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學術界都經歷了什麼?帶你回顧學術疫情大事件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從 2019 年 12 月武漢通報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發病患者開始,新十年到來的歡樂和平靜就被新冠疫情打破了。

從今年 1 月武漢全面封城,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疫情風險上調至「高風險」;到 3 月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 30 萬例,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已構成「全球大流行」。在短短幾個月內,新冠肺炎就迅速地成為了影響波及全球、破壞力巨大的歷史性傳染病。

直到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新冠疫情依然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由青島市胸科醫院爆發的聚集性疫情也為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隨著冬季到來、氣溫下降,疫情反撲的風險將會上升,面對可能到來的防疫挑戰,我們需要保持對新冠疫情的重視和關注,嚴格執行常態化疫情防控。

事實上,與 2003 年的 SARS 不同,新冠肺炎雖然在症狀嚴重程度和致命性上較低,但作為具有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等多種傳播途徑的呼吸系統傳染病,新冠肺炎在人群中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再加上其長達 14 天的病毒潛伏期和無症狀感染者的特點,新冠肺炎在傳播初期常常不能被及時察覺,這也進一步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

學術科研是抗疫的重要助力

那麼,在面對如此易傳播、難防控的新冠肺炎時,人類又該如何對抗呢?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醫務工作者和各領域研究者們用一次次臨床實踐、一項項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知識、科技是有效防控的基礎,是應對傳染病的有力武器。

從病毒毒株的分離、病毒基因組的測序、核酸檢測試劑的研製,到對新冠病毒傳播方式和易感人群的調查、對疫情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新冠疫情初期的各項科研工作構建了對疾病和病原體的初步認知,使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傳染病時不再有全然未知的恐慌。

學術界對於疫情的迅速響應,也使防疫措施的制定、防疫知識的普及都有章可循,為及時控制國內疫情發展提供了關鍵助力。

隨著疫情影響範圍的擴大,新冠疫情成為了全球人民關注的焦點事件和世界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在醫學、生物學領域,新冠病毒 S 蛋白及其人體識別受體 ACE2 的結構被破譯,而以此為基礎的抗病毒藥物、新冠疫苗研發和試驗也進展迅速,這讓戰勝疫情不再是遙不可及;對於不同物種宿主、不同區域的新冠病毒基因組的對比分析,為揭示病毒的來源和傳播、演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數據科學領域,基於全球新冠病例數據、人口流動數據等樣本的數據分析、數學模型構建和疫情預測,在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新冠的傳染病學特徵的同時,也為疫情發展趨勢和防疫政策制定提供了前瞻性建議。

而在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疫情對於各國醫療、經濟、教育、科研的衝擊,以及衝擊下防疫政策和社會輿情、心理狀態的變化,也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疫情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

疫情使學術界聚焦於新冠,學術界湧現的成果也影響著疫情的發展和疫情中我們的生活。

新冠疫情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出門前仔細戴好的口罩、每天查看的疫情地圖和病例數曲線、時時關注的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進展、新聞中播報的防疫知識和防疫政策……在疾病造成的災難面前,了解和討論疫情相關的科研進展成為了我們的生活日常,而知識、科技普及帶來的常態化防疫生活也讓我們不再手足無措。

疫情讓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生活與學術科研既會相互影響,也是密不可分的。及時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科研成果、從可靠的渠道獲取科技知識,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需求。

相關焦點

  • 【回顧】2020電商直播帶貨發展的大事件
    受疫情影響,2020年電商直播帶貨可謂是出盡了風頭,雖然中間也有很多不少的遺憾,總的來說,電商直播在去年已經是圓滿結束了。今天我們來捋一捋2020年電商直播帶貨發生過的大事件吧。
  • 一起回顧2020年世界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2021正在來臨的路上,202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事情,從小小的個體,到浩瀚的宇宙,這一年給我們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來一起回顧一下,盤點2020年世界發生的大事件。新型冠狀病毒春節過後,通過電視直播,了解到新型冠狀病毒,蔓延至全國,疫情嚴重,被感染的人從幾十到幾百,幾百到幾千,幾千到上萬給大家帶來恐慌,省市區街道紛紛開始封城,大規模的爆發給我們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停工,停課,多少人因此失去了親人與朋友,多少人又因此失去了工作與生活。緊接著病毒開始全球蔓延,又給全球帶來了災難,讓我們的地球也帶上了口罩。
  • 疫情之下,全世界的窮人都在經歷著什麼
    電影刻畫的韓國底層生活,利落直白的階層對照都血淋淋地刻畫了貧富差距與社會矛盾。 電影中主人公一家住著的是只有韓國才能看到的半地下室,在韓國,他們管這種房子叫banjiha。
  • 實驗室停擺、中國人被拒絕入境、學術會議取消:疫情如何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
    然而,2020 年的春節,被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你的假期是怎麼過的?點擊這裡分享你的經歷)。1 月 23 日,武漢封城。1 月 24 日起,為了防止人員聚集加劇疫情傳播,多個位於湖北和疫情嚴重地區的高校陸續發布延期開學通知,隨後全國各級地方政府也宣布延長假期,停工停課。這看上去似乎給了我們一個「合理躺在家裡」的理由,但是現實卻沒這麼簡單。
  • 疫情期間實驗室關閉 小動物批量處死 新冠病毒讓學術界迎來衰退潮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發展,各個行業都逐漸受到影響,而科研領域也難逃疫情的衝擊,包括癌症和慢性疾病的臨床試驗、國際合作項目、極地科考都可能因此減速甚至停滯。而這一現象最開始的直觀表現,就是全球學術會議陸續開始取消。
  • 「在經歷中學習——疫情防控公開課」上線學習強國
    劉偉這堂課的開講,標誌著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聯合推出的「在經歷中學習——疫情防控公開課」正式上線。此後每個工作日,都將有一位重量級大咖的公開課在學習強國上與廣大大學生見面。抗「疫」實踐是最好的課堂1月26號,北京市發布了延期開學的通知。
  • 疫情當前,寫論文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嗎?
    近日,各大學術論文網站頻頻發出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文章,吸引眾人關注科學家們抗擊疫情進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憤怒,狂噴中國的科學家們只知道發論文,對抗擊疫情毫無幫助。 然而疫情當前,發論文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嗎?先別著急噴,今日我們就帶大家一起吃一吃學術界的這份瓜。
  • 多災多難的2020:衛星之眼18張圖片,帶您回顧全球大事件
    任何人都知道,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艱難而多事的一年,對於環繞地球的衛星也是如此。宇宙太空飛行器將他們的攝像機對準了地球上的場景,客觀記錄了2020年中多次的災難發生,其中包括創紀錄的火災、世界一些主要城市的封鎖、貝魯特港口倉庫令人震驚的爆炸等全球大事件。這些從太空拍攝的照片提供了一個放大的視角,讓我們逐一回顧今年的大事件。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在此之前幾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等人在《柳葉刀》(The Lancet)在線發表評論文章「春節期間中國人口大流動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文章指出,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實施了一系列增加社會距離的措施,將「控疫假期」與居家隔離、基層排查等其他措施結合,有效地降低了疾病傳染率。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學術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戰場。
  • 疫情之下,數據的 100 種表達
    對此,一些機構做了有趣的記錄:南都大數據研究院:30省份170份疫情通報誰最高冷?這些地方病例越多信息量越粗、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公開60天全記錄帝都繪:疫情爆發後的一個月裡,你的城市做了什麼?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的每一次發聲,都值得被記錄。比如,他們曾經在社交媒體上發出的「求助」。RUC新聞坊:1183位求助者的數據畫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
  • 你的夢境被疫情「感染」了嗎?
    其中有20個夢境集群是噩夢,在這些噩夢中又有55%含有與疫情相關的特定內容,比如社交疏離、病毒傳染、個人防護和世界毀滅等主題。也就是說,在疫情蔓延的過程中,有很多人的夢境也被「感染」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夢境就像黑夜中的守護神,默默清理著你那些不愉快的回憶。
  • 疫情下的職業生涯急轉彎:面對疫情,行動起來
    ,對於身處博後以及學術生涯不同階段人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了對疫情期間科學研究的走向以及職業生涯的安排進行了解,BioArt Reports編輯部對Cell上發表良師益友(Mentor對於我來說,從博後過渡到實驗室中的領導角色,就意味著扛下了指導學生、尋求資助以及合作夥伴的重擔。 一切都在有序的進行著,然而新冠肺炎的爆發打破了一切。
  • Sara Platto博士講話:新冠疫情對女性科學家的影響
    世界各地關閉學校和日託以控制病毒傳播,這也對婦女產生了巨大影響,她們是家庭中提供照料最多的人,結果反而限制了她們的工作和經濟機會。《自然指數》有一句話很好地說明了這種當前狀況:我們都處在同一波風暴中,乘的卻不是同一條船。這很好的說明了當前的流行病正如何擴大工作方面性別不平等的鴻溝。假如男女都能獲得所需資源,並且做出同樣好的結果,那麼「公平」就算是達成了。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但你仔細看,這些都是學術論文嗎?並不!我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像Nature、Science,雖然上面的內容你都看不懂,但它們本質上是學術雜誌。既然是雜誌,就和娛樂雜誌一樣,是分很多文章類型的。其實學術界也有「追熱點」,這不是什麼壞事,各國科學家都在實驗室裡努力幫我國攻克病毒,想想不覺得很燃嗎!(2)發表的論文都講了些啥?大部分是講病毒傳播模型的。就像我前段時間發的視頻,不需要對病毒做實驗,只要有各地的發病數據,就可以建個模一通計算猛如虎,然後預測未來的疫情發展。
  • 學術頭條:中國天眼發現240餘顆脈衝星,學術界如何應對新冠疫情...
    Frontiers全球調查報告揭示學術界如何應對新冠疫情今年 5月到6月,開放獲取出版社Frontiers對全球 125個國家約2.5萬名科研工作者進行關於新冠疫情對科研影響的調研,調研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疫情的爆發使得大多數科研人員無法繼續實驗工作,但對其每日工作並沒有顯著影響。
  • 共沐後疫情時代百舸「基」流,CCF-GAIR 2020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
    from=qrCode2020 年,人工智慧圈經歷了疫情之下的艱難與陣痛,卻也迎來了十年一遇的時代機遇 「新基建」,一場龐大的國運變革蓄勢待發。如何緊跟技術變遷和行業發展大勢,AI 學術基礎與產業落地未來如何發展,都將是以 "AI 新基建,產業新機遇" 為主題的 CCF-GAIR 2020 峰會著重討論的議題。
  • 北京市特級校長帶你透視疫情熱詞背後的教育意義
    抗擊疫情的過程,是將愛國、責任、道德等抽象概念變得具體的過程,我們要藉此引導學生在現實中體會、學習、厚植家國情懷,讓他們懂得每個人永遠都是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使家國情懷成為他們成長成才的壓艙石,為人生把正航向。胸懷世界的責任擔噹噹這場疫情成為了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全球必須命運與共。
  • 疫情對天文研究有哪些影響?不僅僅會議取消這麼簡單
    新型冠狀病毒所導致的的嚴重呼吸道疾病被稱為COVID-19,其迅速傳播促使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積極措施,以減緩疫情傳播。大部分措施主要是減少本地和長途旅行,避免大型聚會,包括上課和會議等。保持社交距離和遠程工作成為時下的常態。對天文學家來說,儘管基本上都支持這樣的措施,畢竟這是出於公共衛生利益的考慮,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他們也開始思考這些措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將意味著什麼。
  • 國外媒體如何回顧疫情籠罩下的2020?|讀刊
    到了新舊交替的時候,關於2020年的各種關鍵詞在國內各媒體湧現,而被迅速控制的新冠疫情似乎只是萬象中的一環而已。但疫情仍舊急轉直下、封鎖只見縮緊的英美和歐洲,疫情依然是大部分討論的根源。《衛報》、《紐約時報》等大型刊物也照舊風生水起地整理著影視作品類的年度榜單,可在名單列舉之外,該用什麼語言來總結過去一年,總結一場在日常生活中無影無形的病毒天災?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發文介紹青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經驗
    該文章以「快速應對中國青島暴發的新冠疫情」(RapidresponsetoanoutbreakinQingdao,China)為題,刊登在NEJM新冠專刊(COVID-19note),總結了中國青島10月份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置經驗,為世界其他地區制定新冠防控策略提供了中國智慧和實踐方案,充分證明了我國疫情防控策略的科學有效,這是繼前期中國官方發布和新聞媒體報導之後,學術界以更加嚴謹和科學的評判標準對青島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效果高度認可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