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哈佛大學教授尹希只截取了前面一句話,而忽略了後面一句話。而更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這位教授已經是美國人了。
圖片源自網絡
先來了解這位教授的個人經歷吧。
尹希1996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01年遠赴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2008年受聘擔任哈佛大學物理系副教授,2015年晉升為哈佛大學物理系正教授,2017年獲得物理學新視野獎,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弦理論、量子力學等基礎物理理論方面。
就是這樣一位成績矚目的中國人加入美國籍為美國服務,在如今中美角力的大背景之下,是那麼顯眼,以至於被一些國人批評不愛國。
圖片源自網絡
那麼他是真的不愛國嗎?或者又有什麼其他原因呢?
首先這一點就非常令人懷疑。雖然國內的科研條件已經有了巨大改善,但是相比於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基礎科學方面,差距明顯。即使我國在科研論文發表方面,已經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是科研造假也是令中國在世界學術界飽受爭議,新聞上時不時爆出某位教授論文造假。試問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如果與這樣學術素養的「專家」共事,會有多少成就?
圖片源自網絡
除此之外,科研設備受制於人。雖然每年我國發表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的論文很多。但是仔細分析,你會發現某些高水平論文是依靠國外的儀器設備才搞出來的。因此國家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去進口這些設備。而在美國,就完全不需要擔心這一點,如果需要,隨時都可以獲得。反觀國內,如果趕上國外製裁或者限制,可能都無法獲得這些設備。
在國內這種論資排輩的學術環境中,青年學者的上升空間又有多大?正如無法評上院士的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了中國本土首位諾貝爾科學類獎得主。而那些端坐在中科院高牆內的院士們是否汗顏?或者是否思考過改革院士評選規則?畢竟在中國這個重人情的社會裡,如果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人情世故方面,那麼這些天才們還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多遠?是不是也會往行政道路上轉行也未可知。
圖片源自網絡
待遇是要和自己的勞動相匹配的,雖然很多高校為了招攬人才,往往以百萬年薪,甚至千萬科研資金來吸引高素質人才。但是這與他們的腦力勞動是否真的可以劃等號呢?要知道搞科研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長期坐冷板凳,而且科研支出也可能是巨大的,正如某些儀器設備進口價都可能以百萬計,在產出緩慢的基礎科學方面,投入更甚,而且結果也不一定會有預期效果。這樣算下來,用在科研人員自身生活上的支出就寥寥無幾。而且這還是針對頂尖人才,如果是那些目前成績並不突出,但潛力無限的學者那就另當別論了,對於他們回國發展就更加沒有吸引力了。反觀娛樂界的明星,動輒千萬的出場費,甚至連出場都免了直接動用替身就能撈金,簡直小巫見大巫。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這位天才學霸也曾說過,他肯定會回國的,不過不會是他一個人回去,他要帶一個組的物理學家回去。只不過,到那時他的這個想法會實現嗎?要知道,當年錢學森是費了好大氣力才回到祖國的。況且現在是中美大國競爭的時代,美國會放一群人回去嗎?
雖然在各個方面,中國都與美國有著巨大差距。如果我們要改變,就必須正視這些差距,萬事開頭難,希望那些留美的優秀學子不能僅僅看到國家的不足,而不願回國,因為這個國家也需要你們出一份力,讓這個國家向著更美好的方向繼續發展。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