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兩天紅米Note9Pro發布後,引發了很多爭議。主要是以下兩種聲音:處理器性能太弱、帶不動一億像素;一億主攝用在千元機上意義不大,不如提升CPU實在;
但很多人都忘記一個關鍵的地方,那就是紅米Note9Pro的拍照並不強。主攝相比小米10系列有所閹割,而副攝基本都是湊數鏡頭,那麼它到底能不能改善用戶的拍照體驗呢,為此小編特意花了2天時間來寫這篇文章...
相機參數
首先來看看小米/紅米今年幾款比較熱門的手機:紅米Note9Pro、小米10青春版、紅米K30至尊版、小米10Pro、小米10至尊版。
不難發現,2000價位的小米/紅米手機都有很明顯的缺點:
1.紅米Note9Pro沒有長焦鏡頭、廣角鏡頭也比較平庸,只有主攝撐場面;
2.小米10青春版主攝一般,廣角和紅米Note9Pro差不多,只有潛望長焦鏡頭比較凸出(自拍也是最好的);
3.而K30至尊版的四攝都不差,但也都不好。主攝是IMX682傳感器,中規中矩;廣角升級到了1300萬像素,但是底太小;微距鏡頭是K30Pro上的500萬像素微距,還算不錯,最後還有一個湊數的200萬像素景深鏡頭。
可以看到,小米對手機相機的成本控制做的十分到位,說人話就是「刀法精湛」。低於4000的手機基本沒有太全能的,即使是小米10,也閹割的十分嚴重(一億+1300萬廣角+200萬+200萬)。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向以性價比著稱的小米,都會在拍照上如此閹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主攝鏡頭
先來說說主攝成本,首先說一下最頂級的三星HM1 CMOS,根據S20U上的來看,其模組成本為107.5美元,折合人民幣707元。不過這個價格包含的是S20U上的四攝,單獨的主攝成本並沒有這麼高,差不多是60美元左右,大概394元人民幣。
而小米10的相機成本是67美元,折合440元人民幣,單獨的主攝(HMX)大概是45美元左右,約合296人民幣。
由於外媒目前還沒有對紅米Note9Pro進行拆機(因為HM1和HMX的成本都是該外媒公布的),所以暫時不知道HM2的售價。不過根據HM2和HM1的參數來看,價格應該不會太便宜,大概在40美元左右,折合263元人民幣。
這裡要說的是,價格只是大致的範圍,因為美元匯率是不固定的,而且零部件的價格也會因出貨量的增加而有所下調(極少數情況會漲價,比如三星工廠著火)。
廣角鏡頭
然後是廣角鏡頭,紅米Note9Pro和小米10Pro的是兩個極端。Note9Pro上的廣角鏡頭是最低端的800萬廣角鏡頭(再差就成馬賽克了),而小米10Pro上的是2000萬像素廣角,型號為IMX350。
PS:華為Mate20Pro就是用的IMX350當做廣角傳感器,而魅族16s的長焦用的是IMX350。
根據小米10青春版(800萬像素廣角,OV8856)的價格來看,紅米Note9Pro上這顆廣角CMOS的價格差不多是1.5美元,約合10塊錢。
微距、景深鏡頭
至於微距鏡頭和景深鏡頭,紅米Note9Pro上的都是200萬像素,基本可以當成贈品,更別說成本了。
(IMX350這顆CMOS早在一加5就有廠商用了)
成本稍微高點的是紅米K30至尊版上的500萬像素微距,不過CMOS成本也不高,基本可以忽略(即使iPhone12上的主攝成本也不高,只需要8美元)。
鏡頭成本
然後好好說說鏡頭,前面說到的成本,基本都是CMOS的成本,而手機的攝像頭主要是由鏡頭+CMOS組成的。
很多媒體以及機構都不提鏡頭成本的原因有很多:
1.手機上的鏡頭大多是廠商自己研發的(或者直接買供應鏈技術),成本不好預估;
2.鏡頭成本相比CMOS成本低很多,即使是頂級的主攝鏡頭成本也不高;
3.鏡頭對成像的影響遠不如CMOS大,就像堅果R2。雖說相機的研發投入遠不如小米,但是用上了和小米10一樣的三星HMX傳感器,所以主攝的畫質並沒有落後太多(但是場景優化差了很多)。
而廠商經常提到的6P或者7P鏡頭又是什麼?
眾所周知,數位相機的鏡頭是由多片鏡片共同組成的,根據具體功能和作用又會分為不同的鏡頭組。
拿索尼FE 24-70mmF2.8 GM這個鏡頭來說,它有13組18枚鏡片,也就是說這款鏡頭共有16枚鏡片(因為有兩個ED鏡片不計算在內),這16枚鏡片又分為13個鏡頭組。
而現在手機的鏡頭組通常為6片、7片、甚至8片,其中6片標為6P,7片則為7P。這裡要說的是,由於不同的廠商、不同的產品採用的技術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單純以鏡片數和鏡頭組來判斷鏡頭的素質。
(東莞某光學廠商)
而且鏡片的材質也很重要,鏡片有玻璃和塑料兩種。玻璃的透光率更佳、光學性能更好,在成像質量上有更大優勢。不過玻璃透鏡的成本較高,可塑形能力也沒有塑料強,所以很多低端手機採用了成本相對低廉、製作難度更低的塑料鏡片組。
至於蘋果前幾年宣傳中的藍寶石鏡頭,其實只是鏡頭最外層的「保護玻璃」,只是鏡頭的抗磨損能力更強...
PS:在前幾年,手機的光圈大小也被很多廠商當做營銷賣點。因為光圈越大,可以到達傳感器的光線也就越多。
所以在弱光環境下,大光圈手機的畫面亮度也會更高。但隨著CMOS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光圈的差距也就形同虛設了(光圈再怎麼設計也就那麼大,但是手機上的CMOS不一樣,用一英寸的底都有可能)。
潛望鏡頭
最後來說說潛望鏡頭,其實潛望鏡頭應該算在長焦鏡頭裡,但小編還是覺得值得單獨說一下(即使Note9Pro沒有潛望鏡頭)。
這裡還是拿相機來舉例(因為比較直觀),上圖是一顆20mm焦距、F/2.8光圈的廣角定焦鏡頭,可以看到鏡頭的高度很窄。
然後這張圖是一顆100mm焦距、F/2.8光圈的長焦定焦鏡頭,可以看到這顆鏡頭的體積大了很多。
要理解這個原因,首先要知道鏡頭的基本原理。目前的鏡頭成像可以把它看成小孔成像,成像位置是在鏡頭的焦點附近的。
物體離得近的時候,就需要短焦距的鏡頭成像;物體離得遠的時候,就需要長焦距的鏡頭成像,要想拍清楚遠處的東西,就需要長焦距。
同理,既然要長焦距,那需要的鏡片組也就越多,鏡頭也就越厚。
我們的人眼也可以看成類似原理,只不過我們的「鏡頭」(晶狀體)不能換,所以大家在玩手機時還是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而近視和遠視的原理也很簡單了,就是我們的「鏡頭」厚度發生了變化,所以才會模糊。
PS:關於人眼是定焦還是變焦鏡頭,這裡不過多討論。因為相同的問題在某乎已經吵得不可開交了,這裡不過多延伸,還是老老實實討論手機吧。
另外,這裡不討論光圈的因素,實際上光圈越大,鏡頭的體積也會相應增加。
從上圖也能看到,同樣是20mm,F1.8光圈的鏡頭要比上面F2.8的鏡頭大幾倍(所以手機上的長焦鏡頭都是f/3以上)。
說回手機,由於手機的厚度是有限的。所以在潛望鏡頭出現之前,大多數手機都只有2倍光學變焦,像iPhone12Pro Max這種頂級旗艦也只有2.5倍光學變焦。
光學變焦是通過物理光學手段來變焦,相機上就是變焦鏡頭的原理,通過鏡片的移動來變焦;手機由於厚度有限,只能通過切換不同的鏡頭來變焦。
而數碼變焦是軟體手段來變焦,就像我們拍一張照片,然後手動放大一樣。
但這並沒有難倒手機廠商,手機廠商根據潛望鏡的原理,在手機上設計出了潛望式鏡頭。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將原本豎直的鏡頭橫放,大大降低了手機的厚度。而且還能將原本的2倍光學變焦(50mm焦段左右)提升到5倍(120mm)左右,更有甚者提升到了10倍。
不過這麼做也有幾個缺點:
1.由於CMOS是豎直擺放,所以傳感器沒法用太大的,在畫質上肯定不如主攝;
2.太佔用手機內部空間,一個潛望鏡頭最多佔了整個相機模組50%的空間,所以很多旗艦為了做大電池直接放棄了潛望鏡頭(比如小米10Pro);
3.對廠商技術的要求太高,即使都是潛望鏡頭,小米10至尊版、三星S20U、華為P40Pro+這三臺手機都有很大差距;
4.光線強度在稜鏡反射時候會出現較大程度的衰減,所以同樣的傳感器,潛望式鏡頭在暗光下的表現相對較差。
這裡吹一下華為,在潛望鏡頭上實現了「彎道超車」。可能華為知道,CMOS再怎麼定製,也是提升有限,所以在鏡頭上同樣花了很大的功夫。
(潛望鏡頭讓手機實現了「實時光學變焦」)
即使P40Pro+的長焦只有800萬像素,底也只有1/3.6英寸,但長焦效果依舊是目前手機中的第一(因為有一個80mm焦距長焦鏡頭,一個240mm超長焦鏡頭)。
對比就能發現,華為的潛望鏡頭是堆料最猛的。雖說CMOS是N年前的IMX520,但是焦距達到了恐怖的240mm...
和其他手機不同,華為P40Pro+的潛望鏡頭經過了五次光學折射,所以才實現了240mm的超長焦距。
對比三星S20U可以看到,即使三星的長焦CMOS是索尼IMX586(4800萬像素、1/2英寸的底),但細節依舊不如長焦只有800萬像素的P40Pro+。
所以在潛望鏡頭方面,鏡頭的重要性遠大於CMOS(主攝和廣角就不同,主要看CMOS)。
PS:OPPO下一代潛望鏡頭也只是135mm焦距。
總結
說到最後,大家應該懂了手機廠商的糾結之處。
廠商也不想盯著拍照不放,但是手機上難以找到其他賣點了(因為電池、快充、CPU等配置都大同小異,沒有特色),只有拍照可以打打差異化(而且相對來說研發投入不用沒那麼大)。
(紅米Note9Pro後置四攝參數)
(realme Q2Pro後置四攝參數)
但受制於成本,拍照方面也不能太過於投入。只能像Note9Pro這樣見好就收,主攝比較高端,但副攝全是標準的千元機配置(800萬+200萬+200萬)。
因為相機的優化、鏡頭的研發都要成本,後續還要提供軟體更新,這些對廠商來說都是不小的開支。
(vivo微雲臺)
所以別說讓Note9 Pro加入光學防抖了,能用上中高端CMOS都很不容易了...
就拿魅族來說,當初用虹軟算法吹了整整一年。也確實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16th、16x、16s這些機器的拍照在當年確實能進安卓前列。但隨著虹軟的拉跨,魅族17沒能繼續前代產品的輝煌(也是因為沒錢了,沒有上光學防抖,而且CMOS也是中規中矩的IMX686)。
(P40Pro+的內部有5枚攝像頭)
當初雙攝的時代,只需要優化2顆攝像頭,成本還不算高。但如今清一色的四攝、五攝,優化+硬體成本是當初的N倍,所以3000元以下的手機副攝都是清一色的湊數。這也導致了用戶想要拍照好的手機,就必須買旗艦機這一現象。
(小米10Pro四攝無一湊數)
要知道3-4K價位的小米10、Ace2、iQOO5、Find X2都是清一色的副攝湊數,只有加錢買小米10Pro、iQOO5 Pro、Find X2Pro才能獲得更好的拍照體驗(更不用說3000以下的手機了...)。
最後小編想說,高像素不一定能帶來高畫質,算法也不能彌補一切。只有在像素、傳感器、鏡頭、後期算法上做到面面俱到,本著「軟硬皆施」的態度,才能真正的做好手機拍照。
而關於開頭的問題,其實答案也很簡單:紅米Note9Pro確實可以改善用戶的拍照體驗。但是提升的又比較有限,因為廣角、長焦、微距等鏡頭沒有任何優勢(乞丐版四攝)。所以對中端機來說,它的方向正確與否還是有待商榷
(天璣820跑分:紅米10X 5G)
(驍龍750G跑分:紅米Note9Pro)
2000元以下的手機,想要極致的拍照體驗是不可能的。而拍照只能提升一半,然後還損失了性能,最後把自己弄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售價提升了幾百,性能卻沒太大變化)。
PS:驍龍750G的CPU單核比天璣820略強3-5%,多核落後天璣820 20%左右;GPU落後天璣820 60%左右,GPU甚至不如上一代的紅米Note8Pro(聯發科G90T)。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覺得中端手機應該主打拍照還是性能?
·END·
手機評測團
每日一篇深度好文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