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風化
裸露於地表的巖石受到多種因素的破壞作用,其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如顆粒變細、礦物成分發生變化,這個過程稱為風化作用。(摘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32頁)
2.風化有哪些類型
①物理風化
a.熱脹冷縮
暴露於空氣中的巖石,由於受到大氣溫度以及光照的影響,容易出現溫度的變化。
巖石升溫,易發生膨脹;巖石降溫,易發生收縮。
由於巖石的導熱性較差,巖石表層的升溫、降溫幅度大於巖石內部,引起巖石內外出現差異膨脹和收縮——表層巖石膨脹、收縮更劇烈。
這就導致巖石表層更容易發生風化作用。
在溫度不斷變化引起的巖石熱脹冷縮的過程中,表層巖石發生破碎,即風化作用。
b.凍融風化
流水進入巖石裂隙,隨著溫度降低而結冰,體積增大,撐開巖石,使巖石裂隙增大;
氣溫升高,巖隙中的冰融化,進一步流入被撐大的裂隙中;
氣溫降低,巖隙中的水再次結冰,進一步撐開巖石……
在巖隙水反覆的結凍和融化的過程中,巖石發生破碎,即風化作用。
這種風化作用往往發生在氣溫日較差、年較差較大的地區,以及高山雪線附近。
(凍融風化示意圖)
▼
②化學風化
巖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即為化學風化。
常見的化學風化有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等。
如黃鐵礦被氧化成褐鐵礦,酸雨,巖石吸水膨脹等。
③生物風化
a.根劈作用
生長在巖石裂隙中的植物,隨著根系不斷地長大,對裂隙壁產生擠壓,使巖石裂隙擴大,從而引起巖石破壞,這種作用稱根劈作用 。
(根劈作用示意圖)
▼
b.生物化學風化
巖石表面滋生的苔蘚類生物產生大量的分泌物,對巖石進行的風化作用,稱之為生物化學風化。
風化作用
在溫度、水及生物等的影響下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
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
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產生的巖石碎塊或砂粒大多堆積在原地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分為三種類型:
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風蝕作用
風力在運動狀態下
也可以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
稱為風力侵蝕作用
侵蝕作用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
並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
典型的風蝕地貌有:
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風溼窪地等
風蝕作用與風化作用兩者的區別在於
產生時間
風蝕作用大多發生在風化作用之後
對巖石的影響
風化相當於將巖石大塊變小塊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而風蝕一般還指將這些風化後小的變成更小
影響物體的狀態
風化大多為潛移默化的(地理蹊補充:即位置相對靜止,如氣溫、水(非流水)、生物、太陽輻射等媒介的影響),
風蝕則為運動的
伴隨狀態
風化後物體還在原地,風蝕一般伴隨著搬運
附:易搞錯的兩種侵蝕(V型谷與U型谷),其外力作用是不同的
「U」型谷主要是
山嶽冰川在向低海拔地區滑動的過程中
由於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U」型谷多分布在高海拔或高緯度(歷史上)
冰川活動頻繁的地區
(其外力作用是冰川)
「V」型谷是由於河流發育早期深切作用強烈
河床狹窄、兩坡陡峭,呈V形
因此「V」型谷常常在河流上遊出現
(其外力作用是流水)
說明:轉自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歷史部分推文:
選考地理必修三全套課件
2021屆一輪複習課件——大氣的受熱過程
複習課件——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複習課件——世界的氣候
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自然資源
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河湖
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氣候
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的地形
高三一輪複習課件——中國疆域和人口
圖說各類地貌類型
高中地理易錯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