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曾劍秋
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戰略服務高級分析師 楊光
通信行業專家 寧宇
通信行業專家、網絡大V 奧卡姆剃刀
經過兩年多「大連接」戰略落地,中國移動成效顯著,個人用戶遙遙領先,有線寬帶突飛猛進,物聯網市場碩果纍纍。而「大連接」戰略是中國移動「十三五」規劃的核心,外界看到的更多是「做大連接規模」的成效,但其本質在於「連接驅動發展」,如何評價中國移動「大連接」戰略的成效?為此,通信世界全媒體特邀請業界專家,總結分析中國移動「大連接」戰略的經驗。
《通信世界》:能否請您整體評價下中國移動「大連接」戰略取得的成果?您認為哪方面是最突出的?
曾劍秋:近幾年中國移動的「大連接」發展的確非常好,也非常快,尤其在固網方面。我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國家政策,尤其移動得到有線網絡牌照,雖然,在之前移動也在發展光纖網絡,但獲得有線網絡牌照後,中國移動的發展變得非常快。再加上中國移動本身有很強的網絡優勢,移動用戶規模較大,所以在有線和無線融合的背景下,中國移動發展得非常好、快。
此外,中國移動推出很多新穎套餐,有許多新的營銷方案,比如手機套餐和寬帶捆綁,用戶只需繳一次費用,便利性提升,所以即使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中國移動依然有好的發展機會。
楊光: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固網寬帶的迅速發展。固網寬帶競爭力的提高對中國移動未來5G的業務發展應該也會有很大助力,有希望真正形成固移融合綜合運營的「大連接」平臺,是未來業務發展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
奧卡姆剃刀:第一,5G帶來的革命性變化為萬物互聯,中國移動把握住了趨勢,提出「大連接」戰略,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宏偉計劃;第二,除了連接數的爆炸式增長之外,更重要的是與以前跟運營商沒有關係的企業進行大連接,「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的口號就是由中國移動首次提出,將來運營商與垂直領域企業進行新碰撞,產生新業態,移動網際網路就會成為一個產業網際網路;第三,中國移動的「大連接」戰略已經超越了過去式運營商和用戶之間的通路,變成橫向、縱向、無處不在的泛在網。
寧宇:所謂「做強連接應用」,目的是實現連接應用的實質性突破,從面向個體為主的娛樂、溝通,向面前全行業和全社會的數位化生產、數位化生活邁進。而所謂「做優連接服務」,目的是實現連接服務的縱向延展,從單純的接入管道,向構建平臺級連接、完成端到端基礎設施建設演進。而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是底層連接規模的橫向拓展,不僅是連接數量的增長,更包括連接的對象從聚焦個人的連接,拓展到包含無線和有線在內的規模化泛在連接,物聯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國移動「大連接」戰略的執行效果,不僅要看常規的以省為單位的業績,更要看各個專業公司的成長,以及這些專業化公司給產業帶來的變化。
在中國移動的布局中,專業公司應是「做優連接服務」和「做強連接服務」的主力,可以看到,咪咕公司、終端公司、政企公司、物聯網公司等都在各自領域積極創新拓展,向產業鏈的各個維度進行拓展,不僅為企業創造了價值,還帶動了相關領域的成長,共同推動數位化從個人向企業、向實業不斷擴張,打造和推動支撐產業數位化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通信世界》:兩年來,中國移動進行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能否請您分析下,中國移動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面臨的最主要的困境是什麼?
曾劍秋:第一個問題,也是從去年以來行業內反映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如何去營銷。怎麼去營銷也是其他運營商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不限量套餐」的推出。首先,這不是運營商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國際流行「不限量套餐」,國內直接照搬應用會出現一些問題,需進一步加強宣傳規範。第二個問題,中國移動最大的優勢是服務質量高。那麼在「大連接」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比如,中國移動在固網用戶數不斷突破的同時,也收到許多投訴,網絡質量、穩定性差等,我覺得,一方面,中國移動可以向原來的固網運營商(他們在做本地網光纖網絡方面,有許多優秀規範),學習成功的規範、經驗。另一方面,中國移動也要學習本地網服務方面的經驗。
總之,中國移動既需要繼續保持優勢,保持好的發展,也需要繼續在服務方面領先、創新,尤其現在不只是運營商間的競爭,還包括與網際網路廠商等的競爭,提升服務質量已迫在眉睫。
楊光:挑戰的角度,我覺得從企業經營方面需要在持續降費和網絡能力不斷提升之間尋求一個健康的平衡。5G網絡建設還是需要大量投入,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需要運營商自己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並且嚴格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合理管理社會對電信服務質量和資費的預期,設法構建一個可持續的提速降費的模式。
寧宇:雖然中國移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要跟上飛速發展的時代步伐,傳統的管理模式不免讓企業發展束手束腳,如果能在適當時機引入更加開放的管理機制,相信以中國移動的資源優勢、規模優勢以及在專業領域的多年積累,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通信世界》:5G、物聯網等新技術催生,新時代有可能成為電信運營市場創造新模式、構建新格局的重要分水嶺,以中國移動為例,運營商如何能更好地適應和把握運營轉型的方向路徑?有何發展建議?
曾劍秋:其實中國移動近幾年的發展還不是真正的轉型,只不過完成了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的融合。現在,中國移動面臨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自己的轉型。之前提到的服務轉型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做大連接方面需要向原來的固網企業等學習,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另一方面是向網際網路企業學習。在未來發展轉型過程中,我認為中國移動更多的需要考慮新技術帶來的發展。5G、物聯網、雲計算、SDN/NFV、人工智慧等技術飛速發展,如何在這個大背景下實現轉型?自身如何定位?過去中國移動的定位是供應商,現在進行大連接的轉化、寬帶建設,可以說是全業務運營商,但是未來的發展轉型,中國移動不僅要做一個全業務運營商,更應該朝著基於新一代網絡、新技術的綜合服務方向去發展。
楊光:轉型方面中國移動對5G的定位非常好,5G改變社會,意味著不僅要看消費者業務而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更為廣闊的行業應用市場。這個時候我覺得還是要有更為開放的心態,像中國移動這種領先運營商應該把自己定位為整個生態系統的領導者和構建者,而不僅是售賣自己的網絡服務,尤其在5G發展的初期可能重點還應該是如何把蛋糕做大。
《通信世界》:「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國移動推進「大連接」戰略兩年來,對業內有何指借鑑意義?
曾劍秋:中國移動「大連接」戰略是基於它本身規模比較大,其全業務運營,應該對其他運營商有很大影響。中國移動很大的一個優勢在於擁有龐大的用戶規模,而國內其他運營商也在尋求更多的新發展機會、定位。所以我覺得談中國移動的經驗對其他運營商的借鑑作用,可能有點紙上談兵,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包括鐵塔、廣電,都從不同維度進行努力,進行戰略轉型,並且根據企業的發展定位,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所以現在不是說中國移動做出一個什麼事情,就叫示範作用,而是大家要在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相互競爭中提升自己。
楊光:坦率地說,我覺得中國移動的經驗應該還是挺難複製的,因為這種規模這種市場影響力的運營商應該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有啟發應該就是如何利用中國市場的規模優勢去撬動全球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