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有發現繞黑洞運行的行星系統嗎?可能的狀況是怎麼樣的?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星際穿越》中的米勒行星就是一顆圍繞黑洞卡岡圖雅公轉的行星,在劇中米勒行星有水,也有大氣層,假如沒有恐怖的潮汐巨浪的話,這顆行星還是一個理想的宜居之地,因為米勒行星上的一小時相當於七年!至少種花家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因為本人實在想穿越到未來看看先進的科技。

可能存在圍繞黑洞運行的行星嗎?

理論上來看這完全有可能,因為黑洞是一個大質量天體,儘管在它周圍形成原生的恆星和行星的概率幾乎就是0,但它有幾種機制可以擁有伴星或者行星!

雙星系統,其中一顆超大質量的恆星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成黑洞,而伴星則在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中倖存,這種條件下黑洞就會存在一顆恆星的伴星,如果這顆恆星有行星的話,他們就成為這個黑洞星系的一部分。

捕獲行星,宇宙中有很多流浪恆星,也有很多流浪行星,這些流浪天體是非常有可能被黑洞捕獲的,因為流浪恆星本身也有可能是雙星被黑洞捕獲時,伴星被甩離,這種情況下,黑洞擁有恆星或者行星的可能性也很大。

圍繞銀心公轉的幾顆恆星

這兩種條件下,黑洞擁有恆星或者行星是非常自然的,比如在銀河系中心的Sgr A*黑洞,就有數十顆恆星直接圍繞它公轉,這些恆星中周期最短的只有十幾年!而歐空局前幾年就拍攝到了一顆從SgrA*黑洞極近距離經過的恆星的引力紅移現象!

黑洞周圍的行星,可能會想米勒行星那樣宜居嗎?

《星際穿越》中的米勒行星,受到了卡岡圖雅的黑洞的吸積盤發出的光照射,因此米勒行星上光線柔和,而且輻射強度合適,因為米勒行星上還能存在液態水,當然也有可能是潮汐引力加熱所致,但潮汐引力加熱模式一般都是內熱而外冷,比如木衛二等這些冰殼衛星,它們的內心已經被母星的潮汐引力下的相互錯動而產熱,融化了冰層,形成了一個深達100千米的水層。那麼問題來了,現實中的黑洞能提供給行星這個條件嗎?我們不妨從如下幾個角度考慮:

  • 黑洞的吸積盤真的能發光嗎?

這一點無毋庸置疑的,因為物質在掉落黑洞過程中,會被其引力壓縮,會經歷一個從紅外輻射到高能伽瑪射線的全波段電磁輻射,當然可見光也會被包含在內!那麼從理論上來看,是否米勒行星上存在柔和可見光的基礎了?

其實並不是,前文我們說了在黑洞周圍的發光體會受到黑洞的引力作用而產生紅移,比如2019年4月10日發布的M87*黑洞的照片,其發出的光是非常暗淡的(毫米波渲染成可見光),但從相對論效應也可以分析出光的紅移有多嚴重。

上圖就是黑洞卡岡圖雅在可見光波段效果圖,如果米勒行星在卡岡圖雅周圍運行,那麼行星上不可能有那麼亮光線的,甚至是黑燈瞎火!

  • 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態水嗎?

不發光其實也不影響是否有液態水,因為上文我們已經確認過一件事,就是潮汐引力加熱機制一樣可以讓行星保持液態水,但極有可能是一個冰殼行星下的液態水,因為潮汐引力加熱機制是由內而外的的,從中分析,假如真的存在合適條件,那麼米勒行星表面應該是結冰的,因為黑洞沒有足夠的熱輻射。

  • 行星上可能宜居嗎?

  • 這個可能性就更低了,比如前文有說明,第一幾乎就沒有可見光,第二可能是顆冰殼衛星,第三則可能存在X射線和伽瑪射線,比如我們發現第一個意思黑洞的天鵝座X-1就是X射線波段發現的,對於銀心黑洞SgrA*黑洞的觀測的一個重要手段就在X射線波段。從這點來看,X射線是黑洞的重要輻射方式之一!

    很難想像持續被被X射線轟擊下的行星是否有可能宜居?相當於時時刻刻放在微波爐裡,而且這臺微波爐發出的還是X射線波段甚至更高波段,比家用微波爐高較多了!

    • 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即米勒行星上的巨浪能形成不?

    理論上米勒行星上有液態水,米勒行星自轉,這兩個可能性下確實存在的,因為黑洞超強引力會讓水體在黑洞中心方向隆起,而米勒行星自轉則會讓這些水沿著自轉軸遍歷米勒行星赤道一周,形成滔天巨浪,因此《星際穿越》的這個BUG可以解釋。

    米勒行星的巨浪

    但問題是米勒行星為什麼還沒有被潮汐鎖定?一旦這個鎖定成立,那麼米勒行星的巨浪將不復存在,因為米勒行星的自轉和公轉同步了,這個隆起的水體形成了一座水山!

    最後我們確認一下,天文學家沒有發現這樣的案例,畢竟最近的黑洞遠在2800光年以外,而現代發現系外行星的方式是可見光波段,射電波段對於行星發現精度尚有欠缺,因此我們只能推測卻不能確定!但我們相信這樣的系統應該會存在。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個已知的行星繞白矮星運行
    想像一下一個昏暗的,後期階段的恆星,它大約與地球大小一樣,每34小時繞其運行一個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這將是一個奇異的景象,較小但較密的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不匹配的天體。白矮星可能適合木星的「大紅色斑點」,讓您感覺到這顆恆星系統看起來多麼奇怪。
  • 首次發現行星繞白矮星運行證據!天文學家:這給地球命運帶來希望
    全球範圍內13個研究所的200多名天文學家參與了這個計劃。當天文學家對7000多顆白矮星進行觀測研究的時候發現「WDJ0914+1914」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因為從微弱變化的光線中檢測出了不同的微量化學元素,這在其它白矮星觀測中是不存在的。研究發現這些微量元素是從氣體盤中由外向內而來,這意味著還有一顆天體在環繞著白矮星運動,並且受其氣體盤的影響。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已知)的黑洞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比以前發現的黑洞更靠近地球。黑洞位於南天體望遠鏡的位置約1,000光年,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四倍,這意味著黑洞的寬度僅為7.5英裡(12公裡)。研究人員在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用望遠鏡跟蹤雙星時發現了隱藏的野獸。當他們觀察雙星系統HR 6819時,他們注意到內層恆星快速繞軌道運動,而外層恆星則緩慢地沿軌道運動。
  • 太陽系真的有一個原始黑洞嗎?
    如果太陽系九號行星真的存在,這將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歷史性發現,它將重塑我們對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系統的理解。那麼,如果它根本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一個黑洞呢?在我們太陽系冰凍的腹地潛伏著某種巨大的東西,它似乎在拉扯著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微小世界。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繞銀河系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最快恆星
    Sgr A *是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圖中以X表示),周圍是一群以極快速度運動的恆星 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移動最快的恆星,一顆新發現的名為S4714的恆星繞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旋轉。S4714在軌道上的飛行速度約為光速的8%,達到了每秒24000公裡的驚人速度。S4714隻是目前被發現掠過Sgr A*的恆星群中的一顆,它的軌道比之前發現的任何恆星都要近。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黑洞?科學家新的猜測有可能實現嗎?
    從此伴隨了人類很多的冥王星退出了行星之列,成為了134340號小行星。雖然第九大行星的位置現在空缺出來了,但是卻沒有取消,人們期望有一天能夠有一顆新的行星填補這個空位,讓太陽系重回九大行星。而這個期望隨著近五年來科學家的一些發現,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第九顆行星的世界吧!第九顆行星在哪按照太陽系裡行星的排列,如果這顆行星存在,那麼它就是在距離太陽系最遠的一顆行星,比海王星還要遠,很有可能就是在太陽系的邊緣徘徊,但是在天文學家多年的搜尋下,這顆行星一直都沒有被發現。
  • 太陽系可能不止有八顆行星,但為什麼說九號行星有可能是黑洞呢?
    第九顆行星在哪按照太陽系裡行星的排列,如果這顆行星存在,那麼它就是在距離太陽系最遠的一顆行星,比海王星還要遠,很有可能就是在太陽系的邊緣徘徊,但是在天文學家多年的搜尋下,這顆行星一直都沒有被發現。這就說明塞德娜要繞太陽一圈要整整11000年。
  • 17歲的NASA實習生發現了一顆繞雙星系統運行的新行星
    他不僅在高三時被接受為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實習生,而且在實習僅三天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一顆甚至沒人知道的行星,這使他一舉成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新發現的新世界不同於天文學家見過的任何世界:這是一顆圍繞雙星系統運行的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最小黑洞存在的證據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詳細介紹了新型黑洞的潛在存在,這種黑洞比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小的黑洞更小。 發現一種新型黑洞將幫助天文學家完成發現和分類黑洞的任務,最終增進我們對周圍宇宙的了解。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太陽系中有一個黑洞?擾動太陽系的神秘行星X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這6顆天體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而自然條件下碰巧出現這一情況的機率只有1/14000(0.007%)。
  •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據報導,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相關成果成果已經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一次,而在30多年來,天文學家們只在少數幾個星系中發現了超大質量雙黑洞,捕捉到雙黑洞吞噬恆星更是極為罕見。
  • 衛星繞行星運行,行星繞恆星運行,整個銀河系都圍繞這個天體運行
    比如衛星的質量通常不如行星,所以衛星都圍繞行星運行,如月亮圍繞地球轉;而行星的質量不如恆星,因此行星都圍繞恆星運行,地球圍著太陽轉。宇宙中有很多類型的天體,這些天體的質量有小到大的排列大致是小行星行星恆星黑洞(特指星系級黑洞)。
  • 行星也可直接繞著黑洞轉
    行星繞著恆星轉,恆星繞著星系中心轉,星系中心盤踞著一個神秘的龐然大物——超大質量黑洞。這是我們關於宇宙等級結構的一個常識。但非得這樣嗎?不!行星也可以越過恆星這一級,直接形成於星系中心附近,並繞著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轉。天文學家以前也曾提出行星可以圍繞較小的黑洞運行,不過這些黑洞是由恆星坍縮演化而來的,之前行星本來就繞著這些恆星轉,所以這種觀點不算稀奇。而對於行星能否繞著動輒是太陽質量數百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轉,他們卻知之甚少。最近,一個日本研究小組將行星形成模型應用於超大質量黑洞,想看看會發生什麼。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白矮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描述巖石行星。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展示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如何在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球行星上找到生命的信號。當一顆繞著小恆星運行的行星經過其前恆星或穿過其恆星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
  • 在恆星的死亡後,繞其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一顆繞著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為確定生命是否能夠在恆星死亡中倖存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機會。圖註:一顆圍繞一顆小恆星運行的行星在經過其主星的正面或"過境"時會產生強烈的大氣信號,如上圖所示。白矮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描述巖石行星。
  • 地球附近發現奇特「流浪行星」 不繞恆星公轉
    地球附近發現奇特「流浪行星」 不繞恆星公轉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10月11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日前發現了一顆非常奇怪的年輕恆星,其並沒有圍繞任何恆星運行,但卻「表現」的與一般正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