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仙后座A超新星嗎?研究表明:它很可能有一顆黑洞伴星!

2020-10-18 博科園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的光譜分析表明,爆炸形成超新星仙后座A的大質量恆星,很可能有一顆尚未被發現的伴星,這將為天文學家尋找伴星的努力提供新動力。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最猛烈的事件之一,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其燃料供應,其核心在恆星的巨大引力作用下坍塌時,它們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雖然已經提出了理論來解釋所涉及的過程,但它們還有待觀察證實。

理研高能天體物理實驗室的佐藤俊樹(Toshiki Sato)指出:大質量恆星的爆炸機制是天體物理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我們有理論上的設想,但更希望通過觀察來證實這些設想。研究恆星演化的一個重要參數是較重元素與最輕元素氫的比率,這一比率被稱為金屬豐度。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只有三種元素:氫、氦和鋰;但是隨著每一代恆星的誕生,更重的元素變得越來越豐富。

恆星起始金屬豐度是決定其命運的重要因素,最初的金屬豐度會影響恆星的死亡方式。因此,研究初始金屬豐度對於了解恆星是如何爆炸的非常重要。現在,研究人員首次測定了仙后座A(圖1)的初始金屬豐度,通過結合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在過去18年中對超新星的13次觀測數據,得出爆炸時元素錳與鉻的比例,從而做到了這一點。根據這一比率,估計仙后座A的初始金屬豐度低於太陽。

黑洞、中子星或白矮星伴星

仙后座A被稱為剝離的包層超新星,因為它的外層氫已經被剝離。但較低初始金屬豐度意味著恆星風太弱,無法剝離氫層。剩下的唯一解釋是被它的伴星吸走了,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伴星的跡象。這顆伴星沒有被觀測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是一個緻密、但對外的輻射很微弱,比如是一顆黑洞、中子星或白矮星。因此,這一發現為理解仙后座A的起源,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研究人員希望這顆伴星能在理解超新星爆炸機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在SN-Ⅱb殘留物仙后座Mn(55Co衰變後的55Mn)中探測到Mn-Kα譜線。富中子元素Cassiopeia A.Mn和Cr(52Fe衰變後的52Cr)主要是在:超新星爆炸不完全Si燃燒狀態下在核坍塌超新星中合成。因此,Mn/Cr質量比及其中子過剩反映了爆炸過程中相應燃燒層的中和化過程。仙后座A的X射線數據表明,仙后座A的Mn/Cr質量比很低:

值在0.4990.10-0.6 6之間,與一維Sn爆炸模型相比,這要求不完全燒矽層的電子分數為0.5%以下。假設一個具有典型爆炸能量(1×10^51erg)太陽金屬豐度前體的爆炸模型不能再現如此高的電子分數。如果爆燃Si延伸到具有較高Ye的O/Ne靜水層,可以滿足觀測到的Mn/Cr質量比,這將需要仙后座A的亞太陽金屬豐度前體(Z less sim 0.5Z⊙)的高能(>2×1051erg)和/或不對稱爆炸。低初始金屬豐度可以排除單星前體的可能性,留下了雙星前體與緻密伴星的可能性。

博科園|研究/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DOI: 10.3847/1538-4357/ab822a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仙后座A超新星遺蹟輻射異常
    據國外媒體報導,年輕的超新星遺蹟仙后座A距離我們不遠,這裡也是天體物理觀測超新星爆炸過程的優秀候選人。一個最新的研究側重於觀察這個源輻射出的硬X射線輻射,首次描述了非熱連續發射。一篇詳細介紹該研究結果的論文於5月2日在線發表在arXiv平臺上。
  • 白矮星異常爆炸,提前變成超新星,「真兇」卻是它的伴星
    恆星演化分為兩種結果,大質量的恆星會在最後發生超新星爆炸,大量的物質變成星雲狀,而核心將會變成中子星,質量特別大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後,也可能會形成黑洞。而宇宙中大多數的恆星都是質量比較小的恆星,這些恆星擁有悠久的壽命,而且在最後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會慢慢演化成黑矮星,靜靜的藏身於深空中。
  • 天文學家有發現繞黑洞運行的行星系統嗎?可能的狀況是怎麼樣的?
    可能存在圍繞黑洞運行的行星嗎?理論上來看這完全有可能,因為黑洞是一個大質量天體,儘管在它周圍形成原生的恆星和行星的概率幾乎就是0,但它有幾種機制可以擁有伴星或者行星!雙星系統,其中一顆超大質量的恆星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成黑洞,而伴星則在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中倖存,這種條件下黑洞就會存在一顆恆星的伴星,如果這顆恆星有行星的話,他們就成為這個黑洞星系的一部分。
  • 當白矮星超新星爆發成黑洞時,這是屬於降維打擊成零維了嗎?
    請注意白矮星是無法成為黑洞的!為什麼?儘管白矮星仍然可以吞噬伴星或者星雲物質可以繼續成長,但很抱歉....白矮星的成長有一個上限,那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太陽的1.44倍!只要伴星吞噬恆星物質到達太陽的1.44倍時,這一顆白矮星就會成為宇宙最耀眼的新星--Ia型超新星爆發!
  • 最大黃特超巨星與伴星組成一顆花生
    它包含一顆直徑為太陽1300倍的黃特超巨星HR5171A,甚至比夜空裡第九明亮的恆星——獵戶座紅超巨星「參宿四」(Betelgeuse)還要大50%。事實上,它是已知最大的黃星。下圖表示出它的絕對尺寸。AU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相當於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約149,597,870,700米)。
  • 蝎虎座的死亡之舞,黑洞與伴星黑洞即將合併,在太陽背後上演!
    美國NASA發現,蝎虎座BL型天體其中隱藏著非常奇特的宇宙現象,那就是黑洞與伴星黑洞同時出現,並且兩者形成了短暫的平衡,OJ 287最早記錄於
  • 武仙座和仙后座的組成,它們都有哪些奇妙的神話故事呢?
    武仙座夏季夜空中一個龐大的星座是武仙座它北接天龍座,南連蛇夫座,東鄰天琴座,西鄰北冕座和牧夫座等。武仙座中沒有一等以上的亮星,但有相當多的三等星和四等星,因而看上去並不很弱。要找到武仙座,可以順著北鬥七星的鬥柄曲線方向向西南延伸,就可碰到一顆橙黃色的亮星,即牧夫座的大角星。
  • 肉眼可見的兩顆伴星附近,是你看不到的漆黑一片:距離最近的黑洞
    他們表示,這個恆星系統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而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類似的黑洞被發現。此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捷克科學院的榮休科學家Petr Hadrava介紹說:"我們意識到,它是第一個肉眼可見、包含黑洞的恆星系統,這令我們都非常詫異。" 此恆星系統位於望遠鏡座。它與我們距離之近,南半球的人們甚至能在晴朗的黑夜直接觀測其中的恆星,無需藉助雙筒望遠鏡或者天文望遠鏡。"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被伴星環繞,你甚至肉眼可見
    你眼中的黑洞是什麼樣的?是不是認為黑洞只是宇宙中一個緻密的小點,無法被看見,甚至覺得黑洞的密度很大,大到連它周圍的光線都會被吞噬,沒有光能逃得掉,所以覺得它除了黑還是黑。據數據表明,雙星系統的軌道周期是40天,所以伴星每40天就會繞這個黑洞運行一次,正因為這一次的發現,才得以確定黑洞是真實存在的。
  • 被忽視的超新星爆炸——它的隕落對地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但​並不是銀河系中的每次超新星爆炸都會在夜空中產生壯觀的景象。​在300多年前,仙后座中的一顆大質量恆星發生了爆炸這一17世紀超新星爆炸的遺蹟直到1947年才被發現,它是一個強大的射電源(被稱為仙后A),1950年則發現了極其暗弱的貝殼形星雲。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然而目前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和中子星的碰撞,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他們預測這樣的碰撞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檢測到的光。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比如可探測到的光的數量和碰撞物體的質量,如何揭示合併背後的促成因素,比如驅動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太陽未來會變成黑洞嗎?地球也會被吸進去嗎
    太陽未來會變成黑洞嗎?地球也會被吸進去嗎很多人喜歡談論黑洞,也有人聽說黑洞是恆星死亡的結局,於是就很關心:太陽未來會變成黑洞嗎?地球也會被吸進去嗎?不用擔心,地球不會被吸進去的,科學家說:因為太陽根本就不會變成黑洞。
  • 中國LAMOST發現最大恆星級黑洞,它是怎麼誕生的?爆炸出來的嗎?
    簡併態的核心坍縮時將會爆發光致蛻變和電子捕獲的β衰變,這是伴隨超新星爆發電中微子流的理論基礎,如果內核質量超過15個太陽以上,那麼此次超新星爆發可能不會發生,直接坍縮成黑洞!另外一些超大質量的恆星內部過程則更複雜,因為超大質量恆星並不一定會演化到鐵核,比如40-60M☉的恆星,會經歷核數次坍縮,而60–130 M☉的恆星則可能在某次坍縮中達到重元素的瞬間聚變和成為一顆超新星,比較有意思的是恆星的質量和超新星爆發的亮度和規模並沒有直接聯繫,反而在內核能形成鎳-56的中等質量恆星會導致更明亮和持久的超新星爆發。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和我們所生活的行星地球比起來,恆星的一生是極為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恆星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我們所聽過的那些天體名稱,如黃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藍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等等,他們都和恆星有關係。
  •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有多遠?太陽系存在黑洞嗎?
    太陽系附近的高清星圖,各位有興趣可以下載了仔細研究下我們的周圍有哪些天體!距離地球最近的有三個黑洞,分別是:麒麟座V616:距離約為2800光年天鵝座的X-1:距離約為6100光年天鵝座V404:距離約為7800光年我們先來介紹下麒麟座V616,畢竟2800光年在天體的意義上實在不算遠!
  • 黑洞距離我們有多遠,這些黑洞對地球和人類有威脅嗎?
    黑洞引力巨大並不是它的引力作用很遠,而是很近。天鵝座V404黑洞有一顆伴星,是一顆比太陽質量略小光譜為G或K的主序星,轉一圈只需要6.5個地球日。由於距離較近,那顆主序星已經被黑洞拉成了雞蛋型,伴星物質正在被黑洞源源不斷的吞噬。
  • 1572年11月11日 發現第谷超新星
    1572年11月11日夜,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在仙后座觀測發現了一顆明亮的新星,這顆新星最亮時甚至在白天都能看到它,經過一段時期的觀測之後,第谷發表了詳盡的論文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遙遠的孤單的中子星
    中子星是緻密星,大質量恆星晚期發生超新星爆發的產物,這種新發現的中子星具有低磁場,沒有伴星。天文學家們之前在銀河系內發現大約數十顆這樣的天體,但是首次在銀河系以外發現。 這顆脈衝星位於超新星遺蹟1E 0102.2-7219(簡稱E0102),距離我們約20萬光年的小麥哲倫雲。
  • 恆星暮年,壯心不已 ——揭開超新星的神秘面紗
    依靠動態的3D模型,科學家重建了遙遠超新星的爆發過程,揭示了超新星爆發的細節,為我們打開了宇宙的又一扇窗口。科學家眼中的超新星每一秒鐘,總有一顆恆星在宇宙的某個角落以暴力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得益於這些天文觀察,科學家們已經掌握了關於仙后座A的一大堆知識:它距離我們約有11000光年,其前身星是一顆雙星系統中的紅巨星。
  • 星座漫遊——仙后座(Cassiopeia)
    幸運的是,路過的珀耳修斯救下了安德洛美達,還娶了她。也許是沾了女婿的光吧,卡西歐佩亞也被升上了天界,成為了仙后座。天文學中的仙后座相比她的丈夫仙王座,仙后座要耀眼多了,很好辨認。在大熊座的南邊 ,有5顆亮星組成的一個字母W的形狀,這就是仙后座了。將這5顆星和另外的2顆星連起來,就像一張華貴的椅子,尊貴的王后就座在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