷,超負荷的勞作易損害健康,適度的放鬆是必要的。極松透才極堅剛,沒有松沉毋談剛韌。太極拳的放鬆、舒緩、綿綿不斷、透空,完全順應人體的自然規律。
旨歸:太極拳無處不在,存在於生活中,是一種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的拳術。太極為圓,人體也應設想為一個球體,且為一個充氣的皮球,在外力施加時,加一斤就有一斤的反彈,加一兩就有一兩的反彈,加一錢就有一錢的反彈,全在於借力打力,靈敏慧悟。
太極拳是老祖宗留給後代的珍貴財寶,在養生保健、強健體魄上百益而無一害,且不分年齡段,身體羸弱或堅剛者,都能在太極拳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鍛鍊,均獲益匪淺,這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凌空勁力練成與否,尚在商榷,希冀後生人俊能夠尋覓到這上乘功夫的秘訣,為國家研究太極拳的真諦提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