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虹膜識別是否有必要?

2021-01-15 雷鋒網

在三星S5發布前,曾有消息稱這款手機將採用虹膜識別技術,結果還是追隨了蘋果的腳步,使用了指紋識別。今天又傳來消息,三星高級副Rhee In-jong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三星正在開發虹膜識別技術,可能首先用在高端機型上,並逐漸在低端機型進行配置。

從三星這麼高調的言論看,似乎要在系統安全領域走在蘋果前面了,不過蘋果還沒採用的技術,總讓人心裡範嘀咕,這種技術是否使用上還存在限制?以三星的行事風格,走在蘋果前面真的沒問題?專業人士稱,虹膜識別比起指紋識別有不少優點,識別準確,速度還非常快,一般只需要不到1秒。技術的發展對使用場景的要求也越來越低,SRI International的系統可以在多種光線條件下讀取虹膜,還能在用戶移動時使用。

不過有技術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得到使用。想到在手機上採用虹膜識別技術,我腦中想到的第一個場景是去醫院打針。可以想見,手機上使用這種技術後,若要解鎖,你一定要看著前置攝像頭裡的感應器,或是手機屏幕,或者要將手機上的感應器對準自己的臉。這就像打針時,你怕疼別過頭,但醫生非得讓你看著針頭怎麼刺進血管裡,還拿著針頭在你眼前晃。當然,以上純屬主觀感受,應該沒有這種醫生。

在手機的一般使用場景中,用戶可能會很隨意地掏出手機,按下解鎖鍵,滑動屏幕,這一系列動作很可能在手機進入視野前就會完成。又比如,你在忙著工作,發現手機有響動,你可能會只是伸出手稍稍翻起手機,瞥一眼內容再繼續伏案,如果一定要讓手機進入視野範圍,再「瞪」一眼,很多人可能沒這個閒心。一件很隨意完成的事一定要佔用注意力會影響用戶體驗。

這也是指紋識別比較容易接受的原因,你只需要將手指貼在按鍵上,就像將手伸給醫生,然後扭頭看看黑絲什麼的。也許指紋識別比較慢,但你的手本來就是要握住手機的,它並不要求佔用更多的注意力。也許識別時間並不是主要問題,只要在合理範圍之內,重要的是不能對使用過程做出限制。

讓我們看一下現在虹膜識別技術的主要使用場景:國際機場安檢,聯合國難民署身份識別,醫院嬰兒房安全管理,最次的也是用在大學校園的安防系統。這些使用情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使用者會願意(至少可以忍耐)技術對自己進行限制(如集中片刻的注意力)。

三星在手機上配置了虹膜識別技術後,應該會有不少人去嘗鮮,但具體使用效果還很難說。除非極其注意隱私,很少人會對手機做出那麼多安全設置。在解鎖方面,這些技術的用處不大,可能在行動支付會另有作為。話說,使用三星S5和iPhone的人中,又有多少是經常使用指紋識別的呢?

相關: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手機虹膜識別鏡頭設計
    摘要:隨著近年來圖像傳感器的快速商用化以及生物識別算法的發展,虹膜識別功能得以應用 於移動終端設備。獲取虹膜圖像是虹膜識別的關鍵一步,運用ZEMAX光學設計軟體設計了一款適用於手機的虹膜識別鏡頭。
  • 聯想樂檬:虹膜識別手機 刷眼就夠了
    藉助這一技術,以往僅僅出現於007、碟中諜等系列帶有科幻色彩的高科技大片中的虹膜識別,將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這也正是作為晶片巨頭的英特爾為釋碼大華高調背書的最重要原因。   密碼從此斷舍離   眾所周知,移動互聯時代,如同手機、平板一樣,密碼儼然已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無法斷舍離的重要組成部分。
  • 虹膜識別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手機中的應用
    此外,現在的各種重大考試也都要求我們錄入虹膜信息,有些單位甚至上下班打卡都要使用此類識別系統。很快,該技術就要在主流智慧型手機上出現了,據稱今年下半年的三星旗艦Galaxy Note 7就將搭載虹膜識別技術。那麼,這種看起來間諜範十足的技術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呢?它與我們常見的安全解決方案(如指紋識別)又有什麼不同?虹膜識別是如何工作的?
  • 虹膜識別與眼紋識別有何不同
    於是我們看到聚焦於眼睛的生物識別技術逐漸出現在手機當中,比如國美GOME K1、三星S8選擇的虹膜識別,中興、vivo機型採用的眼紋識別。體驗上講,虹膜識別與眼紋識別都是通過刷眼來完成認證,但是仔細追究,兩者究竟有什麼區別,相比之下誰更安全?下面我們一一揭曉。
  • 一篇文章弄懂什麼是虹膜識別
    最直觀的例子當然來自三星剛發布的Galaxy Note7,這是虹膜識別技術第一次被添置在真正意義上的主流旗艦智慧型手機之上。古往今來,人類一直對「精準識別身份」心嚮往之——而有理由相信,愈到未來,安全地告知機器「我是誰」這件事就愈加重要。  而在這件事上,至少看起來,虹膜識別可以做到更多。
  • 最安全的生物識別手段 虹膜識別:開啟「刷眼」炫酷科技
    (資料圖片)  虹膜識別是一種利用人體眼球內虹膜特徵來驗證身份的技術。在好萊塢大片中,通過掃描眼睛視網膜開啟保密房間或保險箱的炫酷場景,讓人記憶猶新。在智慧型手機行業,已經有大量的公司引入了虹膜識別,其中包括三星和多家國內手機廠商。最近有消息稱,蘋果今年推出的iPhone 8將會配置虹膜識別功能。這使得虹膜識別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生物識別市場正處在快速增長當中。 全球生物識別市場結構中,指紋識別份額達到58%,人臉識別的份額為18%,緊隨其後的是新興的虹膜識別,份額為7%,此外還有與指紋識別類似的掌紋識別,以及聲紋識別和靜脈識別等。各個生物特徵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在產業化進程中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以及每類生物特徵的代表性企業有哪些,今天的文章將為大家詳細講述。
  • 虹膜識別有了新的使用「姿勢」
    近日,依靠國內最頂尖的虹膜識別技術,一款名為「駕駛員生物特徵識別一體機」的儀器正式投產,該機器能在1.2米距離內2秒準確識別駕駛員的虹膜及人臉信息。「目前大多數企業只能做25—40釐米的近距離虹膜識別。」
  • 虹膜識別:技術組成、識別原理、特點及優勢等知識分享
    有人不免擔心,既然有額外的紅外線參與,使用虹膜識別是否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實際上並不會,用於虹膜識別的紅外線波長在800-900納米之間,能量小,複合國際安全標準,保持一定的距離使用大可放心。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
  • 虹膜、人臉、指紋三重生物識別,這款手機竟然只有千元
    手機的生物識別,最常用流行的就是指紋了,那麼高級一些的就是人臉識別、還有虹膜識別,這些一般比較少用,特別是虹膜識別,印象中只有少數品牌的高端手機才有。然而最近一款新出的手機,竟然集虹膜、人臉、指紋於一身,而且價格居然只有千元出頭,令人驚訝和好奇,這款就是國美的最新產品U7。手機早已不是僅僅用來打電話,而是多種功能。
  • 虹膜識別技術規模化應用已經箭在弦上
    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驗證技術早已從最初的人工比對發展到以掌紋、指紋、人臉、虹膜等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隨著各種生物特徵識別相繼湧現,無密碼時代漸行漸近。人臉、指紋是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特別是在手機領域,早已經形成規模化應用,而在金融、公安等領域也初具一定規模。而技術成熟度毫不遜色的虹膜技術,由於各種因素限制,其落地速度較為緩慢,但任何技術最終都要落地到商業化應用上。
  • 虹膜識別技術
    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應用於安防設備(如門禁等),以及有高度保密需求的場所。虹膜從直徑11mm的虹膜上,Dr. Daugman的算法用3.4個字節的數據來代表每平方毫米的虹膜信息,這樣,一個虹膜約有266個量化特徵點,而一般的生物識別技術只有13個到60個特徵點。266個量化特徵點的虹膜識別算法在眾多虹膜識別技術資料中都有講述,在算法和人類眼部特徵允許的情況下, Dr. Daugman指出,通過他的算法可獲得173個二進位自由度的獨立特徵點。
  • 虹膜識別技術優勢明顯 比指紋、人臉識別更可靠
    「刷臉」大名為人臉識別技術,早已隨著智能機、手機APP、門禁系統走進了千家萬戶,而指紋識別技術在這之前更是早已普及,那為何同人臉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統稱為生物識別技術三巨頭的虹膜識技術別遲遲未見消息?
  • 生物識別方式有指紋人臉識別!而生物虹膜、指靜脈識別你知道嗎?
    網友發現,只要在手機屏幕上貼上一張比較厚的保護膜,然後進行指紋識別,任意人的指紋都可以識別解鎖成功。消息一出,引來一大堆網友的在線測試,多數人都發現了這個漏洞。在用戶曝光漏洞後,三星發布公告承認涉事型號手機的確存在該漏洞,並在官網發出通告,建議三星該系列手機用戶不要使用過厚的手機保護膜,並表示三星會通過後期系統軟體升級消除漏洞。
  • 一文讀懂獨一無二的虹膜特徵識別
    虹膜識別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從虹膜圖像的獲取到最終的身份匹配,中間要經過大量的專業計算。搭載虹膜識別的手機在前置攝像頭之外,還會配備紅外LED以及虹膜識別攝像頭,以保證在黑暗環境、強光照射、佩戴眼鏡等條件下虹膜識別也可以正常工作。
  • 虹膜識別技術原理、優勢、供應鏈構成,都在這兒了!
    有人不免擔心,既然有額外的紅外線參與,使用虹膜識別是否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實際上並不會,用於虹膜識別的紅外線波長在800-900納米之間,能量小,複合國際安全標準,保持一定的距離使用大可放心。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
  • 虹膜識別的原理和五大應用領域
    虹膜識別具有便於用戶使用、不需物理的接觸、可靠性高等優點。近幾年,虹膜識別技術不斷地取得突破,在手機上也逐步在運用,虹膜手機國美U7的出現填補了千元機市場這一空白。本文通過虹膜識別的原理及應用,帶大家了解這門技術。  虹膜識別的原理  虹膜識別系統主要包含虹膜圖像採集裝臵、活體虹膜檢測算法、特徵提取和匹配三大模塊。虹膜圖像的獲取是虹膜識別中的第一步,虹膜面積小,而且不同人種的虹膜顏色有著很大差別。這些使得普通的攝像頭無法拍攝出可以用於識別的清晰虹膜圖像。
  • 一文了解虹膜識別技術原理、優勢、供應鏈構成
    有人不免擔心,既然有額外的紅外線參與,使用虹膜識別是否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實際上並不會,用於虹膜識別的紅外線波長在800-900納米之間,能量小,複合國際安全標準,保持一定的距離使用大可放心。 虹膜識別相比於其他生物識別技術優勢 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
  • 虹膜是什麼?虹膜識別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現在有了能學習感情的機器人,能自動駕駛的汽車,有智能化的家居,都是在科幻作品中出現過的,儘管有些還沒有普及。但是現在有一項科技是我們觸手可及的,那就是虹膜識別技術。 虹膜是什麼?虹膜識別是如何工作的?
  • 三星Galaxy S8虹膜識別後的「隱藏人物」
    正是這些出色的特性讓三星決定,在智慧型手機生產線中建立通用的虹膜識別安全系統。Clifton還說到,讓三星確信他們有真材實料的關鍵點還是在當他們在陽光燦爛的戶外也能夠完成虹膜識別的時候,而這點正是當時任何競爭者都沒辦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