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虹膜識別鏡頭設計

2021-01-15 騰訊網

摘要:隨著近年來圖像傳感器的快速商用化以及生物識別算法的發展,虹膜識別功能得以應用 於移動終端設備。獲取虹膜圖像是虹膜識別的關鍵一步,運用ZEMAX光學設計軟體設計了一款適用於手機的虹膜識別鏡頭。該鏡頭採用豪威科技公司OmniVision_OV2281傳感器,採用三片式 非球面光學塑料設計,F數為2.3,全視場角為34°,在1/2奈奎斯特頻率220lp/mm處MTF值均大於0.39,且系統總長僅3mm。根據ZEMAX像質評價方法以及公差分析結果可知,該鏡頭各項光學指標優良,具有像質好、體積小,質量輕、價格低、容易加工等特點。

關鍵詞:光學設計;虹膜識別;ZEMAX;光學塑料;非球面鏡頭

引言

在當今信息交互頻繁的時代中,相較於純密 碼、PIN碼等保護方式,生物識別技術因其特有的 優越性已然成為主流,其中虹膜識別技術因人體 虹膜的特徵具有唯一性、高防偽、長期穩定、非接 觸、極高的可靠性等優點。早期,虹膜識別存在 識別精度低、採集設備體積大等弊端,隨著近年來CMOS圖像傳感器集成能力的提高以及製造成本 的下降,虹膜識別技術得以應用於行動裝置終 端。在1993年,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Daugman教 授實現了一個性能較好的虹膜識別系統,並且創立 了至今在虹膜識別算法中仍在使用的DAUGMAN 核心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積分法找到梯 度變化最大處確定虹膜邊界。加拿大約克大學的Richard Wildes在1996年設計出基於Wildes算法的虹膜識別系統。在國內,2009年中科院自動化 研究所設計了虹膜分割定位算法以及虹膜特徵提 取算法,並且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都優於先前的 方法[5],基於這兩種算法,設計出遠距離的虹膜識 別系統,在精度上與近距離識別系統相近。

近幾年,虹膜識別功能逐步成為手機安全的標 準配置,國內主流為中科虹霸。主要參數為:支持 2 M、5 M、8 M傳感器,識別距離20 cm~40 cm,自 主研發的算法錯誤接受率小於百萬分之一,典型 產品為國美K1、U1。國外主流為三星手機,實際 應用鏡頭像素為200萬或300萬,典型產品為三星 S8、S9。虹膜識別技術的重要技術之一是虹膜圖 像的獲取,而虹膜圖像的質量由成像系統的成像 質量決定,從而影響識別的準確率和算法。

基於對目前市場上已有的虹膜識別鏡頭的性 能、優缺點等情況的了解,使用ZEMAX軟體設計 一款成像優良的手機虹膜識別鏡頭。該設計鏡頭 解析度等性能可滿足市場商用鏡頭要求,且具有 體積小、質量輕、成本低等優勢。

1 設計要求

1.1 傳感晶片匹配

現階段使用的圖像傳感器,一種是廣泛使用的CCD(charge couple device)電荷藕合元件;另一種 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器件。由於CMOS有著集 成性好、體積小、功耗低且價格低廉等特點[7],能 夠大規模量產,並且在圖像質量上已接近CCD傳 感器。綜合考慮,本設計應用豪威科技公司的 OmniVision_OV2281型號COMS傳感器,該晶片是OmniVision公司專為虹膜識別鏡頭設計,有效解析度為1920×1080 pixel,像素尺寸為1.12 μm, 經計算其奈奎斯特頻率為446 lp/mm。

1.2 設計參數

根據實際要求和優化方向綜合考慮,設計參數 如表1所示。

1.3 鏡片材料的選擇

虹膜識別鏡頭工作在紅外光區域,需要對850 nm 波段左右的紅外光有良好的透光率。作為手機前置鏡頭,要求體積足夠小,質量輕。光學塑料擁有 質量輕、成本低、量產型好等特點,因而經過參數篩選本設計使用ZEONEX 480R光學塑料,該材料對400 nm~900 nm波段具有優良的透過率,折射率與阿貝數較為合理,製造成本較低,適合大批量生產應用。

2 初始結構的選擇及優化

2.1 選擇初始結構

對於光學設計而言,初始結構的選擇尤為重 要,理想的初始結構是光學設計成功的一半。選擇初始結構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基於像差理論求出光學參數;二是選取專利庫中結構相近的設計,利用縮放功能得到初步的結構[8]。本設計選擇了後者,採用專利結構縮放法。通過查閱文獻,選 取專利號為US 9134508B2中一個結構作為初始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F數為2.8,鏡頭總長為3.45mm。

圖1.初始結構

2.2 優化過程

首先使用默認評價函數對初始結構的鏡片厚 度比以及像差進行修正,針對大小像差不同情況,應用不同的默認函數進行設置。本設計使用了各種操作數進行具體的限制優化,主要優化條件如下:1) 使用EFFL限制焦距,使用TOTR操作數限 制總長小於4 mm。

......

4 結論

基於ZEMAX軟體,設計了一款手機虹膜識別鏡 頭。該鏡頭採用豪威科技公司OmniVision_OV2281 傳感器,由3片非球面光學塑料鏡片組成,具體設 計參數包括:F數為2.3,全視場角為34°,工作距離 在280 mm~350 mm等,鏡頭總長僅3 mm。ZMEAX 軟體對像質評價結果顯示,在1/2奈奎斯特頻率 220 lp/mm處MTF值均大於0.39,光學畸變小於2%,相對照度高達92%,達到了虹膜識別鏡頭的各 項光學性能指標。公差分析結果顯示,MTF值穩 定、波動小,表明該設計鏡頭可進行實際加工制 造。本設計鏡頭性能指標可達到視場商用鏡頭的 各項性能,且具有長度短、質量輕,易於加工、成本 低等優點。

相關焦點

  • 聯想樂檬:虹膜識別手機 刷眼就夠了
    藉助這一技術,以往僅僅出現於007、碟中諜等系列帶有科幻色彩的高科技大片中的虹膜識別,將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這也正是作為晶片巨頭的英特爾為釋碼大華高調背書的最重要原因。   密碼從此斷舍離   眾所周知,移動互聯時代,如同手機、平板一樣,密碼儼然已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無法斷舍離的重要組成部分。
  • 手機虹膜識別是否有必要?
    在三星S5發布前,曾有消息稱這款手機將採用虹膜識別技術今天又傳來消息,三星高級副Rhee In-jong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三星正在開發虹膜識別技術,可能首先用在高端機型上,並逐漸在低端機型進行配置。從三星這麼高調的言論看,似乎要在系統安全領域走在蘋果前面了,不過蘋果還沒採用的技術,總讓人心裡範嘀咕,這種技術是否使用上還存在限制?以三星的行事風格,走在蘋果前面真的沒問題?
  • 虹膜識別有了新的使用「姿勢」
    近日,依靠國內最頂尖的虹膜識別技術,一款名為「駕駛員生物特徵識別一體機」的儀器正式投產,該機器能在1.2米距離內2秒準確識別駕駛員的虹膜及人臉信息。「目前大多數企業只能做25—40釐米的近距離虹膜識別。」
  • 點面科技虹膜識別儀獲選2019-2020年度「上海設計100+」入圍作品
    點面科技虹膜識別儀系列成功獲選上海市經信委「上海設計100+」入圍作品。虹膜識別技術作為迭代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目前正處快速發展階段,在全球抗擊新冠病毒疫情又因廣泛應用的指紋、人臉識別技術受阻,促使虹膜識別技術加快迭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社會經濟活動的最新「剛需」。
  • 最安全的生物識別手段 虹膜識別:開啟「刷眼」炫酷科技
    (資料圖片)  虹膜識別是一種利用人體眼球內虹膜特徵來驗證身份的技術。在好萊塢大片中,通過掃描眼睛視網膜開啟保密房間或保險箱的炫酷場景,讓人記憶猶新。在智慧型手機行業,已經有大量的公司引入了虹膜識別,其中包括三星和多家國內手機廠商。最近有消息稱,蘋果今年推出的iPhone 8將會配置虹膜識別功能。這使得虹膜識別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一篇文章弄懂什麼是虹膜識別
    事實上,虹膜識別並不是一個初生事物,基於虹膜掃描識別身份的理論認知可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並於90年代逐漸實現商業化落地,如今也已應用在諸如金融,政府,機場和軍方等現實中貌似類似「神秘部門」的地方。但如你所知,人類歷史的底層驅動力永遠都是技術以及讓技術大範圍擴散的商業,遵循著與計算機,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相似步伐,如今虹膜識別也正在從特定領域推廣至普通消費人群之中。
  • 虹膜識別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手機中的應用
    此外,現在的各種重大考試也都要求我們錄入虹膜信息,有些單位甚至上下班打卡都要使用此類識別系統。很快,該技術就要在主流智慧型手機上出現了,據稱今年下半年的三星旗艦Galaxy Note 7就將搭載虹膜識別技術。那麼,這種看起來間諜範十足的技術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呢?它與我們常見的安全解決方案(如指紋識別)又有什麼不同?虹膜識別是如何工作的?
  • 虹膜識別技術規模化應用已經箭在弦上
    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驗證技術早已從最初的人工比對發展到以掌紋、指紋、人臉、虹膜等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隨著各種生物特徵識別相繼湧現,無密碼時代漸行漸近。人臉、指紋是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特別是在手機領域,早已經形成規模化應用,而在金融、公安等領域也初具一定規模。而技術成熟度毫不遜色的虹膜技術,由於各種因素限制,其落地速度較為緩慢,但任何技術最終都要落地到商業化應用上。
  • 三星改進Galaxy S9虹膜掃描儀 更好地識別用戶的眼睛
    三星公司希望鞏固其在銀行交易生物識別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三星即將推出的旗艦智慧型手機Galaxy S9虹膜掃描儀將得到改進,以更好地識別用戶的眼睛。 所謂虹膜識別是使用個人眼睛虹膜作為生物識別,其複雜的圖案是獨特的,穩定的,可以從一定距離看到。
  • 虹膜識別:技術組成、識別原理、特點及優勢等知識分享
    我們需要指出眼紋識別和虹膜識別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虹膜識別在容錯率、信息量以及穩定性上均完勝眼紋識別。眼紋識別是針對眼白(鞏膜)進行的識別,而虹膜識別則是針對瞳孔外圓環部分(虹膜)進行的識別。此前,微軟、中興、TCL、VIVO均推出過眼紋識別手機,反響不佳,主要原因是眼紋識別由於採集的是眼白的信息,存在較大的信息誤差,同時眼紋識別藉助現有的普通前置相機,首先環境光線的影響非常大,其次相機的識別速度慢。
  • 虹膜識別技術
    而且虹膜在胎兒發育階段形成後,在整個生命歷程中將是保持不變的。這些特徵決定了虹膜特徵的唯一性,同時也決定了身份識別的唯一性。因此,可以將眼睛的虹膜特徵作為每個人的身份識別對象。虹膜從直徑11mm的虹膜上,Dr. Daugman的算法用3.4個字節的數據來代表每平方毫米的虹膜信息,這樣,一個虹膜約有266個量化特徵點,而一般的生物識別技術只有13個到60個特徵點。266個量化特徵點的虹膜識別算法在眾多虹膜識別技術資料中都有講述,在算法和人類眼部特徵允許的情況下, Dr. Daugman指出,通過他的算法可獲得173個二進位自由度的獨立特徵點。
  • 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哪個更安全?電氣工程這麼說
    我們知道 Face ID 的面部識別並不是十分新穎的科技,三星在之前的產品也有配備過,只是效果一直不怎麼理想,安全性能也未得到外界的贊同。為此三星選擇了一臺設備多種生物識別技術的方案,除了有面部識別之外,還配備了指紋與虹膜識別供用戶選擇。 在蘋果的 Face ID 推出之後,三星與蘋果的粉絲就一直在爭論,到底是蘋果全新研發的面部識別更安全,還是三星的虹膜識別方案更佳?
  • 虹膜、人臉、指紋三重生物識別,這款手機竟然只有千元
    手機的生物識別,最常用流行的就是指紋了,那麼高級一些的就是人臉識別、還有虹膜識別,這些一般比較少用,特別是虹膜識別,印象中只有少數品牌的高端手機才有。然而最近一款新出的手機,竟然集虹膜、人臉、指紋於一身,而且價格居然只有千元出頭,令人驚訝和好奇,這款就是國美的最新產品U7。手機早已不是僅僅用來打電話,而是多種功能。
  • 虹膜識別技術原理、優勢、供應鏈構成,都在這兒了!
    因應行動支付的需求崛起,三星最新旗艦智慧型手機Note 7已將虹膜識別功能列為標準配備,可望帶動其他品牌展開導入相關規格應用的硬體軍備競賽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807/15-50874.html據羿戓設計所了解,生物識別技術是目前最為方便與安全的識別技術,根據美國諮詢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預計,全球生物識別技術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112.4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233
  • 魅族「跳水」旗艦機,虹膜算法+人臉識別,便宜1000元!
    魅族「跳水」旗艦機,虹膜算法+人臉識別,便宜1000元!馬上就要進入2019年了,在這段時間手機廠家們發布的手機也非常的少,因為都開始吹籌備2019年的新手機了,所以說這也就導致很多的老款手機開始降價,並且降價的幅度也特別大。
  • 三星S8放出全新預熱視頻:虹膜識別穩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Galaxy S8即將加入虹膜識別系統,顯然這對於喜歡這一功能的用戶來數是一個好消息。三星S8放出全新預熱視頻:虹膜識別穩了!(圖片來自於谷歌)   在預熱視頻視頻中人們可以清楚的發現,當鏡頭拉遠時俯瞰畫面中出現了一隻人眼。結合之前相關傳聞來看,毫無疑問,這是三星在對外暗示虹膜識別功能。同時,預熱視頻中的手機輪廓也跟曝光中的S8諜照一致,超高的屏佔比也將成為這款手機吸粉的關鍵。
  • 解析三星Note7虹膜識別的工作原理
    8月2日三星推出了搭載虹膜識別的Note 7手機。為什麼指紋識別普及了這麼長時間,手機虹膜識別才姍姍來遲?虹膜識別的原理是什麼?安全性怎麼樣?請看下面的科普文章,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一、虹膜識別的由來與簡介  虹膜識別的方法最早由美國的眼科醫生Leonard Flom 和 Arin Safir在1987年提出來的。虹膜識別的算法是由劍橋大學John Dargman博士研究出來的。他提出了對虹膜進行編碼、比較的數學算法。
  • 一文了解虹膜識別技術原理、優勢、供應鏈構成
    我們需要指出眼紋識別和虹膜識別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虹膜識別在容錯率、信息量以及穩定性上均完勝眼紋識別。眼紋識別是針對眼白(鞏膜)進行的識別,而虹膜識別則是針對瞳孔外圓環部分(虹膜)進行的識別。 此前,微軟、中興、TCL、VIVO均推出過眼紋識別手機,反響不佳,主要原因是眼紋識別由於採集的是眼白的信息,存在較大的信息誤差,同時眼紋識別藉助現有的普通前置相機,首先環境光線的影響非常大,其次相機的識別速度慢。
  • 隱藏指紋+虹膜識別 國美gome k1圖賞
    在各大廠商頻頻推出智慧型手機的今天,國美近日也在線上架了一臺名為國美gome k1的機型,這也是國美第一款自有品牌手機,正式代表國美進入智慧型手機行業。整體設計方面,國美官方宣稱k1的屏幕為比2.5D弧度更大的2.75D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