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陽系附近恆星數量會激增7倍?

2020-12-05 山川異域合作共贏

已知近恆星遭遇數字激增,對我們恆星鄰域的一項新分析顯示,附近恆星的數量是以前已知的7倍。

天文學家正在尋找恆星撞擊並奔跑的恆星,這些恆星會擦拭我們的太陽系,可能向內投向彗星冰雹,並用致命的碎片給我們的星球灑水。

以格裡瑟斯710(Gliese 710)為例,它位於瑟彭斯星座(Serpens)中,距地球約63光年,是一個橙色矮星。在130萬年中,它是如此之近,以至於它會在奧爾特雲中通過-這是由數萬億個微小的冰冷體組成的遙遠的殼-將這些彗星從其軌道中推向地球,然後將其送入地球。但這不會是附近的恆星第一次或最後一次給我們的星球帶來麻煩。

直到最近,天文學家只能查明與外太陽系起撞球作用的幾顆恆星。天文學家已使用Gaia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追蹤了過去500萬年和未來500萬年之間700萬顆鄰近恆星的路徑,從而使他的團隊能夠發現25個恆星這樣的速度危險地接近家。該研究將出現在arXiv預印伺服器上。

星流

搜查了Gaia的第一個數據版本,以發現附近的恆星遭遇。但是那次釋放僅限於300,000顆星,這使他只能發現100億年時間內約3光年以內的兩顆星。第二次數據發布的力量在於數量的增加,而且,毫不奇怪,主要結果是我們發現比以往更多的相遇。

儘管這項新研究揭示了25顆恆星在太陽系的3光年內通過,但沒有一顆比Gliese 710擺動得更近。這一結果使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埃裡克·馬馬耶克(噴氣推進實驗室)感到驚訝。

這25顆星僅代表這段時間內實際發生的一小部分。他們仍然只是在摸摸表面,那是因為蓋亞(Gaia)衛星消除了低質量的恆星(暫時太微弱,以至於現在看不到)和高質量的恆星(通常如此明亮,以至於使衛星的檢測器飽和),因此將數據限制在0.5至0.5之間的恆星是太陽質量的1.3倍

因此,研究小組懷疑他們只發現了可能影響我們太陽系的所有遭遇中的15%。這是邁出的第一步,但不應將其視為最終的決定。

第三次數據發布將使他能夠分析5000萬或也許是1億顆恆星,從而增加對低質量和高質量恆星的質量範圍。這很重要,不僅因為它會增加已知遭遇的次數,而且還將幫助團隊更好地評估每次遭遇的潛在損害。

完美的風暴-擾動了奧爾特雲並向地球發送彗星-它不僅由附近的恆星組成,而且還具有質量大且運動緩慢的恆星。確實懷疑,已知的低質量恆星命中率會增加。

低質量的恆星似乎沒有力量改變我們的世界。它距離非常近,並且運行速度非常緩慢,因此它具有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恆星中最大的影響。

因此,他的團隊可以找到質量低得多但移動得更慢,距離更近的恆星或褐色矮星-這是對地球的最大威脅。

建立連接

有了未來的更多數據,希望更好地了解天體物理學現象如何影響地球上的生物和地質事件,並尋找一個可以使我們的太陽系毫無疑問地發生的親密接觸。

聖杯是找到一個舊的隕石坑,並嘗試以某種方式明確地將其與特定原因聯繫起來。試想一下,能夠指向夜空中的一顆星星,並且知道它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請記住,恐龍大約在6600萬年前消失了,比目前的數據還早6100萬年,距離目標還很遠。

將恆星記錄與地球歷史聯繫起來似乎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將其與太陽系聯繫起來。再來看看另一個臭名昭著的流行:斯科爾茲的恆星,它與70,000年前人類和尼安德特人共享地球的奧爾特雲越過路徑。這顆恆星很可能留下了它過去的證據。

相關焦點

  • 如果質量最大的恆星出現在太陽系附近,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
    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存在永恆的答案,因為人類的探索一直都在持續中,宇宙還有相當廣闊的區域是人類探索不到的,說不定哪一天又會出現一顆更加龐大的恆星推翻之前的結論呢?但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宇宙中體積最大的恆星與質量最大的恆星並不是同一顆恆星,因為脫離主序星階段的恆星會更加膨脹。那麼質量最大的恆星又是哪一顆呢?
  • 如果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心附近,地球會怎樣?
    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地球就連太陽系的中心都不是,更何況是宇宙中心。根據現代天文學,地球身處於直徑2光年的太陽系中,太陽系又身處於直徑至少12萬光年的銀河系中。太陽系不在銀河系的中心,我們所在的位置距離銀心大約2.6萬光年,這裡是銀河系的「城郊」,遠離繁華的銀心。如果太陽系也在銀心附近,地球會怎樣?
  • 如果太陽系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為什麼附近沒有中子星或黑洞?
    你可能會想,組成太陽的大部分都是氫和氦,為何會說太陽是一顆富含金屬的恆星呢? 那麼問題就如題所說,既然太陽系誕生於上一代恆星死亡後所形成的氣體雲,而且大質量恆星在死亡後核心一般都會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在目前太陽系所處的位置附近發現原恆星留下的殘骸呢?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宇宙浩瀚無垠,如果僅靠科學家去探索的話,估計會有很多東西被忽略掉。比如太陽系邊緣是否有一顆大行星等待發現?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
  • 太陽系「老九」或是附近恆星被捕獲而來
    圖片來源:NASA   太陽系可能停留著一個陌生的被攔截者。科學家所認為的潛伏在太陽系邊緣的第九行星可能是太陽從經過的恆星那裡「偷」來的。   今年1月,Konstantin Batygin和Michael Brown宣布了太陽系邊緣潛伏著一個相當於地球10倍大小的行星的證據。
  • 太陽系附近有哪些恆星?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又是什麼?
    半人馬座三星也稱半人馬座α星,中國古代叫做南門二,該行星系內有三顆恆星相互繞行,如果我們在該星系內,那麼天上將會有3顆「太陽」,其中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叫做比鄰星。在太陽系周圍十光年內,有七個行星系的十顆恆星,它們和太陽系的距離從近到遠依次為:(1)半人馬座三星,包含三顆恆星:半人馬座α星A、半人馬座α星B、半人馬座α星C(比鄰星),距離地球4.22光年;(2)巴納德星,距離地球
  • 太陽系周圍的哪些恆星爆炸會威脅到地球生命?
    從目前來看,人類以及其他地球生命不會受到太陽系周圍其他恆星爆炸的直接威脅。當恆星發生爆炸時,它們會在兩極釋放出超高能的伽馬射線暴,這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是十分致命的。但前提是恆星距離地球不超過50光年,並且伽馬射線暴剛好指向地球。但根據現有的觀測結果,太陽系周圍不存在這樣的恆星。
  • 誰才是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系附近,會是什麼景象
    引言: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永遠都會有新發現,往往一些已發現的紀錄也會被逐漸打破。但是宇宙最大恆星這個紀錄至今仍然由一顆名為「盾牌座UY」的恆星保持著,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系附近,會是什麼景象呢?因此就出現了擁有最大體積的恆星其實質量並非是最重的,最大質量的恆星體積也不一定是最大的。鋪墊了這麼多天文知識,現在就來介紹今天的討論對象,宇宙最大體積恆星盾牌座UY,那麼它到底有多大呢?既然被冠以「最大體積」的名號,自然要通過比較來展現它的特點。探測數據顯示,盾牌座UY的半徑比太陽大1700倍左右,比地球半徑大18.6萬倍左右。
  • 距離太陽系附近最近的恆星,人類發現「第二地球」,驚喜萬分!
    距離太陽系附近最近的恆星,人類發現「第二地球」,驚喜萬分! 恆星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呢,恆星是天文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我們最熟悉的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就是太陽了,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可以說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運動才得以存在的,沒有太陽的話,也就沒有現在所謂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了,太陽本身是屬於黃矮星的。
  • 太陽系附近新發現近百個大型星體,內部是核聚變,而不是恆星
    一般我們都是認為,星體的主要分類是恆星和行星,但是可以被稱為星體的單一物體還有黑洞、中子星、白矮星、褐矮星、矮行星和小行星等,我們都知道,增加行星質量就會變成恆星,但是事實上,行星也不能直接進入恆星軌道,褐矮星就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星體,也就是說,這種星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而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星體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科學了不起#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莫過於恆星和行星,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質量來看,太陽擁有絕對優勢,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而地球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0003%,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
  • 新發現太陽系附近有近百顆大型星體,其內部有核聚變,卻並非恆星
    通常我們認為星體的主要分類是恆星與行星,但其實能稱之為星體的單一天體還有黑洞、中子星、白矮星、褐矮星、矮行星和小行星等,我們都知道行星質量增加會成為恆星,但實際上行星到恆星也不是直接晉級的,褐矮星正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星體,就是說這種星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是一種相當獨特的星體。
  • 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
    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在宇宙的大家族裡,星系就如同家族之間區分的家庭,同時它也是這個宇宙最為基本的單位,而我們銀河系就是一個恆星聚集的小家庭,在銀河系裡大約存在2500顆恆星,而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和小行星等其它天體,那就數不勝數,而這在宇宙之中,不過就以我們科技手段能夠觀測的星系,大約就有2萬億個
  • 宇宙中恆星多還是行星多,已知恆星比行星多萬倍,但事實並非如此
    然而實際上我們又不能以已有觀測數據來衡量行星與恆星的多少,因為恆星都是發光的天體,很容易被觀測到,但是行星都是不發光的,太陽系外的行星由於距離遙遠,極難被我們觀測到,這才是已有觀測數據中,恆星比星星數量多的原因。
  • 為什麼恆星會發光而行星不會發光?
    20世紀初,根據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出了一個質量和能量的關係式,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恆星為什麼會發光這一問題。原來,恆星內部溫度高達1000萬℃,物質處在這樣高的溫度下會發生熱核反應,由較輕的原子核聚變成為較重的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一部分質量,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於是,這樣的能量由輻射的方式由內傳到外,從恆星表面發射至空間,使它們長期在宇宙中閃閃發光。
  • 太陽系附近存在黑洞嗎?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有多遠?
    在恆星演化進入穩定狀態之後,恆星或其他天體在相對位置都比較固定,因此太陽系附近產生黑洞的可能性只會來源於晚期的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而我們太陽系周圍百光年內都沒有這樣的恆星。而現存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是麒麟座V616,距離太陽系大約3000光年。它位於一個雙星系統中,包含一個約10~1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和一顆質量約為太陽一半的紅矮星。其次就是距離我們約6000光年的天鵝座X-1了。它也是個雙星系統,由一光譜型O9-BO的超巨星及一顆黑洞組成。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
  • 獵戶座肩膀上的紅色恆星,體積是太陽的7億倍,隨時可能爆炸
    獵戶座最上方左邊肩膀的那顆紅色恆星叫做參宿四。它是此文的主角,稍後我們會詳細地介紹它。獵戶座右肩膀上的那顆藍白色恆星叫做參宿五。參宿五是一顆藍超巨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8.4倍,距離地球大約243光年。獵戶座右下方的那顆明亮的藍白色恆星參宿七。它是也是一顆藍超巨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8倍,距離地球大約863光年。和參宿七相對的左下方的恆星是參宿六。這是一顆藍巨星,距離地球大約有650光年。
  • 十大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 比鄰星距離太陽系4.2光年
    眾所周知,太陽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恆星,我們的太陽系是銀河系中數億顆恆星之一,距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我們其實處於星系的「郊區」,看看十大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有哪些。8.羅斯154星距離:9.693光年光譜類型:M3.5羅斯154星似乎是一顆耀斑,在幾分鐘的時間,可以產生10倍大的光芒,然後恢復正常狀態,是十大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之一。
  • 太陽系「失敗的恆星」木星,如果被點燃,會變成第二個太陽嗎?
    圖為:核聚變示意圖 太陽為什麼燃燒(恆星為什麼發光)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損失的質量會作為能量釋放出去,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即使是很小的物質也可以具有相當大的能量! 熱聚變反應只能發生在壓力和溫度極高的地方,而太陽中心的溫度可以達到1600萬攝氏度,壓力也超過地球大氣壓的十億倍!
  • 太陽系附近發現與宇宙幾乎同樣古老的恆星(圖)
    根據NASA和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計算,這顆恆星距離我們大約190光年,但年齡的估計值達到了144.6+-0.8億年,從年齡上看可推出它是宇宙誕生後最初的幾代恆星,對於天文學家而言,研究此類貧金屬恆星是相當重要的,可對宇宙年齡的估算起到限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