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9 年 12 月武漢通報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發病患者開始,新十年到來的歡樂和平靜就被新冠疫情打破了。
從今年 1 月武漢全面封城,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疫情風險上調至「高風險」;到 3 月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 30 萬例,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已構成「全球大流行」。在短短幾個月內,新冠肺炎就迅速地成為了影響波及全球、破壞力巨大的歷史性傳染病。
直到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新冠疫情依然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由青島市胸科醫院爆發的聚集性疫情也為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隨著冬季到來、氣溫下降,疫情反撲的風險將會上升,面對可能到來的防疫挑戰,我們需要保持對新冠疫情的重視和關注,嚴格執行常態化疫情防控。
事實上,與 2003 年的 SARS 不同,新冠肺炎雖然在症狀嚴重程度和致命性上較低,但作為具有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等多種傳播途徑的呼吸系統傳染病,新冠肺炎在人群中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再加上其長達 14 天的病毒潛伏期和無症狀感染者的特點,新冠肺炎在傳播初期常常不能被及時察覺,這也進一步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
學術科研是抗疫的重要助力
那麼,在面對如此易傳播、難防控的新冠肺炎時,人類又該如何對抗呢?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醫務工作者和各領域研究者們用一次次臨床實踐、一項項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知識、科技是有效防控的基礎,是應對傳染病的有力武器。
從病毒毒株的分離、病毒基因組的測序、核酸檢測試劑的研製,到對新冠病毒傳播方式和易感人群的調查、對疫情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新冠疫情初期的各項科研工作構建了對疾病和病原體的初步認知,使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傳染病時不再有全然未知的恐慌。
學術界對於疫情的迅速響應,也使防疫措施的制定、防疫知識的普及都有章可循,為及時控制國內疫情發展提供了關鍵助力。
隨著疫情影響範圍的擴大,新冠疫情成為了全球人民關注的焦點事件和世界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在醫學、生物學領域,新冠病毒 S 蛋白及其人體識別受體 ACE2 的結構被破譯,而以此為基礎的抗病毒藥物、新冠疫苗研發和試驗也進展迅速,這讓戰勝疫情不再是遙不可及;對於不同物種宿主、不同區域的新冠病毒基因組的對比分析,為揭示病毒的來源和傳播、演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數據科學領域,基於全球新冠病例數據、人口流動數據等樣本的數據分析、數學模型構建和疫情預測,在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新冠的傳染病學特徵的同時,也為疫情發展趨勢和防疫政策制定提供了前瞻性建議。
而在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疫情對於各國醫療、經濟、教育、科研的衝擊,以及衝擊下防疫政策和社會輿情、心理狀態的變化,也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疫情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
疫情使學術界聚焦於新冠,學術界湧現的成果也影響著疫情的發展和疫情中我們的生活。
新冠疫情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出門前仔細戴好的口罩、每天查看的疫情地圖和病例數曲線、時時關注的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進展、新聞中播報的防疫知識和防疫政策……在疾病造成的災難面前,了解和討論疫情相關的科研進展成為了我們的生活日常,而知識、科技普及帶來的常態化防疫生活也讓我們不再手足無措。
疫情讓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生活與學術科研既會相互影響,也是密不可分的。及時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科研成果、從可靠的渠道獲取科技知識,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