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流星有妙招,做到這三點,大概率觀察到它們

2021-02-15 呆瓜科普
「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這是《左傳》裡關於流星的最早記錄。

在現實中,流星常常是幸運、浪漫、愛情的代表。能看到流星那是一件奇妙有趣的事情。想看到流星還是需要秘訣的,那麼如何才能提高觀察到流星概率呢。

一、流星的本質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和微小塊物,當他們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吸引進入大氣層。在飛向地表過程中與大氣層摩擦,產生光亮,划過天際,於是產生流星現象。流星與太陽、火星、金星等恆星是不同的,它們的本質是塵埃或微小塊物。

二、流星為什麼會發光

塵埃或微小塊物穿過地球大氣層時,速度可以達到數十公裡每秒。在大氣層約100千米附近,稀薄的大氣層被流星撞擊、衝散、加熱,發光。當達到約離地面80千米的高度時,大氣層氣體增厚,流星前端空氣被壓縮、溫度急劇上升,壓縮的氣體發生電子躍遷變為等離子狀態後發光。流星在達到地球表面前,被壓縮和加熱的空氣點燃,最終消耗殆盡。

三、我們為什麼很少看到流星

經過研究流星一天21小時都可能在發生,而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呢。決定能否觀察到流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夜空條件。夜空中大部分流星都比較暗,因此夜空越暗,我們能看到的流星就越多。其次是人類的視野較窄,能看到夜空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基於以上兩個基本因素,我們平時很少觀察到流星。

四、滿足三個條件能大概率看到流星

1.儘量到野外去,找較暗的地方,長時間固定一個地方觀察

大部分流星是暗流星,夜空越暗越容易看到,且在野外比城市更容易觀察得到。當然,沙塵暴爆、烏雲密布、雷雨交加的天氣除外。如果你比較有耐心和毅力,建議長時間固定對某一個地方觀察,一小時內大約能觀察10顆以內的流星。

2.儘量在凌晨0點至日出前觀察

由於地球自轉及公轉的原因,凌晨0點至日出前,流星的數量一般都比前半夜更多,且後半夜受月亮及燈光的影響更小。

3.儘量找流星雨

宇宙中塵埃密集的地方容易形成彗星,彗星與太陽靠近時會噴射出內部物質,形成長長的尾巴,彗星的尾巴是宇宙塵埃,這些塵埃大部分存在於彗星的公轉的軌道上,當地球的軌道與彗星軌道重疊或者交叉時候,地球上就能觀察到大量流星雨。

象限儀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是北半球最常見的流星雨(見下表常見流星雨)。小編向大家推薦英仙座流星雨,它一般發生在8月中旬(特別是8月12、13日前後兩三天),而且每年都會穩定地出現數量較多、較亮的流星。在夏天的晚上可以在戶外安逸享受流星雨帶來的樂趣。

主要流星雨

高峰期

母彗星

象限儀流星雨

1月3日

天琴座流星雨

4月22日

佘契爾彗星

5月水瓶座流星雨

5月6日

哈雷彗星

7月水瓶座流星雨

7月28日

英仙座流星雨

8月12日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獵戶座流星雨

10月21日

哈雷彗星

獅子座流星雨

11月17日

坦普爾--塔特爾彗星

雙子座流星雨

12月14日

3200法厄同

小熊座流星雨

12月22日

塔特爾彗星

相關焦點

  • 人類如何觀察到納米級別的世界,科學家告訴你隧道效應可以做到
    波的特點對于波長小得多的障礙物不敏感,對於人眼來說,所能夠接受的光波波長大約是390nm~760nm,這個波段範圍正好和光學窗口所透過的波段相吻合,這是人眼對大自然(或說對太陽)適應的必然結果。在這個範圍我們可以看見細菌、細胞這樣微小的生命結構。但如果比這個範圍更小的波長,我們就無法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比如電子。
  • 人類如何觀察到納米級別的世界,科學家告訴你隧道效應可以做到
    但如果比這個範圍更小的波長,我們就無法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比如電子。為了觀察到更小的水平,人類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量子力學的理論告訴我們,電子也是波,它的波長比可見光,甚至可以比原子的尺寸更小。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是一種電子顯微鏡,它利用量子隧道效應,檢測物體表面,從而達到觀察更小微觀世界的效果。
  • 首次觀察到質子-質子碰撞產生的三質量規範玻色子
    Triboson相互作用非常罕見,通常比希格斯玻色子事件稀少數百倍,因為它們通常每千億質子-質子碰撞發生一次。儘管標準模型可以預測它們的存在,但迄今為止物理學家還無法通過實驗觀察它們。因此,他們著手尋找Triboson或VVV(即V = W+、W-、Z玻色子)並確定存在5.7標準偏差的Triboson相互作用子,這意味著觀察到的概率是背景波動為1百萬分之一。    如圖所示實驗所記錄的質子-質子碰撞事件,同時產生W+、兩個Z玻色子、多個電子和μ子的候選事件。
  • 科學家觀察到物質波「超冷消失」現象
    原標題:科學家觀察到物質波「超冷消失」現象    最近,美國萊斯大學物理學家在超冷原子實驗中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消失現象」:在某種情況下,兩個物質波形成的孤波在彼此穿越過程中會出現距離「鴻溝」,然後出現在另一邊,繼續無衰減地振蕩。研究小組在最新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上描述了這一奇怪現象。
  • 現場觀察工廠管理水平如何?這8點很關鍵!
    無論是供應商評審、參觀客戶或同行工廠、收購目標評估,還是內部現時現地現物的管理,都涉及到大量的現場觀察。  而現場觀察往往因時間的限制,需要相關人員練就火眼金睛,在很短的時間內對現場進行快速的評估與判斷。本文嘗試從外部人員角度,對到生產現場看什麼這一話題做初步探討。
  • 怎麼判斷中蜂有沒有得巢蟲?主要觀察這六點
    巢蟲的侵襲過程在初期都是由內而外的;當巢蟲還很小的時候,它們都是蟄伏在巢脾根部,而且體型很小,有時我們通過肉眼都很難觀察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巢蟲會不斷啃食底部巢脾,導致巢脾凹陷,並且導致巢脾顏色加深。一旦巢脾有這些特徵,就說明巢脾上的巢蟲已經越來越厲害了。
  • 觀察到底對微觀世界有啥影響?
    上一期我們談到量子力學和人的意識有啥關係,其實目前科學家只認可「觀察」會影響到微觀世界,並不承認人的意識會影響到微觀世界。但是不少網友認為「觀察」本身也是起源於人的意識,所以並不能立即否定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影響,今天我將進一步揭示「觀察」對微觀世界到底有啥深刻影響。
  • 麻省理工學院在黃金表面觀察到成對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多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s),最近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家在一種常見金屬表面觀察到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黃金。由於這是馬約拉納費米子首次被觀察到出現在可以擴大規模的平臺,科學家認為,這將有助於量子運算技術發展。
  • 「觀察」是如何影響到微觀世界的?真相其實並不難
    上一期我們談到了量子力學裡面的一個現象「超光速」,從疊加態的概念出發,解釋了觀察是如何導致信息實現超光速傳遞的。這一期我打算談談「觀察」對微觀世界的影響到底是如何發生。首先還是回歸到以前的知識,我們都知道進行物理學探索,必然要進行觀察。
  • 老祖宗:領悟聰明人是怎樣說話的,做到了這三點,福氣不請自來!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暮盡清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關注哦~!你是個會說話的人嗎?你平時是怎麼與人交流的?你與他人交流時你是主導嗎?跟他人交談時找不到話題怎麼辦?兩個人聊著聊著突然冷場怎麼辦?人跟人在交流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問題,可能你的話題對方不感興趣,可能你們聊到後來沒有話題可說陷入安靜的尷尬,也可能一直是你在滔滔不絕對方偶爾回應下。
  • 量子理論謎團:觀察決定狀態,意識決定存在,宇宙有整體意識嗎?
    1928年,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提出:波函數代表在一個給定地點發現電子的概率。換句話說,你絕不能知道電子在哪兒,你能做的就是計算它的波函數,由此知道電子可能在某處的概率。如果在某一點的波函數大,意味著在此處發現電子的概率就大;如果在某一點電子的波函數小,那麼在這個點發現電子的概率就小。
  • 人類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會不會有比宇宙大巨型生物在觀察人類
    自從顯微鏡問世後,人類所觀察到的東西不再限於肉眼看到事物,而且看到了另一個微觀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類看到了組成自身的細胞,也看到了極為微小,卻有能力讓人倒下或者死亡的病菌。再小一點,還能看到分子,分子中又能看到原子、中子、質子等,甚至是更小的夸克。
  • 我們肉眼觀察到「東方紅一號」,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的同時,還帶給中國人民兩個驚喜,一個是人們通過收音機,收聽到了歌曲《東方紅》響徹太空的聲音,另一個就是人們在地面上通過肉眼就能看到,在天空中的「東方紅一號」,那麼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 冬釣大池塘,要做到「四定、一葷、三勤」
    不過在寬闊的大池塘,有一些地方水深可以達到2米或者2米以上,這些地方水溫相對比較高,也比較隱蔽,所以在這些寬闊的大池塘,嚴寒冬天還是可以釣魚的。不過冬季魚不好釣,此時可以採取「四定、一葷、三勤」的方法垂釣。這裡的「四定」,指的是定方向、定時間、定地點和定深度;「一葷」,是指一種葷餌,就是餌料使用紅蟲、蚯蚓等活的動物;「三勤」,是指操作法,即勤觀察、勤逗引、勤提竿。
  • 做到這三點或許就不難了!
    下面小編為大家總結了三種關於英語的學習方法,做到這三點或許提升英語水平就不難了!1. 英語日記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光記不練那樣的效果是不大的,只有多寫多運用我們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寫英語日記無疑是較好的一種訓練方法,通過日記中的詞句表達運用,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記憶和鞏固學到的英語知識。
  • 材料內部直接觀察到運動原子
    原標題:材料內部直接觀察到運動原子  科技日報訊 (記者房琳琳)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這項研究可被用來對新材料的有效期和特性等,進行史無前例的洞察研究,相關成果發布在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 日月同輝,那些地球上肉眼就能直接觀察震撼景象有哪些?
    太空景象中有許多極其壯觀的天文景象,我們熟知的流星雨和極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除了流星雨和極光,還有很多都是我們肉眼可見,並且觀賞性極強的天文景象,只是它們發生的沒有那麼頻繁,需要我們有準備的觀看。日月同輝很多人都以為日月同輝是上面這種,但是你想多了,真實的日月同輝實際是下圖這種,一定會有人問月亮在哪,點開圖片,查看原圖,在左上角。
  • 金腰燕觀察日記
    這個時節,它們有些在哺育幼鳥,並不容易在其他地域發現它們的影跡。前兩天,我偶然在我們小區的美容養生俱樂部樓頂發現多個金腰燕、家燕的巢。那裡雖然人來人往,但它們卻毫不在意地築了巢。           7月22號早晨,我開始觀察一個金腰燕的巢。這個巢中的雛鳥較其它巢中的要小。金腰燕的左鄰右舍都是家燕。有對家燕生出了五個寶寶。
  • 為何外星人存在的概率,比不存在概率大?觀測數據告訴你答案
    而他們存在的概率又有多大呢?相信看完下面的內容就會知道答案了。截止2018年,克卜勒望遠鏡已經在宇宙中找到了2325顆類地行星,而這些行星中有一百多顆跟地球類似,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上,這也就意味著它們存在生命的概率很高。
  • 首次觀察到「長岡鐵磁性」特徵!這是54年前預測,且不存的磁體!
    他嚴謹的理論解釋了材料是如何變得有磁性的,但有一點需要注意:他所描述的特定條件並不是在任何材料中自然出現的。來自TU Delft和TNO合作的QuTech研究人員,現在已經使用工程量子系統觀察到了長岡鐵磁性的實驗特徵,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