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波譜在強迫障礙中的研究進展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莊蓉,張輝,職璞,李奇光,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張孝勇,復旦大學

 

強迫障礙(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種以反覆持久出現的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為基本特徵的精神疾病。OCD的平均發病年齡18~29歲。2019年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OCD的終生患病率為2.4%,其發病率在常見精神疾病中排名第四。儘管有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緩解,但強迫症狀常常持續數十年,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OC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無法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近幾十年來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OCD患者存在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環路(CSTC環路)的異常。CSTC環路即大腦皮層將信號投射至紋狀體,並通過蒼白球將信號傳遞給丘腦,最終反饋回大腦皮層的神經環路。該神經環路或腦區的神經遞質及相關代謝物有何改變呢?目前尚無明確結論。磁共振波譜(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種無創顯示腦內神經遞質的技術,主要以磁共振氫質子波譜(1H-MRS)應用最為廣泛。其原理是基於分子化學結構產生的化學位移區分不同代謝物。1H-MRS常用定位方法為受激回波採集模式法(stimulated-echo acquisition mode,STEAM)和點分解波譜法(point-resolved spectroscopy,PRESS)。

 

波譜定量通常涉及一個或一組譜峰強度的測量,然後將測得的譜峰強度轉化為代謝物濃度的估算值。1H-MRS分析可測量的代謝物包括N-乙醯天冬氨酸(NAA)、穀氨酸穀氨醯胺複合物(Glx)、γ-氨基丁酸(GABA)、膽鹼(Cho)、肌酸(Cr)、肌醇(mI)及乳酸(Lac)等。因NAA是反應神經元受損的重要標誌物,穀氨酸是最重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而GABA是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故本文分別綜述OCD腦磁共振波譜在NAA、Glx及GABA方面的研究結果,探索OCD患者在神經生化方面的改變,為進一步明確OCD的病因提供證據。

 

1.NAA的MRS研究

 

NAA主要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中,是人腦中濃度最高的代謝物之一,可參與神經元滲透壓調節過程,且與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脂質合成及髓鞘形成有關,NAA能提示神經元的完整性及功能狀態。關於OCD患者腦內NAA濃度最早的研究結果發表於1997年,Ebert等發現患者右側紋狀體及前扣帶回NAA水平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此後,相繼出現了許多關於NAA的研究。有研究發現OCD患者前扣帶回、紋狀體、尾狀核、內側丘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等腦區NAA下降。

 

Gnanavel等納入了OCD組、未患病一級親屬組及健康對照進行分析,研究發現OCD組與親屬組相比,前扣帶回和尾狀核NAA明顯降低,而親屬組與健康組相比上述腦區NAA也降低,提示前扣帶回和尾狀核NAA水平降低可能為疾病素質指標。因為OCD經常在兒童青少年期發病,所以有些關於兒童患者的研究。Fitzgerald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患兒雙側的內側丘腦處NAA明顯下降。NAA濃度下降很可能與神經元丟失、損傷、破壞等有關。

 

有研究發現NAA降低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Ebert等發現OCD症狀越嚴重,其前扣帶回NAA水平越低。經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有效幹預後,患者腦內NAA水平會顯著升高;也有研究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幹預後發現其海馬NAA的水平也較治療前明顯升高。這些說明有效的治療可以逆轉NAA的減少。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結果並沒有得出OCD患者腦區NAA下降的結論,如有研究中發現OCD患者前扣帶回、丘腦、基底節區、額葉及頂葉白質NAA水平與健康組相比無明顯差異。甚至有些研究中發現患者腦區NAA水平是呈現升高狀態的。

 

腦內NAA升高支持OCD無效神經元修剪的神經發育理論,也有可能NAA升高會損害神經元的滲透壓調節或導致神經元過度興奮,可能就會出現習慣化或儀式化的行為及情緒障礙等。

 

總之,大多數研究都提示CSTC中某些區域的NAA代謝水平異常,更進一步證實了強迫障礙患者CSTC環路異常的假說。但是因為現有的研究結果一致性欠佳且研究內容有限,目前難以明確某個腦區或哪條神經環路的NAA水平對臨床診斷、評估嚴重程度及判斷預後等有明顯的提示意義。

 

2.Glx的MRS研究

 

在大多數臨床研究中穀氨酸和穀氨醯胺被統稱為Glx,因在臨床磁共振機型(1.5T或者3T)穀氨酸和穀氨醯胺的MRS信號相互重疊。穀氨酸從穀氨酸能神經元釋放後,然後通過神經元-膠質細胞間的穀氨酸-穀氨醯胺循環再生穀氨酸。複合Glx峰已被廣泛用作穀氨酸能神經元活性的標誌。穀氨酸可見於所有的腦細胞類型,尤其在神經元中的濃度最高。穀氨酸是腦內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幾乎可以興奮腦內所有區域的神經元,穀氨酸和穀氨酸能通路在腦內突觸連接正常發育和記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穀氨酸的過度刺激可導致許多病理狀態引起細胞死亡造成神經毒性損傷。除了作為神經遞質外,穀氨酸還作為重要代謝物參與許多生物化學過程如中間代謝和蛋白質更新等,機體在正常氧化代謝受損時可出現穀氨酸水平低下。1998年Moore等的個案報導中報告了一名9歲的OCD患兒經過12周帕羅西汀的有效治療後尾狀核Glx水平明顯下降,提示可能在OCD的發病機制中穀氨酸佔有一席之地。此後近20來年學者們陸續開展了Glx的相關研究。Andrade等發現OCD患者前扣帶回Glx水平升高。

 

Parmar等研究發現經過12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後患者尾狀核和內側丘腦Glx水平明顯下降,而且前扣帶回Glx水平與強迫症狀嚴重程度明顯相關。Glx水平升高提示穀氨酸可能產生明顯的神經興奮毒性作用,影響相應腦區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提示腦區內Glx水平下降,如Zhu等發現患者內側前額葉皮層及右側丘腦Glx水平明顯下降,而且結果顯示強迫行為越嚴重患者右側丘腦Glx水平越低。部分研究間的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與納入對象、樣本量大小、感興趣區域的選擇、疾病特點(首發年齡、病程、症狀亞型、症狀嚴重程度、共病)等方面有關。例如有研究發現OCD患者前扣帶回Glx水平與病程、抑鬱情緒明顯相關,丘腦穀氨酸水平與患者的焦慮情緒呈正相關,Chen等發現右側丘腦Glx水平與強迫行為明顯負相關。

 

大多數研究的感興趣區域集中在CSTC環路,Glx的升高或降低均提示代謝異常,故進一步支持CSTC環路異常為OCD發病機制之一的假說。但也有少數研究涉及到了經典CSTC環路以外腦區的代謝情況,提示可能其它腦區的代謝或功能異常也參與了OCD的發生。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穀氨酸和穀氨醯胺之間通過穀氨酸-穀氨醯胺循環和關鍵酶反應存在著明顯的聯繫,穀氨酸和穀氨醯胺水平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導致Glx作為疾病標誌物的敏感性降低,故應該在方法技術層面從Glx中進行穀氨酸譜線分離,以更加客觀地了解穀氨酸的作用。

 

3.GABA的MRS研究

 

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可以抑制穀氨酸能神經元釋放穀氨酸,影響突觸的形成及重塑,對大腦神經發育產生重要作用。除作為神經遞質外,GABA可以通過三羧酸循環中的「γ-氨基丁酸旁路」發揮重要作用。截止2019年11月可檢索到的國內外關於OCD腦磁共振波譜成像在GABA濃度方面的文章僅4篇。2012年Simpson等發現OCD組的內側前額葉皮質GABA水平是降低的,而且該區域GABA水平與發病年齡負相關,相對於男性患者而言,女性患者GABA水平更高,然而在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區域未發現GABA的明顯異常。

 

Zhang等研究發現患者眶額葉皮質GABA水平顯著下降,其濃度與耶魯-布朗強迫思維、行為及強迫總分明顯負相關。有研究者發現通過靜點氯胺酮可以使OCD患者內側前額葉皮質的GABA水平快速升高,並伴隨著強迫症狀的迅速減輕。Li等對前扣帶回區域進行MRS研究,發現患者組GABA是明顯升高的,而且未發現其與患者的人口學特徵及臨床特點之間有相關性,也未發現與既往藥物治療的相關性。但該研究中僅有5例為首發未治療的患者,另18例均為對兩種SSRIs藥物無應答的患者,入組對象的異質性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上述僅有的幾個研究提示CSTC環路的部分區域GABA水平異常。

 

GABA相關研究較少的原因可能是腦內GABA濃度較低,而且其共振峰與其他以高濃度存在的分子(如肌酸、穀氨酸和穀氨醯胺)的共振峰之間相互重疊,故對設備及技術要求較高,限制了GABA的臨床研究。將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GABA研究以明確其在OCD發病中的影響。

 

4.研究總結及局限性

 

綜上所述,大多數MRS研究已經顯示OCD患者在CSTC環路,尤其是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眶額葉皮質、前扣帶回、紋狀體、丘腦等區域存在NAA、Glx及GABA水平異常,故從分子層面支持了OCD患者CSTC環路異常的發病假說。但是這些神經遞質及代謝物水平的具體異常情況,包括升高或降低程度,異常的腦區以及與臨床症狀間的關係等仍無明確結論。可能是由於研究對象的異質性(症狀類型及嚴重程度、既往治療情況、共病等)或樣本量大小、MRS測量方法、定量方法等原因,部分研究結果不一致。而且目前絕大多數研究都只納入了患者組和健康對照組,僅極少數研究中納入了未患病一級親屬組,對臨床高危人群的識別及早期幹預的提示意義不夠明確。此外,現有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是以CSTC環路作為感興趣區域來分析其代謝物質的變化,故將來可以開展CSTC環路以外的腦區研究,以進一步找到與OCD有關的異常腦區。

 

5.展望

 

基於目前的研究,將來的研究方向可涉及以下幾方面:1)因目前涉及療效相關性的研究不多,故將來可納入同質性好的首發未治療OCD患者進行治療幹預,分析代謝物質濃度與臨床特點及治療效果等的相關性,以期MRS的研究結果能更多地服務於臨床實踐,為臨床評估預後等方面提供參考;2)納入未患病的一級親屬組進行研究,以進一步確定OCD在MRS方面的遺傳易感性生物標記物,有助於識別OCD高危人群以進行早期幹預;3)與單體素不同,採用多體素MRS或者MRS成像技術(MRSI)檢測OCD患者,提供更豐富的信息;4)將MRS與結構磁共振、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他成像模態相結合,研究神經遞質代謝改變與腦區結構或功能改變之間的相關性,為進一步明確OCD的發病機制提供依據;5)將MRS與遺傳學研究結合,確定OCD影像學水平的生物學表型與易感基因之間的相關性,可進一步找到確切的易感基因以深入研究OCD的發病機制。

 

來源:莊蓉,張輝,職璞,李奇光,張孝勇.磁共振波譜在強迫障礙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誌,2020,47(02):227-229+24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武漢物數所舉辦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
    武漢物數所舉辦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 2017-06-23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6月16日至18日,第六屆國際磁共振波譜學前沿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8年12月20日-21日,由儀器信息網網絡講堂、北京波譜學會、《波譜學雜誌》舉辦的「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iCMR 2018)」成功舉辦,近1000人報名參會。
  • 吉林大學可定量分析自由基含量的電子順磁(自旋)共振波譜儀採購...
    中招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吉林大學的委託,就吉林大學可定量分析自由基含量的電子順磁(自旋)共振波譜儀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0618-164TC169563F)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618-164TC169563F
  • 2019年度北京波譜年會第二輪會議通知
    」定於2019年5月17-19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西湖校區)召開,目前前期籌備工作進展順利。  截止到4月18日,本次會議特邀到北京地區波譜貢獻者:寧永成,趙保路等老一輩核磁順磁波譜專家,京外報告者:彭路明,禾立春,王韋等在波譜以及儀器維護有特色的專家。共收到大會報告,技術報告、青年論壇報告和牆報35個,其中牆報10個。報告內容包括:液體、固體核磁共振波譜,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和成像波譜的方法學及其應用,國內外廠商最新技術進展等。
  • 智能磁共振造影劑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月3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李立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 葉朝輝院士:磁共振波譜儀產業化需完善創新鏈條
    包括4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16名國際磁共振科學家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最新成果。  談及國內核磁共振研究狀況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輝欣喜地表示,「隨著核磁共振技術在新藥研發、肺癌早期診斷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進展,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 ASL技術基本原理及在血管性認知障礙中的研究進展
    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CT、磁共振(結構和功能)成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經顱都卜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等。
  • 2017湖北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超靈敏磁共振研究組招聘...
    超靈敏磁共振研究組(網址:http://zhou.wipm.ac.cn)依託于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磁共振中心、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點實驗室等的研發平臺,承擔了國家重大、重點等一系列研究項目。因工作需要,現面向所內外誠聘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博士後若干名,年薪15-20萬。
  • 科學網—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率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等
  • 蘇州醫工所開發磁共振波譜成像研發新平臺
    自旋動力學模擬是磁共振新技術研發的強有力工具,作為一種虛擬化平臺,可廣泛應用於理論研究與實驗優化、新方法和新序列開發等方面,與核磁儀器本身可形成優勢互補,因此具有重要價值。例如,磁共振鈉成像(23Na-MRI)可無創檢測生物組織中鈉離子濃度及其分布,但其體系模型為高自旋量子數體系(I>1/2);磁共振波譜成像(MRSI)可無損探測生命體內代謝物分子的濃度變化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不過,由於難治性強迫症的存在,臨床上有較大需求,國內一些專科醫院也開始將rTMS和DBS應用於強迫症治療,或者作為研究課題予以嘗試。一些患者、家屬在求醫過程中有所接觸,但不知如何選擇。 關於這兩種治療技術的歷史、原理、治療方法和特點,我已經在雙相障礙系列文章裡面講過。
  • 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江昀緯做客「天眷波譜青年論壇」第二十七期
    11月30日,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江昀緯做客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天眷波譜青年論壇」,為該所師生作了題為The minimum condition for BAX to induce apoptotic membrane proes的精彩報告。
  •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所EAST大科學工程團隊研究員孫有文課題組的博士何開洋在共振磁擾動(RMP)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自主開發全軌道模擬程序結果以Full-orbit simulation of fast ion loss under resonant
  • 順磁標記蛋白質在溶液與細胞內研究中的應用
    核磁共振中的順磁效應, 包括順磁弛豫增強、贗接觸位移和殘餘偶極耦合, 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動態變化與相互作用的重要結構約束條件. 定點順磁標記大分子是獲得該類結構約束的重要途徑.
  • 研究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研究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2020-06-17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德國美嘉特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EPR樣機培訓—同濟大學站
    電子順磁(自旋)共振波譜儀(EPR/ESR)是唯一可以直接檢測自由基的設備,其靈敏度遠高於NMR(核磁共振)或光學化學分析技術,應用範圍包括環境、化學、材料、生命科學、地質、輻照劑量學、食品及石油化工等領域,可用於研究自由基、過渡金屬離子氧化態、配位化合物結構、化學反應動力學、催化反應機理、大氣顆粒物(PM2.5)、汙水處理中自由基、固體廢棄物中持久性自由基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1.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 目前用於科研及臨床的磁共振肌肉脂肪測量技術主要包括視覺評估分級法、磁共振波譜(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Dixon技術及T2 mapping
  • 第九屆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自2011年起,每年召開一屆的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在各位領導、專家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會人員的高水平學術報告不斷湧現,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前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的蓬勃發展和強勁需求,極大地促進了相關研究領域與學科的發展。
  • 上海理工大學電子自旋共振波譜儀中標公告
    上海中招招標有限公司受上海理工大學的委託,就中心偏差測量儀、電子自旋共振波譜儀項目(項目編號:0834-1641SH16A402)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834-1641SH16A402項目名稱:中心偏差測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