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6-07 17:22:00
」張張嘴「、」眨眨眼「、」搖搖頭「當你恍惚聽到這樣的提示音,那你周圍一定是有人在進行」刷臉「。「刷臉」大名為人臉識別技術,早已隨著智能機、手機APP、門禁系統走進了千家萬戶,而指紋識別技術在這之前更是早已普及,那為何同人臉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統稱為生物識別技術三巨頭的虹膜識技術別遲遲未見消息?
什麼是虹膜識別技術
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虹膜特徵具有唯一性,且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保持不變,相較於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的錯誤率低至百萬分之一,虹膜複雜的細節特徵使得其偽造難度極大,因此虹膜識別是現階段最穩定、最準確、安全係數最高的生物識別技術,可以廣泛應用在需要高度保密場景以及門禁系統領域。
虹膜識別技術優勢明顯,比指紋、人臉識別更可靠
虹膜識別的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虹膜圖像獲取、圖像預處理、特徵提取和特徵匹配。進行身份識別時,首先需要使用特定的攝像器材對人的整個眼部進行拍攝,並將拍攝到的圖像傳輸給虹膜識別系統的圖像預處理軟體。該軟體可對獲取的虹膜圖像進行虹膜定位、虹膜圖像歸一化和圖像增強等處理,使其滿足虹膜特徵提取的需求。經過圖像預處理過程後,需要採用特定的算法從虹膜圖像中提取虹膜識別所需的特徵點,並對其進行編碼。然後將所得到的特徵編碼與資料庫中存儲的虹膜圖像特徵編碼進行逐一匹配,由此判斷是否為相同虹膜,從而達到身份識別的目的。
雖有千般優點,卻難更上層樓
我國虹膜識別行業逐步開始發展,雖然虹膜識別市場前景廣、技術也漸漸向成熟,但其普及也面臨許多困境。
其一,是易用性。虹膜識別在安全性上遠勝指紋和人臉識別,但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在當下流行的原因不僅在於安全,更在於其易用性。虹膜識別在易用性上則略有不足。用戶進行虹膜識別時需要將眼睛以一定的距離對準攝像頭,過遠則不能識別。除此之外,廣受時髦人士歡迎的「美瞳」對虹膜識別來說也是一項挑戰:美瞳會遮擋用戶黑眼球,導致設備無法看到虹膜上的紋路,而且市面上美瞳款式琳琅滿目,一一用算法解決也不太現實。
其二,在市場方面,即使技術先進也不一定能得到推廣。中科虹霸馬力分析:「對用戶來說,他為什麼需要你的新產品?如果他現有的產品還能用,並且還能解決主要問題,他就沒有用新產品的積極性。」目前指紋和人臉識別在用戶端加速普及,在二者尚能滿足主要需求的情況下,很難有大批用戶選擇更換成成本更高的虹膜識別設備。
老生常談,信息安全影響很大
目前虹膜應用過程中,安全隱患主要表現為虹膜原始圖像的洩露和虹膜特徵模板的圖像復原,具體描述如下:
其一,虹膜原始圖像的洩露:公安領域虹膜應用過程中的採集、傳輸、入庫、比對等各個環節,虹膜原始圖像是個人隱私數據的集中體現,存在隱私洩露的風險。當發生大面積洩露時,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其二,虹膜特徵模板的圖像復原:虹膜特徵模板通過某些算法恢復成可供其他應用的虹膜圖像,雖然復原後的圖像與原始圖像不完全相同,但同樣可以用於虹膜識別或者其他虹膜算法。 對以上虹膜應用的安全隱患,必須研究基於密碼學的原始圖像和特徵模板保護方案對虹膜數據進行安全性保護,以滿足用戶在身份採集、存儲和認證過程中對隱私保護的安全性需求。虹膜特徵的終身不變性和系統虹膜圖像特徵資料庫中的海量數據都對該技術的研究提出了極大挑戰,尤其在認證技術如正確匹配率、錯誤拒絕率、認證速度等安全性目標的苛刻要求下,更是對該技術是否能實現進一步發展的嚴峻考驗。
結語
當下虹膜識別大多局限於工業和金融業,投放到個人消費市場的成型產品較少,用戶「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虹膜識別相較以往,應用場景和技術已大大發展,不過虹膜識別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也要兼顧市場需求,方能「落地」。人臉作為器官,呈現出多樣化的生物特徵,目前無論是人臉識別還是虹膜識別都不能說已臻完美,均存在一定誤差,在未來,虹膜識別和人臉識別或將結合起來共同應用。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